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试题(9科10份, 答案不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试题(9科10份, 答案不全)

资源简介

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右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固定的粗糙斜面上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现用一恒力F竖直向下作用在物体上且过物体的重心,则施加力F后物体的加速度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一只质量m的猫(可视质点)攀附在一根悬挂于天花板上,质量M的细木条上,如图,当绳突然断了,猫立即沿着木条向上运动以保持相对地面的高度不变,则木条的加速度为( )
A、 B、 C、g D、
3、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F如图3所示,该力的大小不变,方向随时间t周期性变化,正力表示力的方向向东,负力表示力的方向向西,力的总作用时间足够长,将物体在下面哪个时刻由静止释放,物体可以运动到出发点的西边且离出发点很远的地方( )
A.t=0时  B. t=t1时  C.t=t2时  D.t=t3时
4.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5、有三个光滑斜轨道1、2、3,它们的倾角依次是600,450和300,这些轨道交于O点.现有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3个小物体甲、乙、丙,分别沿这3个轨道同时从静止自由下滑,如图,物体滑到O点的先后顺序是
A.甲最先,乙稍后,丙最后 B.乙最先,然后甲和丙同时到达
C.甲、乙、丙同时到达 D.乙最先,甲稍后,丙最后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6、原来作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静止在地板上,如右图所示。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A.加速上升 B.减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减速下降
7、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块受水平恒力F的作用而运动,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足够长的轻质弹簧,如图6所示,当物块与弹簧接触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一直变小直到零 B.速度先变大,然后变小直到为零
C.合外力一直变小,方向向上 D.合外力先变小后变大,方向先向下后向上
8、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受到一变力的作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A、B始终相对静止,则
A.t0时刻,A、B间静摩擦力最大
B.t0时刻,B速度最大
C.2t0时刻,A、B间静摩擦力最大
D.2t0时刻,A、B位移最大
9.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mB的A、B两物块用轻线连接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用始终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拉A,使它们沿斜面匀加速上升,A、B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为了增加轻线上的张力,可行的办法是( )
减小A物的质量 B.增大B物的质量
C.增大倾角θ D.增大动摩擦因数μ
三、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18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
10.(8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气垫导轨实验装置来探究合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1)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甲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图中未画出)可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分别为Δt1、Δt2;用刻度尺测得两个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x,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宽度d。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表达式v1= ;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表达式v2 = ,滑块加速度的表达式a= 。(以上表达式均用已知字母表示)。
(2) 为了保持滑块所受的合力不变,可改变滑块质量M和气垫导轨右端高度h(见图甲)。关于“改变滑块质量M和气垫导轨右端的高度h”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M增大时,h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增大
B.M增大时,h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
C.M减小时,h增大,以保持二者乘积不变
D.M减小时,h减小,以保持二者乘积减小
11.(10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上的点计算出。
①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 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中砝码的重力。
②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砂的小桶用细绳绕过滑轮.
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用天平测出M及m后直接用公式a=mg/M求出.
③在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时,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时,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操作不当,两位同学得到的a-F关系分别如图所示。 其原因分别是

四、计算题或推导证明题:本题共6小题,共计71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2.(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于水平地面上,现对物体施以水平方向的恒定拉力,1s末将拉力撤去,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试求: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拉力的大小;
(3)在0~3s内滑动摩擦力做的功.
13. (12分)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小球A和B(中央有孔),A、B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如图中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此情况下,B球与环中心O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B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线成300夹角。已知B球的质量为m,求细绳对B球的拉力和A球的质量。
14.(15分)如图所示,倾角为300的光滑斜面小车上,劲度系数K=500N/m的轻弹簧下端连接着一个质量m=1kg的物体,当小车以加速度a=m/s2向右匀加速运动时,物体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求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多少?(g取10m/s2)
15.(16分)滑沙游戏中,游戏者从沙坡顶部坐滑沙车呼啸滑下.为了安全,滑沙车上通常装有刹车手柄,游客可以通过操纵刹车手柄对滑沙车施加一个与车运动方向相反的制动力F,从而控制车速.为便于研究,作如下简化:游客从顶端A点由静止滑下8s后,操纵刹车手柄使滑沙车匀速下滑至底端B点,在水平滑道上继续滑行直至停止.已知游客和滑沙车的总质量m=70kg,倾斜滑道AB长=128m,倾角θ=37°,滑沙车底部与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滑沙车经过B点前后的速度大小不变,重力加速度g取,sin37°=0.6,cos37°=0.8,不计空气阻力.
(1)求游客匀速下滑时的速度大小.
(2)求游客匀速下滑的时间.
(3)若游客在水平滑道BC段的最大滑行距离为16m,则他在此处滑行时,需对滑沙车施加多大的水平制动力
16.(16分)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接,其中轨道AB、CD段是光滑的,水平轨道BC的长度s=5m,轨道CD足够长且倾角θ=37°,A、D两点离轨道BC的高度分别为4.30m、1.35m。现让质量为m的小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已知小滑块与轨道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⑴小滑块第一次到达D点时的速度大小;
⑵小滑块第一次与第二次通过C点的时间间隔;
⑶小滑块最终停止的位置距B点的距离。
F
A
F
A
B
F
F
-F
t
0
t0
2t0
A
s
B
C
D
θ
h2
h1
vD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判断该岛位于城市M(400N,1500E)的 (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2.读下图,判断乙地在甲地的 (  )
A.东南 B.西北 C.正南 D.正北
下图表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中三条纵线表示经线,三条横线表示纬线,a、b相交于点O。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图中的经纬度差都是5°,则 (  )
A.图中四个方块所表示的面积一定相等B.三条纬线和三条经线的长度一定都相等
C.图中的三条经线长度一定相等 D.图中O点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4.如果纬线b刚好是南北半球的界线,则在O点上空俯视,所见的地球可能为下图中的 (  )
某人幻想试图从(57°S,57°W)入地,并始终保持直线前进且穿越地心。据此回答5~6题。
5.当他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最可能看到下列何种景观(  )
6.如该人沿经线圈过北极点飞行到达上题中的地点,他要飞行约(  )
A.1 998千米 B.19 980千米 C.12 954千米 D.15 318千米
读图,回答7~8题。
7.假设该图为等高线地形图,L为河流,则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假设图中曲线为等高线,L为河流,且图中等高距为100 m,由图中a和b的数值可能是 (  )
A.1 100、1 250 B.1 100、1 350
C.1 400、1 150 D.1 400、1 250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9~12题。
9.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
A.丘陵 B.山地 C.低缓高原 D.平原
10.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
A.250米 B.190米 C.255米 D.220米
11.如陡崖M在甲村正北方,则可知乙村旁的河流大致流向是 (  )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西向东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东向西
12.在N点 (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读图,完成下题。
13.图中的阴影区表示的是 (  )
A.黄道面 B.赤道面 C.地球公转轨道 D.赤道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5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4.卫星发射时,某人正好乘飞机从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途中飞行时间为6小时,则到达当地时间为 (  )
A.7月31日18:30 B. 7月31日22:30
C.8月1日22:30 D.8月1日18:30
15.卫星发射当日,和东京(1350E)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 (  )
A.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B.0°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C.37.5°E向东到180°经线 D.37.5°E向西到180°经线
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120°E。据此回答1~2题。
1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2时
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C.b点地方时可能是18时
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
17.假设一自然运动的物体从c点过b点到a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表现是 (  )
A.向东—向西—向东 B.向西—向东—向西
C.向右—不偏转—向左 D.向左—不偏转—向右
读下图,完成第18题。
18.②地昼长是 (  )
A.16小时 B.18小时 C.20小时 D.22小时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右图为“某海岛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1~12题。
19.下列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B.降水西多东少
C.径流季节变化小
D.南北距离约10千米
20.该岛最高处的海拔可能是 (  )
A.96米 B.128米 C.152米 D.174米
读下图,完成13~14题。
2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
A.火星 B.水星 C.金星 D.土星
2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B.没有坚硬的地表
C.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D.体积和质量很小
地转偏向力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某些经济活动、军事活动要考虑它的影响。气流、河流等自然地理事物也受其影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23.某军舰在东经160°,南纬59°的海面上,沿160°E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80千米,落弹点将在 (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中纬度地区 D.高纬度地区
24.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25~26题。
25.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包粽子,龙舟竞渡
26.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休检测
高三年级 地理答题卷
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9题)和选做题(第30题),共计60分。
27、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5,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5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
(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的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说明: 。
(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号括号内)( )
A.鲁 B.浙 C.青 D.吉
28、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
(3)该日南京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的反映。
(4)把此刻的昼夜半球分布情况转绘到下图中。
29、图甲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白昼。图乙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问题。(19分)
(1)请把图甲中的晨昏线转绘到图乙中,并用表示夜半球。
(2)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快、慢),该季节南京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
(4)此日,a点昼长为_______小时,b点日出为________时,a点在b点的______方向。
30、下图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示日期为  月  日,判断依据是           。此日以后的几天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趋势是     。
(2)若A处为160°E,此时北京时间为      。
(3)简述B、C两地共同的地理现象。
(4)B点所在纬度度数为300,则B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图示时刻B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___。
(5)B点所在的大洋是__________。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B C B A C A B C C A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 D C BC BC BC AC BC AD BD BC
29、(1)如图所示。(3分)
160°E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英语试题
第一部分 听力 (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www.
1. Who is the man possibly talking to
A. A doctor. B. A teacher. C. His mother
2. What do we know about Sam
A. His sister will leave for New York. B. His sister will leave for Los Angeles.
C. He will leave New York.
3.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A. Rewrite the paper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mistakes.
B. Throw the paper away.
C. Read the paper again.
4. Why does the woman thank the man
A. He lent her some money. B. He gave her a five-pound bill.
C. He returned her money found.
5.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第1节 A. At an airport. B. At a railway station. C. At a department store..
第2节 (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8题。
6. Whom do you think the woman was angry with
A. The man. B. The repairman. C. The shopkeeper.
7. Why couldn't the woman find the repair shop
A. She missed the right turn. B. The man gave her the wrong directions.
C. She was a bad driver.
8. Why did the man tell her to turn to these television repairmen
A. The shop was easy to find. B. One of the repairmen was his friend. C. They did good work and the price was reasonabl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11题[
9.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
A. They are teacher and student.B. They are friends.C. They are mother and son.
10. What does the woman ask the man to do
A. Look for a new apartment. B. Find a job to earn $ 200 a month.
C. Share an apartment with one or two roommates.
11. How much does the woman want to spend on rent
A. Less than $ 200 a month. B. Somewhere about $ 200 a month.
C. A little more than $ 200 a month.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2---14题。
12. What is the woman good at
A. Swimming. B. Running. C. Playing.
13. How old was she when she became famous
A. She was twenty. B. She was thirteen. C. She was fifteen.
14.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woman from the dialogue
A. She took part in one of the Olympic Games.
B. She still swim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C. She used to swim thirty five miles every week.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5---17题。
15. What had gone wrong in their house
A. Their washing machine. B. The electricity. C. The lights.
16. Who was Mr. Smith
A. A repairman. B. The woman's husband. C. The woman's new neighbor.
17. Why did the man think it would cost him dearly
A. Because he wanted to buy a car.
B. Because he didn't have a good job.
C. Because their car needed repairing.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20题。
18. What we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do
A. They were going to read their articles before a video camera.
B. They were going to read news on TV.
C. They were going to celebrate the writer's sister's birthday.
19. Why was the writer so nervous
A. He had never stood before a video camera.
B. He had never read his own article before a video camera.
C. This camera wa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he had once faced.
20. What was the writer's feelings to his class teacher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各题,从题中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China is a wonderful land ______ minerals.
A. is abundant in B. abundant in C. in abundant D. is in abundant
22. ______ the cold, thin air and low oxygen levels also can cause mountain sickness.
A. On behalf of B. Apart from C. In terms of D. Except for
23. We often associate the name of Li Ning ______ gymnastics.
A. with B. by C. to D. in
24. I don’t know the reason ______ you were absent from the meeting, but I am sure that someone will tell me the reason ______ you haven’t told me.
A. why; that B. that; why C. because; which D. of which; that
25. When he was driving home, he was stopped by the policeman and was _______ of speeding.
A. charged B. blamed C. accused D. warned
26. —Was ______ Bill, ______ played basketball very well, ______ helped the blind man cross the road
—Yes, of course. 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A. it; that; who B. this; who; that C. which; that; that D. it; who; that
27.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______ to the board.
A. to be appointed B. having been appointed C. appointing D. to appoint
28. —Where did you lose your bicycle
—It was in the playground______I played basketball.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en
29. It is ___________ that the Qing Tomb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ing Tomb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and the way they are placed among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valleys.
A. apparent B. fragile C. clumsy D. imperial
30.Choosing the right dictionary depends on ______ you want to use it for.
A. what B. why C. how D. whether
31. Long long time ago, there was a mountain.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___________, in which an old monk used to tell stories.
A. a temple stoodm B. is there a temple C. stood a temple D. a temple was there
32. The traditional view is ______ we sleep because our brain is “programmed” to make us do so.
A. when B. why C. whether D. that
33. I don’t like people who try to _______ you with how much money they’ve got.
A. impress B. show C. press D. strengthen
34. He didn’t make ______ clear when and where the meeting would be held.
A. this B. that C. it D. these
35.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______ more than one bridge, the Nanjing Changjiang Bridge being the first one.
A. lay B. lie C. lies D. laid
第2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year ago, I paid no attention to English idioms, ____36___ my teacher said again and again that it was important.
One day, I ____37____ to meet an Englishman on the road, and soon we began to talk. As I was talking about ___38_____ I was studying English, the foreigner shook his head, saying, ‘You don’t say! You don’t say!’ I was ___39___. I thought, perhaps this was not a ___40__ topic. Well, I’d ___41___ change the topic. So I said to him, “Well, shall we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___42___ the way, have you ever ____43___ there ’
‘Certainly. Everyone back home will ____44____ me if I leave China without seeing it. It is great!’
I said,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nders in the world. It is a place of ____45___.’ But soon I was ___46___ again by his words, ‘___47_____!’ I couldn’t help but __48____, ‘Why did you ask me not to talk about it ’
‘Well, I ___49____ ask you to do so,’ he answered, gently surprised.
I said, ‘Didn’t you say “You don’t say” ’
Hearing this, the Englishman ___50_____ to tears. He began to ___51______, “‘You don’t say!” actually means ‘really ’ It is an ___52_____ of surprise. Perhaps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English _____53______.’
Then I knew I had made a fool of ___54___. Since then I have been more __55____ with idioms
36. A. though B. when C. despite D. because
37. A. decided B. longed C. looked forward D. happened
38. A. what B. when C. how D. where
39. A. pleased B. angry C. scared D. surprised
40. A. proper B. interesting C. ideal D. polite
41. A. to B. better C. not D. like
42. A. On B. In C. With D. By
43. A. gone B. visited C. seen D. been
44. A. look up to B. think highly of C. be proud of D. laugh at
45. A. fun B. interest C. hard work D. China
46. A. encouraged B. shouted C. interrupted D. disturbed
47. A. Really B. It was great C. You don’t say D. You are right
48. A. ask B. to ask C. asking D. asked
49. A. won’t B. don’t C. couldn’t D. didn’t
50. A. laughed B. cried C. moved D. came
51. A. explain B. shout C. prove D. say
52. A. experience B. expression C. explanation D. example
53. A. learning B. idioms C. language D. phrases
54. A. me B. myself C. him D. himself
55. A. curious B. anxious C. careful D. worrie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A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The best way to learn new words is to do it unconsciously. I don’t mean while you’re unconscious. I mean while you are unconscious of the fact that it is sinking in.
That is how I learnt the 30,000 words in my vocabulary by living in an English-speaking world, mother tongue. I just pick them up. But some of them may be misunderstood. Now, to misunderstand does not mean not to understand. To misunderstand is to understand but incorrectly.
The 5% mislearnt of all the words we “know” will be the lea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as the more frequently used words are less likely to be mislearnt. Som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may live with all our lives, without knowing that we got them wrong.
Many English teachers think that this natural method of learning words in one’s own mother tongue can be used for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teach their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Guessing Game. “There is no time to look up in your dictionaries all the new words you come across,” they will say. “You have to practice guessing what the word means from the context.”
This method of guess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does not work. It may succeed in many cases, but results in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wrongly-guessed meanings of words.
And what’s more, there are more separate meanings than there are words themselves. Our learners’ dictionaries usually have many meanings. A good dictionary is what makes self-learning possible.
Don’t guess! Look it up!
56. It is certain that the best way to learn new words is ______.
A. to learn them by oneself
B. to learn by living in an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d using them frequently
C. to guess them from the context
D. to get more separate meanings of each word
57. The underlined word “them” in Paragraph 2 refers to ______.
A. the 30, 000 words
B. English teachers
C. misunderstood words
D. frequently used words
5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likely NOT true
A. Some of the words the writer knows must have been misunderstood.
B. Most of the 30, 000 words the writer learned are frequently used ones.
C. How many words the writer got wrong are not known.
D. All the words the writer knows were learned by reading them.
59.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______.
A. when somebody is conscious, he or she usually can’t learn new words by heart
B. we must use the words as ofte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master them
C. it’s the best way to learn new words that one should only guess their meanings from the context
D. only dictionaries can help us learn language well.
B
In some urban centers, workholism is so common that people do not consider it unusual: they accept the lifestyle as normal. Government workers in Washington D. C., for example, frequently work sixty to seventy hours a week. They don’t do this because they have to; they do it because they want to.
Workholism can be a serious problem. Because true workaholics (工作狂) would rather work than do anything else, they probably don’t know how to relax.
Is workholism always dangerous Perhaps not. There are, certainly, people who work well under stress. Some studies show that many workaholics have great energy and interest in life. Their work is so pleasurable that they are actually very happy. For most workaholics, work and entertainment keep them busy and creative.
Why do workaholics enjoy their jobs so much There are several advantages to work. Of course,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paychecks, and this is important. But it offers more than financial security.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self-confidence; they have a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when they’ve produced a challenging piece of work and are able to say, “I made that.” Psychologists claim that work gives people an ident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work, they get a sense of self and individualism. In addition, most jobs provide people with a socially acceptable way to meet others. Perhaps some people are compulsive about their work, but their addiction seems to be a safe-even an advantageous-one.
60. The passage indicates that workaholics ______.
A. just know work but nothing else
B. are willing to work hard for long hours without pay
C. find their work provide them mor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fidence than how much they are paid
D. has the work with more responsibility than others
61.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some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quit their jobs even in their eighties and nineties is that ______.
A. they are in the need of financial security
B. they would rather work than be disturbed by domestic affairs
C. they long for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ing accomplished
C. they may have health problems from sheer boresom
62.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
A. workaholics are usually successful people, but their lives are in a mess
B. workholism can lead to serious problems but it can also create a joyful life
C. people who are absorbed in their work may enjoy movies, sports and other kinds of entertainment
D. those who work even under difficult conditions may be very happy
6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A. in the eyes of all the common people workaholics are peculiar
B. to workaholics, work is the sole source of happiness
C. a piece of challenging work may provide the workaholics a sense of satisfaction
D. workaholics are as addicted to their job as other people are to drugs or alcohol
C
There is one word that is on the lips of Americans , day and night , “Sorry”.
One time as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 , a young man ran by hurriedly , brushing against my handbag . Even as he continued on his way , he turned back and said “sorry” to me . Even in a rush , he didn’t forget to apologize .
One day , after I bought some apples , the salesman was giving me the change , but I wasn’t ready for it , and a coin dropped on the ground, “I’m sorry ,” he said while bending down to pick it up . I was puzzled —why would he apologize when it was my fault
Another time , I stepped on a man’s foot in an escalator . At the same time , we both said “sorry” . I thought it interesting : was it really necessary for him apologize
Later on , an American friend explained to me that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ideas, the escalator is public place which everyone should be able to stand in . After someone occupies a position in the escalator ,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someone else to find a place to stand in , isn’t it necessary to express an apology
During my stay in America , I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when friction (摩擦) occurs in daily life , Americans don’t care much about who is responsible . If someone is troubled , a “sorry” is always necessary . Even if the other person is hurt , the “sorry” would cool tempers . Perhaps this is why I never saw anyone quarreling on the buses , subways or streets in America .
64.When I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 ____ .
A.a young man wanted to rob me of my bag
B.a young man ran by and wanted to brush my bag
C.a young man said sorry to me for touching my bag
D.a young man came hurriedly to help me with my bag
65.When the salesman gave me the change , _____
A.I purposely didn’t want to accept it from the salesman
B.the salesman purposely didn’t want to pass it to me
C.I was slower to accept it than the salesman to give it to me
D.the salesman was slower to give it to me than I could accept it
66.The man on whose feet I stepped apologized to me because ____ .
A.the escalator is a public place B.the man was very afraid of me
C.the “sorry” said to me was for everyone
D.there wasn’t enough room to get my feet in
67.In this passage , the author seems to feel _____ the Americans’ “sorry”.
A.angry with B.disappointed with C.interested in D.approving of
D
Danielle Steel, America's sweetheart, is one of the hardest working women in the book business. Unlike other productive authors who write one book at a time, she can work on up to five. Her research time before writing takes at least three years. Once she has fully studied her subjects, ready to dive into a book, she can spend twenty hours nonstop at her desk.
Danielle Steel comes from New York and was sent to France for her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she worked in the public relations and advertising industries. Later she started a job as a writer which she was best fit for. Her achievements are unbelievable: 390 million copies of books in print, nearly fifty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novels, and a series of "Max and Martha"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to help them deal with the real-life problems of death, new hobbies and new schools. Her 1998 book about the death of her son shot to the top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list as soon as it came out. Twenty-eight of her books have been made into films. She is listed in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for one of her books being the Times best-seller for 381 weeks straight.
Not content with a big house, a loving family, and a view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Danielle Steel considers her readers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资源) and has kept in touch with them by e-mail. While she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heroines(女主人公) of her own invention, her life is undoubtedly much quieter. But, if she doe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them, it is her strength of will and her inimitable(独特的) style. There is only one Danielle Steel.
68. Children who have read "Max and Martha" picture books may know ______.
A. how to deal with affairs at school B. what to do if Max and Martha die
C. what to do when new babies are born into their families
D. how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ir writing classes
69. One of Danielle Steel's achievements is that ______.
A. some TV plays were based on her books
B. her picture books attracted a lot of young men
C. one of her books became a best-seller in 1998
D. she wrote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70.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Danielle Steel _____.
A. lives an exciting life B. value her readers a lot
C. writes about quiet women D. is pleased with her achievements
第II卷 (三部分 共35分)
第四部分:单词拼写(共10小题,每题0.5分,共5分)
71 Sport and ____________ (娱乐) have always been part of university life.
72. Young people are not ____________(满足) to stand and look at works of art; they want art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73. Is English a ____________ (必修) subject in your school [来
74. I had a holiday in America for a ____________ (两周) last year.
75. Both poets drew their ____________ (灵感) from the countryside.
76. Everyone has his own ____________ (弱点).
77. We are so disappointed that he gave us an ____________ (模棱两可的) answer.
78.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has strengthened r__________________ protecting these historic sites.
79. She offered me practical a____________ with my research.
80. I’ve met her on several o_______ recently.
第五部分:请根据句意出所学短语(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81. Concerning scoring goals, he _______________(仅次于) Yaoming.
82. He_________ his success ______ hard work.(把…..归功于)。
83. He ______the business _______ to his daughter(移交)。
84. The whole meal was good but the wine __________(尤其,特别) was excellent.
85. We took our umbrellas when we went out _______________(为了) protect us from a heavy rain.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休检测
高三年级 英语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结构 B.核糖体的化学组成和T2噬菌体相似
C.核糖体不是只分布在内质网上 D.基因表达的全过程都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合成糖蛋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B.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不能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
C.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
D.高尔基体在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
3. 下列实验中,细胞处于生活状态的是( )
A.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B.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C.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D.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4.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和麦芽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B.细胞中的有机物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磷脂是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下表是对在新陈代谢过程有重要作用的两大物质及其相关知识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物质名称 相关叙述
A 酶 新陈代谢的化学变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B 酶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都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产生的。
ATP 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C 酶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高温、低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活性丧失。
ATP 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可逆的。由 ADP转化而成的ATP在生物体内可以大量、长期储存。
D 酶 同一个体内的各类细胞所含有的酶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
ATP ATP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6.下列哪一实例能说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A.Mg是叶绿素不可缺少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盐含量太低会抽搐 D.人体内Mn的含量过高会导致运动失调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A.有些酶是核酸 B.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8、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A.线粒体的内膜 B.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C. 内质网的膜 D.篮藻(蓝细菌)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9 .放入30%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
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③洋葱表皮细胞 ④干种子细胞 
⑤蛔虫卵细胞⑥洋葱根毛细胞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10.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这属于(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胞吐       D.胞吞
1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分原核生物细胞虽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蓝藻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水稻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所以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D.乳酸菌无核膜、核仁,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1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没有用到的试剂是
A.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C.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 D. 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
1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14蓝藻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与核糖体 B.核膜与细胞膜
C.中心体与核糖体 D.线粒体与细胞膜
15植物所吸收的N元素,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是(  )
A.淀粉、纤维素、蔗糖 B.核苷酸、抗体、NADPH
C.载体蛋白、淀粉酶、DNA D.DNA、ATP、胰岛素
16.如图表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含有198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00个氨基
C.200个氨基酸缩合成该蛋白质时分子总量减少了3582
D.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3个—NH2
17.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在细胞的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B.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C.生物膜将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D.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18.甲学者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得到A、B、C三种化合物,乙学者将组成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得到了A、B、D三种化合物。你认为C、D两种化合物分别指的是(  )
A.尿嘧啶、胸腺嘧啶 B.胸腺嘧啶、尿嘧啶
C.核糖、脱氧核糖 D.尿嘧啶、腺嘌呤
19.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些固醇类物质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B.有些脂质能激发和维持动物第二性征
C.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
D.性激素在动物减数分裂中具有重要作用
2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甘油分子由小肠腔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过程中,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B.由于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C.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ATP水解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
2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22.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2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代谢过程中,叶绿体、核糖体和中心体中都有水生成
B.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D.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缺乏镁时会导致叶片发黄
24.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构成的整体。生物膜系统与细胞代谢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和糖脂等
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D.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25.亲核蛋白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有关亲核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核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亲核蛋白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没有选择性 D.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属于亲核蛋白
26. 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
B. 细胞生物的RNA可通过自我复制或转录合成
C. 真核细胞内的酶都分布在生物膜上
D. 细胞中的有机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无机物是稳定不变的
27.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28. 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
A.线粒体的内膜 B.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C.内质网的膜 D.蓝藻(蓝细菌)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29.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该细胞的是(  )
A.CO2    B.O2    C.K+    D.Na+
30. 生物膜系统在细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组成上包括
A.细胞膜 细胞器膜 核膜 B.细胞膜 核糖体 核膜
C.细胞膜 染色体 核膜 D.细胞膜 中心体 核膜
31.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膜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 B.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D.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32.下列物质中,属于动物体内多糖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葡萄糖 B.淀粉 C.乳糖 D.糖原21世纪教育网
33. 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34.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C.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
D.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
35.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 5 6 0
A.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 mol
B.氧浓度为c时,消耗葡萄糖有50%通过酒精发酵
C.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D.氧浓度为a时, 不进行有氧呼吸
二、非选择题
36、(7分)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Z是_____________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可使Ⅲ呈现__________色。
(3)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
(4)Ⅲ和Ⅳ两者都有多样性,两者多样性的关系是前者_____________后者。
37(8分)如图为真核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细胞A缺少的细胞器为________。
(2)将细胞A浸泡在质量浓度为 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填代号)的浓度较小。K+以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__________(填代号)提供,若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________染色。
(3)人饮酒后,酒精通过________方式吸收进入消化道上皮细胞。若细胞B即为此上皮细胞,则细胞B还应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交警查违章时让司机呼出的气体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若液体变成________色,说明司机酒后驾驶。
38、(9分)分析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i代表磷酸,则B为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
(2)E不是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E1来自________,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________和________。
(3)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中,E2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
(4)A1和 A2相同吗?________。根据你的分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9(10分)下列是从生物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请据图回答:
(1)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成分和功能,需要将它们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若图中几种细胞器取自同一生物器官,则该生物器官最可能是__________。
(2)图中能储存并表达遗传信息的细胞器是 。(填字母)。
(3)A与C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依次是 。
(4)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图中D、B生物膜面积将会依次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6分)20世纪初,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单分子层还是双分子层,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补充完成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1)实验材料: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丙酮、蒸馏水、试管、培养皿及其他必需品。
(2)实验步骤
①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其破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
(3)实验现象: 。
(4)实验结论: 。
41、(10分)撕取洋葱表皮,剪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1)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 。
(2)C和D处理均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过程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先后是__________ 。
(3)F处理后不能复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4)请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鉴别清水、2 mol/L的蔗糖溶液和2 mol/L的KNO3溶液
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清水、镊子、刀片。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同一部位的洋葱表皮制作三个___________ 。
第二步:用显微镜分别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步:分别在三个临时装片的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三种溶液,另一侧________
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如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则滴加的外界溶液为2 mol/L的蔗糖溶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9. (10分)每空2分:(1)差速离心法 绿色植物的叶 (2)A、C (3)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4)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0. (6分) 每空2分:(2)②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磷脂 (3)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4)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创伤/重创敌军 连累/连篇累牍 泄露/藏头露尾
B.粮囤/积草囤粮 恫吓/杀鸡吓猴 见教/图穷匕见
C.嫉妒/亟须纠正 炽热/秩序井然 拙劣/相形见绌
D.停滞/卷帙浩繁 擢升/真知灼见 讥诮/峭拔刚劲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横财/专横跋扈 攒动/万箭攒心 瘦削/削足适履
B. 押解/浑身解数 应届/应接不暇 呼吁/长吁短叹
C. 裨将/无裨于事 刹车/古刹钟声 提防/耳提面命
D. 癖好/僻静地点 监生/槛菊愁烟 雨霁/身材颀长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制/强词夺理 载舟/载歌载舞 给养/自给自足
B.沉湎/缅怀先烈 旋风/天旋地转 蔓延/蔓草难除
C.估量/量体裁衣 赝品/义愤填膺 叶韵/一叶知秋
D.赡养/瞻前顾后 参差/扪参历井 畜牧/六畜兴旺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差事/差可告慰 疏浚/怙恶不悛 薄命/薄暮冥冥
B.濒临/捷报频传 着迷/着手准备 诘责/佶屈聱牙
C.筵席/垂涎三尺 辟邪/鞭辟入里 炮烙/络绎不绝
D.刹那/名山古刹 惊诧/叱咤风云 绚烂/徇私枉法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家俱 赌博 人才辈出 山清水秀
B.风采 销毁 陈词滥调 哀声叹气
C.陨落 蛰伏 食不果腹 惹事生非
D.毕竟 脉搏 优柔寡断 要言不烦
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销账 辐射 皇天后土 莺歌燕舞
B.隔膜 遐想 纷至沓来 统筹兼顾
C.涅槃 耽误 眉清目秀 曲指可数
D.耗费 坐落 洗耳躬听 沸反盈天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在奥运赛场上,如果身无长物是很难与强大的对手竞争的,孙杨正是凭借实力才获得了两枚金牌,并且打破了世界记录。
B.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 披肝沥胆几万海里,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展开中国国旗宣示主权。。
C. 8月14号上午6时50分,逃亡8年的特大杀人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他身负9条性命,犯下的罪行骇人听闻。
D.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为了让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在溱湖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聚会。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他是个玲珑剔透的人,知道该怎样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于是站起身做了个滑稽的动作,引得众人大笑。
C.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他不禁由衷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D.现在想考师范的优秀高中生越来越少了,提高师资的质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参与
C.愿以一死谢公 谢:报答
D.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救济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3分)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多次放弃被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12.将下列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4分)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2分)
(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司马迁《报任安书》)(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①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③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洛中:今洛阳。②午桥:在洛阳东南。③长沟:大河。
(1)这首词中,能体现空间变化的是哪两个句子?(2分)
(2)词的上阕中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包含了词人昔日的什么感情?(4分)
(3)请简要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
不亦君子乎?
(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 金樽清酒斗十千, 。 (6)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看 麦 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 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 爹又在做着什么 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 ”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 ”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5.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4分)
16.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17.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18.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
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龙应台
台湾是个标语地区。走上街,看见“两个孩子恰恰好”,经过电线杆,瞄见“保密防谍,人人有责”。还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拼命就是保命”,横挂在车马杂乱的大街上,好像鼓励开车的人要冲锋陷阵。
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标语的泛滥只是一个表征。拿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说,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只学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已完全抛弃。怎么办?很简单!首先,到街头、学校、车站,贴上千千百百个标语:“复兴中华文化!”
然后,在台北市塑造一个比自由女神还要高、还要重的孔子巨像。气魄要大,所以单单铜料就要花一亿元以上。铜像用来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气质,更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华文化的堡垒。
我不是在说笑话;你没看报纸吗?市政府一点没有幽默的意思。
这个庞然巨物建立起来之后,大概会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许多住家变得阴暗封闭。冬天的霪雨和市区的污染将为铜像覆上一层肮脏的颜色。铜像边的街道,大概与红毛城四周一样,会有像苍蝇叮肉似的摊贩,而街上的交通将因游客的往来而呈爆炸状态。至于这么一大块铜将如何“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我非常迷惑。
今日的台湾若真有厚实的文化传统,不需要努力地“宣扬”,人家自然会慕名而来。台湾的内在若是空虚浅薄,我们再“宣扬”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这样迫切地要求别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个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可是缺乏自信便也罢了,何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相反的,我们所做的是没头没脑的“宣扬”工夫——贴标语、作宣传、铸世界上最大、最重、最高、最贵的铜像……这不是心虚的暴发户心态,是什么?
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我们有社会问题与文化危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造个大铜像,宣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掌门人。如果报税单上有这么一个名目,我宁可坐牢,也不会缴纳这笔铜像税。
(选自《野火集》,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么做?(4分)
六、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有的人没有觉察到已经拥有;有的人满足于已经拥有;有的人仍不满足已经拥有……。
请以“已经拥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休检测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4.B(A项薄命、薄暮冥冥;C项 炮烙、络绎不绝;D项刹那、名山古刹 读音相同)
【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辛酉年,先生死在华阴,没有子女,死时六十九岁。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唉,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14.略
15.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2分)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2分)
16.①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
②《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
③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2分)
17.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答到任意4点即可;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1分)
18.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②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
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
19.(4分)①首先从标语泛滥的现象谈起,指出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其次,通过批评建立孔子巨像,剖析当前复兴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错误心态;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做法,并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每点1分)
20.(4分)①改变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②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敢于承认社会问题和文化危机);③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每点1分)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数学(理)试题
一、填空题(70分)
1.命题“”的否定是 。2.若函数为奇函数,则实数 .
3.幂函数的图象过点,那么= 。
4.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 1 2 3 4 x 1 2 3 4
f(x) 2 3 4 1 g(x) 2 1 4 3
若f(g(x))=4,则x= ;
5.实数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
6.方程的解为,则满足的最大整数是
7.函数的值域为 .
9.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
8.定义在R上的函数的值域为(0,2),则函数的值域为
10.方程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实根,则实数= .
11.已知函数在R上可导,且,则 .
12.函数,若,则的所有可能值为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填写相应的序号)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则函数f(x)在R上是减函数;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则函数f(x)在R上是减函数。
14.已知函数f(x)= (a∈R),若对于任意的X∈N*,f(x)≥3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
二、解答题(90分)
15.(本题满分14分)设全集
(1)求
(2)求()
(3)若集合,且,求的取值范围。
16. (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3)求出函数在上的值域.
17.(本小题满分15分) S城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收起步价5元;3千米以上至10千米以内,超出3千米的部分按元/千米收取;10千米以上,超出10千米的部分按元/千米收取。
(1)计算出租车行驶8千米应付的车费;
(2)试写出车费与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3)王老师周末外出,行程为30千米,为了省钱,他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1 分两段乘车,乘一车行15千米,换乘另一车再行15千米;
方案2 分三段乘车,每行10千米换乘一次车。
试问:哪种方案更省钱,请说明理由。
18.(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二次函数满足且。
(1)求函数的表达式;
(2)函数在上的最小值记为,求出的表达式;
(3)求出(2)中的最大值。
19. (本小题满分16分)已知函数=x2-4x+a+3,g(x)=mx+5.
(1)证明函数的图像过定点;
(2)若y=f (x)在[-1,1]上存在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当a=0时,若对任意的x1∈[1,4],总存在x2∈[1,4],使f (x1)=g(x2)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0.(本题满分16分,第1小题 5分,第2小题5分,第3小题6分)
已知是函数的两个零点,函数的最小值为,记
(ⅰ)求;
(ⅱ)当且仅当在什么范围内,函数存在最小值?
(ⅲ)若,试确定的取值范围。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政治试题
由山东卫视携手蒙牛乳业集团、上海天娱传媒联合推出的“超级男声”在短短时间内上升为今年的一大社会热门话题,特别是短信消费受益匪浅。据此回答1~3题。
1、“超级男声”评选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投票,每投一票要付0.1元。这里的0.1元是货币在执行( )
A.世界货币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2、“超级男声”在短信营销方面创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案例,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在节目的狂热气氛的煽动下早已经失去了理智,“疯狂”投票,欲罢不能。这种消费方式( )
A.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B.从众心理引发的盲目消费
C.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体现 D.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3、对上述材料中的短信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生产出具体的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并用于交换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价值 D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
4、我国人民币外汇牌价:2006年2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8.06:1;2006年11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7.85:1,到了2007年3月人民币突破7.5美元。这表明( )
①美元的汇率升高 ②美元的汇率降低 ③人民币贬值 ④人民币升值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 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②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③ 有利于对外国商品的进口 ④ 有利于外国资金在我国的投资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外出旅游消费。这不,广州的张先生一家利用长假也到北京旅游了。据此回答6-8题。
6、这里的旅游消费属于( )
①劳务消费 ②生存资料消费 ③发展资料消费 ④享受资料消费 ⑤租赁消费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①④ D、③④⑤
7、长假出现旅游消费热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B、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
C、适度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 D、国家大力倡导适度超前消费
8、你认为广州的张先生到北京旅游最适合携带的信用工具是( )
A 纸币 B 信用卡 C 支票 D 外汇
9、一种在某村流通35年,被村民称谓“村币”的硬纸片,被国家查处并取缔。这种硬纸片印刷规范,且正面印有“XX村专用”等字样,面额从1元到50元不等。这种“村币”之所以被取缔,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是因为( )
A印刷和发行纸币是违法行为 B“村币”是价值符号,没有价值
C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 D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不大,但它仍借调整之机,迅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而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上把国有企业办成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公司,从外延和内涵上发展自己。20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年平均18%的高速度发展。根据材料回答10—11题。
10、材料所述情况表明( )
A.国有经济总量越小就发展越快 B.对国有经济的调整激发了国有经济的活力
C.国有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是对立的 D.国有经济的实力不如个体私营经济
11、根据上述材料,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意味着( )
A.国有经济无论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B.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并不一定体现在各个行业中
C.国有经济只要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就能够发挥其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的发展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各有范围、各自独立的
12、位桥纺织集团经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达50亿元,给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中位桥本身占资本量42%,国有融资20%,私人投资8%,引进外资30%。位桥创业集团改制后的公司形式是( )
A 有限责任公司 B 股份有限公司 C 企业法人 D 合伙制企业
13、“绝对高回报”“百分之百的高收益”,这是在不少投资类广告资料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说法。这表明( )
A该投资对象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B投资收益的高低与投资的安全性无关
C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
D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灵活性也越高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给旅游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青藏铁路的开通对飞机进藏游带来了冲击,人们去西藏多了一种交通工具,火车进藏抢走了一部分飞机旅游团的客源,各旅行社纷纷调低飞机全程游西藏的报价。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里的火车和飞机是( )
A互补商品 B生活必需品 C互为替代品 D高档消费
15、各旅行社纷纷调低飞机全程游西藏的报价说明( )
A价值决定价格 B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 C供求影响价格 D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成功上市,包括对已经上市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它们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6-17题。
16、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
A.经营工商业存贷款 B.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给予拨款
C.负责货币的投放和回笼 D.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专项资金
17、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激发商业银行的活力 ②股份制改造会改变商业银行的性质
③改制后的商业银行设有董事会和董事长 ④改制后的商业银行会扩大国有资产的支配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作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这说明劳动者有( )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
C、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最近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表示,因供应偏紧及饲料成本上升,中国猪肉价格预计年底前一直会维持上涨。乔玉峰说,玉米价格在过去几个月中持续攀升,所以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生猪供应量预计只有在明年上半年才会明显增加。结合材料回答19~20题
19、2011年9月14日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28.51元/公斤。其中最高地区猪肉价格:浙江省宁波奉化市32元/公斤,最低地区猪肉价格: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区26.4元/公斤。
上述材料说明( )
A、价格的波动不能脱离价值太远 B、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C、商品供应量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D、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价格的变化
20、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对牛羊肉、水产品、鸡鸭等其他肉类食品的影响是( )
A、会引起其供不应求 B、会带来其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C、会导致其需求量增加 D、会致使其价格下降
21、央视春晚人气最旺的节目是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这个小品推出的几句台词随后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那句“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成为新的流行语。从消费的角度看,这句经典台词告诫我们的是:
A、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C、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2、一头驴子又渴又饿,在它面前等距离放着一束干草和一桶水,因为驴子不能确定先喝水还是先吃干草,结果死于饥渴,这就是法国哲学家布里当提出的著名的论点——“布里当的驴”。这告诫人们在企业经营中要 ( )
A、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开创企业经营的有利环境
C、把握市场规律果断地决策 D、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企业
23、国资会提出,到2010年底,通过调整和重组,要将现有的中央企业减少到80~100户,并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要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最重要的是
A、实行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B、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
C、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D、重视科技创新,形成自主品牌
24、地沟油、瘦肉精、化妆肉等,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企业的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下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是( )
①规范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质量合格的商品和服务 ②依法纳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③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④尊重劳动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履行应尽的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今明两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就业问题不但关乎生计,更关乎尊严。之所以“就业问题不但关乎生计,更关乎尊严”是因为:①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②就业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 ④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 )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6、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果请你给大学毕业生提出就业建议,最恰当的是:( )
A、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选择何种职业 B、提高个人技能、素质,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C、社会有分工,职业有高低,要慎重考虑 D、就业形式多样化,可以随机选择职业
27、假如小王2006年11月8日在中国工商银行存入1万元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25%,所得利息应缴20%的利息税,一年后他能得到的本金加利息为( )
A.225元 B.10225元 C.180元 D.10180元
28、“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门窗被砸破了,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带来玻璃制造商、建筑商受益,以及引发相关的建设链条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发展。“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 )
A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B分配与交换的关系 C 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极度浪费的不正常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不惜到处举债,穿名牌、用名牌,被同学们称为“校园负翁”。据此回答23-24题。
29、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有所增加。手机、电脑、MP3称为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件。这表明( )
A 生产和消费互为因果关系 B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 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 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方式
30、大学生负债消费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消费、盲目攀比的“示范效应”。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取消一切超前消费 B要适度消费,反对过渡消费
C 要艰苦奋斗,勇于过苦日子 D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
31、假如你家中有10万元,家人商量买汽车还是买股票。下列那种情况下,你建议买汽车而不买股票。( )
A 政府减收汽车养路费 股票发行企业效益较好 B 政府增收汽车养路费 股票发行企业效益较差
C 汽油价格下降 市场预期存款利率上升 D 汽油价格攀升,市场预期存款利率下降
32.假如央行上调贷款利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应该是(  )
A.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
C.会减少各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数量 D.会减少消费贷款的数量,影响居民生活
33.消除不良贷款是许多商业银行需要努力去做的工作,这是因为(  )
A.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B.消除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
C.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D.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Ⅱ卷(选择题,共54分)
34、材料一:06年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从年初的60美元一桶,涨到80美元一桶的天价。进入2007年以后虽受暖冬现象影响,原油需求虽有所减少,但原油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据欧佩克统计: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一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有约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到1.9%;三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撑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1)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一下油价上涨的原因(4分)

材料二: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L,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L,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调查显示,近5成的车主表示将会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在被调查的潜在消费者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13.0%表示将会放弃购车计划,仅有10%表示没有任何影响。油的涨价让人们对汽车使用的另一燃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需求量不断上升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一下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6分)

(3)你认为汽车产业如何应对高油价,使企业产业走出困境(4分)


35 材料一:2007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维持在8%-9%,。今年经济的亮点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于良性指标的优化,在于消费对整个经济拉动的凸显,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明年经济增长要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为投资与消费为主,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其中,内外需中以内需为主,内需中以消费为主,消费又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主。
(1)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8分)

材料二: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去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同时城乡居民由于对医疗、养老、教育的担忧从而不敢消费,导致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奢侈消费、单方面追求物质消费、攀比等消费行为的存在,不仅错误引导了经济发展,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请你结合材料说明,为了使消费更好的引导和促进生产发展,我们该怎么办?(6分)
36、“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下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是教育成本增高,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近些年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二是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
三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大学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应了什么现象和问题?(2分)
(2)促进就业有何重要意义?(4分)

(3)请你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几条合理化建议(8分)
37、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正式实施。物权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诸多既有制度的确认,有利于让人们尽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平等保护”是这部法律的核心内容之一。
(1)《物权法》的实施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所有制形式?(4分)
(2)从所有制角度分析一下《物权法》为什么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8分)
参考答案
第一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B B D C C B B D B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B C C C A C A B C B C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D C A B D D D B C D D
35、(1)① 消费反作用生产,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顺利实现② 新的消费需求出现,对生产的升级和调整具有导向作用③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可以带动一个新型产业地出现和成长④ 有利于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地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每点2分,共 8分)(2)① 缩小或平衡城乡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2分)②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分)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数学(文)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则 .
2、在上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3、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4、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
5、在中,若,则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6、已知函数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7、已知,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m的最大值为
8、、若AB=2, AC=BC ,则的最大值
9、函数在上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0、.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后,所得的函数恰好是偶函数,则的值为 .
11、函数,若,则的所有可能值为
12、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 .
A. B. C. D.
13、若方程有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
14、如图放置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PABC沿轴滚动。设顶点P(,y)的轨迹方程是,则的最小正周期为 ;在其两个相邻零点间的图像与轴所围区域的面积为 。
二、解答题(15、18每题15分;16、17每题14分,19、20每题16分)
15、已知.
(1)化简;(2)若是第三象限角,且,求的值; (3) 若,求的值.
16在△ABC中,BC=1,,
(Ⅰ)若,求AB;
(Ⅱ)若,求.
17、如图所示,角为钝角,且,点分别在角的两边上.
(Ⅰ)若,求的长;
(Ⅱ)设,且,求的值.
18、如图,甲船以每小时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的方向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
北偏西方向的处,此时两船相距海里,
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19、已知,.
(1)当时,求证:在上是减函数;
(2)如果对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0、设函数的最小值为g(a) .
(1)求g(a);
(2)求使g(a)的a的值及此时f(x)的最大值
第17题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化学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下图所示。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 SO4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2.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3.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卫生医疗队开赴前线展开救援,使用的下列消毒药品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蔗糖 B.硫酸钡 C.碘酒 D.食醋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 g CH4中含有4NA个C—H键
B.1 mol·L-1 NaCl溶液含有NA个Na+
C.1 mol Cu与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NA个NO分子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A个CO2分子
6.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含有0.1mol·L-1Fe3+的溶液中:K+、Mg2+、I-、NO3-
C.含有0.1mol·L-1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7.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时,将Na2CO3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
B.将Na2CO3固体在烧杯中溶解,所得溶液冷却到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中
C.定容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用胶头滴管直接吸出多余部分
D.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体积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Cl2含有6.02×1023个微粒
B.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约等于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Na+2H2O = Na++2OH-+H2↑
B.铜跟稀硝酸反应:3Cu+ 8H++2NO3-=3Cu2++2NO↑+4H2O
C.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2+2OH- = 3Cl-+ClO-+H2O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溶液:Al3+ + 3OH- = Al(OH)3↓
10.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下列反应可制取K2FeO4:
Fe2O3+3KNO3+4KOH 2K2FeO4+3KN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KNO3是还原剂
C.生成1mol K2FeO4转移的电子数为4 mol
D. K2FeO4不仅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而且具有净水作用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拓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时,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
1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乙酸的结构简式: C2H4O2
B.F-的结构示意图:
C.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1720Cl
D.NH3的电子式:
12.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Cl一、SO42一,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A.HCO3一 B.Ba2+ C.Al3+ D.Ag+
13.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3Cl2+6FeI2===2FeCl3+4FeI3
B.Cl2+FeI2===FeCl2+I2
C.Co2O3+6HCl===2CoCl2+Cl2↑+3H2O
D.2Fe3++2I-===2Fe2++I2
14.下列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关系为1∶2的是
A.O3+2KI+H2O===2KOH+I2+O2
B.2CH3COOH+Ca(ClO)2===2HClO+Ca(CH3COO)2
C.I2+2NaClO3===2NaIO3+Cl2
D.4HCl(浓)+MnO2MnCl2+Cl2↑+2H2O
15.在下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蒸馏法淡化海水 B.用铁矿石冶炼铁
C.用石油裂解生产乙烯 D.用煤生产水煤气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16.(8分) 煤炭中以FeS2形式存在的硫,在有水和空气及在脱硫微生物存在下发生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①2FeS2+7O2+2H2O4H++2Fe2++________;
②4Fe2++O2+4H+4Fe3++____________;
③FeS2+2Fe3+3Fe2++2S;
④2S+3O2+2H2O4H++2SO。
已知:FeS2中的铁元素为+2价。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将上述①②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2)反应③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_。
(3)观察上述反应,FeS2最终转化为____________从煤炭中分离出来。
17. (14分) 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960mL 1 mol·L-1NaOH溶液以备使用。
(1)该同学应选择________mL的容量瓶。
(2)其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则如图操作应在下图中的________(填选项字母)之间。
A.②与③    B.①与②    C.④与⑤
(3)该同学应称取NaOH固体________g,用质量为23.1 g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所需NaOH固体时,请在附表中选取所需的砝码大小________(填字母),并在下图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________(填字母)。
附表 砝码规格
a b c d e
砝码大小/g 100 50 20 10 5
(4)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大小有何影响?
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会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浓度会____________。
18. (14分)在稀硫酸中,KMnO4和H2O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H2O2-2e-===2H++O2↑
还原反应:MnO+5e-+8H+===Mn2++4H2O
(1)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若有0.5 mol H2O2参加此反应,则转移电子个数为________。
(3)若KMnO4的量不足,在Mn2+的催化作用下,H2O2仍能分解,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这时若有0.5 mol H2O2发生分解,则转移电子个数为________。
19. (16分)现有A、B、C、D、E可溶于水的五种化合物,其组成的离子如下表,且每种离子只有一次。
阳离子 Ag+ Na+ Fe3+ Al3+ Ba2+
阴离子 OH- Cl- SO NO SO
某同学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L-1的溶液,进行操作,发现如下实验现象:
①C溶液显黄色,其它溶液均为无色溶液。
②已知向B、C、D、E溶液分别加入A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
③B溶液与适量E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E溶液,白色沉淀量减少,但不完全消失。
(1)据此推断它们的化学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B溶液加入少量E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C溶液滴加少量的D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分)已知将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而溶液的紫红色褪去。现一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KCl、Cl2、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种物质:
(1)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________,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
(2)写出一个包含上述七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需配平):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4)如果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BiO3,溶液又变紫红色。说出NaBiO3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标准状况下一定质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l)+3O2(g)===XO2(g)+2YO2(g),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 mL,密度是2.56 g·L-1,则:
(1)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
(2)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
(3)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则X、Y两元素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2012-201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双休检测高三化学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6分-----每小题4分
(1)KCl H2SO4 
(2)2KMnO4+10KCl+8H2SO4===6K2SO4+2MnSO4+5Cl2↑+8H2O  
(3)得到 5
(4)NaBiO3具有强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强)
21.(12分)----每空3分
(1)672 mL (2)76 g·mol-1 (3)C S板桥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佛教的广泛传播
2.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3.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B.制瓷技术精湛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4“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5以下是某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晚间“市”门紧闭
6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7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8 阅读右表《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以下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92 896
A.中国茶、丝加工水平高,竞争力强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9、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只重军事不重经济 B 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扬西方思想文化
10.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1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12.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①美国商品的涌入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③官僚资本的压迫④繁重的捐税负担(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
A.社会性质 B.中外关系 C.政局和政策 D.群众觉悟
1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圈地运动的推行 B.蒸汽机的发明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15.下图(树上英文为“FREE TRADE”)描述的现象所体现的思潮最早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6.16一l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17.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9.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21.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1979年某地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该地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2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 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
24、首次打破列强在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5.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列宁装 ④旗袍 ⑤西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6.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经济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B、发展新兴产业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27、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2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9、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0、苏联解体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9分,第32题 15 分,第33题 18分,第34题18分,共6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3分)
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分)
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3分)
3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右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材料四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3分)《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2分)
33、“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5分)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5分)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吗?(1分)为什么?(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5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