资源简介 课时编号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课题名称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而进行的艰苦斗争。2、深刻认识资产阶级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中国近代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 。教学重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教学难点 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辛亥革命评价。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 图表辅助法、讨论法、讲解分析法学法设计 讨论法、评价法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 多媒体耗 材作业布置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实 施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他后来学医,通过实践,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兴中会,1895年成立。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论战的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教 学 过 程 实 施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2. 论战的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3.论战的局限:(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1911年10月10日(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一)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教 学 过 程 实 施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二)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发动“二次革命”2.组织中华革命党3.发动护国战争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课后作业: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