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旧教材整合: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第1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12讲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标要求】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唐后期至两宋的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关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明确规定。【知识梳理】【真题演练】1.(2020年江苏·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旨在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孟子思想与佛教思想有相通之处;二是二程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糅合;三是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也有助于天下国家。综合起来就是,北宋时期,儒学家在振兴儒学的时候,将儒学与佛教糅合起来,即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佛、儒融合现象。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材料表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与儒学地位动摇没有关系;不符合史实,宋代儒学家开战了抨击佛道的同时,又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合理内核,发展了儒学,扭转了魏晋隋唐以来儒学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统治地位收到严重威胁的局面,到南宋时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且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的任何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阳明心学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时空错位;且主体不一致,即题干材料并未提及阳明心学。故错误。2.(2020山东卷·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对黄宗羲论断的准确理解。黄宗羲讲的话是对“崇本抑末”的新解释,尤其是对“抑末”的解释,他借助古代圣贤之口说,“抑末”指的是禁绝那些与无关民生的工商业,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也是本业。一个表示转折意思的“而”,表明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就是黄赞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也是本业。因此,黄宗羲提出的论断有正本清源之意,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即主张“工商皆本”。为什么黄宗羲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主张?结合史实不难推知,明朝中后期,意即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主体不一致,黄宗羲不满的是传统的“抑商”政策,并非对社会现实不满。不符合史实,社会现实就是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阻碍了工商业发展。说黄宗羲对社会不满,往小点说就是对重农抑商政策不满,这可是矮化大思想家黄宗羲的行为,好像黄就是一个“愤青”。黄宗羲反对的是错误的抑商观念与政策,他将有利于民生工商业比喻成本业,说明他认可支持“重农”的主张。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意思就是所学要为社会所用,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提出的主张,反对的是一些儒学家空谈义理,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现象。故错误。D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史实及逻辑,黄宗羲是封建大儒,提出的进步思想还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主要目的,他的思想还没有转化为改造封建社会的新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黄宗羲提出的论断主要着力点不可能是要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故错误。3.(2020年全国I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中宗谱内容包含有儒家思想的关键信息。“持家立业、报效祖国”,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纂修的每部宗谱都体现了儒家思想。故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宗谱纂修,而非科举制。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纂修宗谱受科举制影响的逻辑因果关系。故错误。C项,主体不一致,纂修宗谱是普遍的社会行为,这并不是社会上少数的士族的行为。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纂修宗谱的时候,把那些血统不纯正的人排斥在外的信息,故无法体现“维持了家庭的血统纯正”的效果影响。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并没有提到关于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信息;不符合史实,士农工商四民的社会结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确立。故D项错误。4.(2020年海南卷·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1)直选法:《明夷待访录》→黄宗羲→黄宗羲的思想主张(a.对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c.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法制来抑制君权;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看看四个选项哪个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哪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很显然,只有C项与黄的思想主张吻合。(2)排除法,即不看题干材料,直接看选项来判定。A项,黄宗羲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弊端多多,因此黄不可能主张废除丞相制度;B项,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大儒,而倡导无为而治的是道家思想主张;D项,黄宗羲尽管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但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态度是批判继承,维护的依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王位世袭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C项为正确答案。但我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两种解题方法我都不太感兴趣,因为史老师始终强调:解答选择题的最主要依据是题干材料,即弄清楚题干材料意思,然后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题干意思去看四个选项,既能迅速做出正确选择,也符合史料阅读的正确路径。下边我们就按照史老师讲的方法思路来解决本题。题干材料共有三句话,我们结合所学知识,逐字逐句阅读、解读材料: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上古时期,即部落联盟时期(或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采取禅让制,传贤不传子,首领之位就像后来的宰相一样,不会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夏朝以后,王位继承实行传子制度,但宰相人选采取传贤而不传子的制度。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天子(国家最高统治者)之子并不一定都是贤者,因此就仰赖传贤的宰相制度,来弥补(不贤)天子的不足与弊端,即利用传贤的宰相制度来弥补天子传子制度的不足。正因为如此,有了传贤的宰相制度,也就使得天子传子的制度具有了传贤之意。综合起来,黄宗羲的意思就是,天子传子制度具有弊端,必须仰赖传贤的宰相制度来弥补其中的不足。换言之,利用宰相制度,防止不贤的天子搞专制独裁而给国家带来麻烦与灾难,即利用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因此符合题意就是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均为错误项。5.(2020年海南卷·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图2寓意图2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清代思想文化,旨在考查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题干材料给的两幅古代民俗钱图片,上边铸刻的文字是“状元及第”、“独占鳌头”,显然这是民间对读书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考取状元,考出好成绩。换句话说,这种美好寓意说的就是,读书就要考科举,而且要考取好的功名。这反映的本质就是,民间对读书学习的认识,即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故符合题意的就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仁者爱人是孔子倡导的,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这与题干材料中民间百姓对读书学习认识没有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民间百姓认为读书学习就是要考取功名,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倡导的,意思是理或天理即儒家道德规范就在人的心里,无需向外探求,只需发明本心、致良知即可,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克己复礼是孔子倡导的要通过正名的方式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礼乐文明的社会秩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这与民间对读书学习的美好愿望没有关系,故错误。6.(2019年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史料的能力,以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考生从诗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应认识到诗人在自然万物、四季变化中体会的“道”,最后又归结到“富贵不淫贫贱乐”的生活态度中。与所学知识结合,理学家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是“伦理”之理。诗中内容丰富,但主旨明了,故正确答案为B。A项不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尽管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题干材料没有该主张的相关信息。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儒家思想不提倡个体张扬自我人生的态度,这也恰好是儒家思想反对的,且题干材料并没呈现该信息。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体感材料主体是儒家思想,并非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错误。7.(2018年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属于本质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和历史解释。题干材料说的是明中期以后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这种社会存在反映的是社会上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正确答案D项可以说,秒杀。A项,题干中的“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这是对一些舞文弄墨、附弄风雅的人的讽刺嘲笑,与“学术文化”没有任何关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属于错误项。B项,用常识即可排除,士大夫刊印自己个人的著作,与士大夫的地位提高没有关系。C项,题干材料说“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这与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的“经世致用思想”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8.(2018年天津卷·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儒学思想发展之宋明理学,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朱熹认为国家、社稷的根本在于民,而君之尊系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即国家、社稷和君主统治的根本在于民。简言之,大儒朱熹宣传倡导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对儒家经典做注解,对孔孟儒家原典宣传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做了进一步阐释。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主体不一致,故予以排。D项有一定迷惑性,题干材料呈现的内容是朱熹对儒家民本思想的阐发而已,并非新发展。故错误。9.(2016年海南卷·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清代女诗人夏依兰的诗句为题材,诗文表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评论女性的标准有着不同看法,即她反对用德才兼备来评论女性,也可以说是诗人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材料所表述的内涵,均错误。10.(2016年江苏卷·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C 题干材料讲的是“异端”思想家李贽的怪异行为,透过表现看到的本质就是,李贽对封建传统的反叛,即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史实,李贽批判的是程朱理学,并没有致力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况且程朱理学本身就是儒道佛三教思想会通的产物,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倡导男女平等思想,说明李贽并不认可明代妇女的低下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李贽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显然是反对程朱理学空头说教,主张“理”要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怎么可能渴望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11.(2015年海南卷·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上的具体言论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儒家与道教、佛教的相互影响与发展是教材上已经讲述的内容,其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已经互相吸收乃至渗透,不能说宋代才开始岀现合流,故而B项错误。古代中国,虽然佛道二教在特定时期有着很大影响,但是从来没有撼动儒学的统治和主流地位,因此C、D不正确。自从佛教传人中国以 来,一直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宋代僧人强调佛教“治心”,与儒学殊途同归,正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鲜活例子,因此A项正确。12.(2014年全国Ⅱ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D本题以宋明理学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难点的能力。题干直接点岀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考生熟知的主张,要求考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观”的联系。考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 中孟子与荀子(及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C项乃佛教的一种主张,且不具有本质与外在二元对立之意,因而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13.(2014年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C 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句——“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意思有两个,一是纂修族谱是普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的重视;二是族谱目的是尊崇人伦。结合所学可知,尊崇人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就是理学。因此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明清时期,理学对纂修族谱影响很大,纂修族谱就是通过“尊崇人伦”来维系宗族和凝聚宗族的力量。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材料并未呈现宗族观念受人口流动冲击的信息,也没有因此影响家族稳定而纂修族谱的逻辑。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宗族并非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同一宗族内部也有贵贱之分;古代社会的等级往往与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有关,如通常所说士农工商就是社会等级的表现,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秦汉以来,宗法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仅仅是宗法观念罢了;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纂修族谱以突出尊崇人伦的思想,先秦的宗法制度没有丁点关系。故错误。14.(2013年全国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与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上儒学发展变化的内容。自汉至唐的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后,其正统地位开始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其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由于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教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所以A项和D项不符合史实,是错项。而B项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不相符和,将其排除;故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反映了程朱理学成为儒学正宗这一变化。15.(2012年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D 此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 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行业各有职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资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求尽其本心,其根本要旨在于有益于杜会人生,仅此而已。士、农、工、商虽然本业职分不同,但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根本是一样的。即无论是何人,选择了何职业都要各自恪守本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各尽其心、各守其责。从材料阐发的意思可见四民有序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要整合社会阶层的意思,故B项不正确;关注百姓生计也不符合材料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只有D项符合材料本意,且也是宋明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思想特征。16.(2011年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査内容涉及明、清之际的儒学,从材料所给信息中,虽旨在反对君主个人专制,但并非在说“民贵君轻”,主旨亦非强调民众个体对于国家的责任,而是大家都应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拥有对国家大事的发言权。因而,C项最为相合。要正确答出此题,还需要对“天下为公”本身要有正确的理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国家为全国人的国家。17.(20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选项的分类,B、C、D三项均为唯物主义,A项唯心主义,故正确答案为A项。王安石所说的“形者,有生之本”的大概意思就是,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与之对立的当然就是唯心主义思想,而陆王心学倡导的就是“心外无物”就是唯心主义思想。 18.(2013年全国Ⅰ卷·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既需要全面,还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能符合历史实际。该题以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为切入点,设置的第一个问题,答案应迁移唐后期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解读材料,即可提炼、归纳出唐朝由盛到衰、佛教盛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以及华夏传统受到冲击等信息。第二问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应从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韩愈提倡的“道德”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他所说的“义”,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思想提供理论根据。由此可以得出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答案要点】(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19.(2015年天津卷·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乐破坏的时代,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了批判,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总体信息,又能从微观上比较细节特征,并阐明自己认识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出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然后在从宏观上谈谈自己的认识,如社会责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答案要点】(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20.(2015年安徽卷·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则史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一是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材料二是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结合”邪教毒烟受之“及所学信息分析归纳;材料三是陈独秀提倡青年关注国民革命,结合“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考虑作答,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强调的“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答案要点】(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21.(2015年江苏卷·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分)(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考查的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实,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整合信息及概括作答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从“皇帝……按才干选拔官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制度,实行德治”的结论;从“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可得出“汉字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按照出身……选拔官僚”,可知此处对应的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按才干选拔……官僚”可知此处对应的制度是科举制。第(2)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题,本问需要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两个层面把握两则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 【答案要点】(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4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2分)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分)(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2分)22.(2019年北京卷·37)(38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思想,在近代史上不同阶段不同待遇的分析评价。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考查的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黄宗羲的“记忆复兴”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后,知识界对其评价不同,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得出不同时期评价待遇不同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作用;之所有在不同时期评价待遇不同,须用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对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影响要辩证看待。【解读题干】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是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把“器”解决好,这个“器”明面上指的是“善其事”的工具,引申指的就是方法思路。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先分析考虑解决本题的方法思路。一般来说,评析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评析某种历史观点题,类似于全国新课标卷2011年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和2012年的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第二种是评析某种历史现象题。本题属于评析题中的第二种情况,怎么解决呢?评析,就是评价分析的意思,先析后评,分析的是原因背景,评价的是影响作用。具体来说:第一步,解释“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的含义;第二步,分析作答“某种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第三步,评价作答“某种历史现象”的结果影响;第四步,概括性总结。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思路解读此问。【解读材料】①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 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解读如下:a.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倡民本,具有一定民主启蒙作用。b.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他们宣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双方的思想主张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本。c.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黄宗羲的主张,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的内核,以争取更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对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支持。d.康梁发展了的维新变法思想,有的一个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这种“祭出孔子亡灵”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②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本”的思想,借助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以达到更好的宣传其革命的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的目的。b.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与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做比较,一方面说明这两部著作具有共同性——宣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本;另一方面说明革命派对黄宗羲的主张赋予了近代意义。③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a.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有一种说法叫“西学中源说”,尤其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分子,为了减少宣传西学的阻力,最终达到通过变革以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认为西学宣传的很多东西,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早已有之,认为今天学习西方的东西,实质上是学习老祖先的东西。b.清政府被推翻后,进入民国时期,梁启超开始反思“西学中源说”,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有些语句与近代的“立宪”、“共和”仅仅是字义相近罢了,根本就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因为今天所说的“共和”“立宪”,乃是起源于西方的民主思想。就黄宗羲而言,他是封建大儒,反对的仅仅是君主专制,非但没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而是在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即“并没有开拓出一条改造封建社会的新路”。c.主张追求真正的“共和”“立宪”的民主思想,进而实现真正近代意义的民主制度。为什么梁启超会有这样的主张?结合基础知识,可以迁移到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初衷——补辛亥革命缺失的思想解放课去理解。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民主共和逐渐遭到破坏,民主共和徒有虚名,但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共和”“立宪”或许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为了解放思想,促使人们正确区分近代意义上的“共和”、“立宪”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不同,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并努力追求,继而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最终真正实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的目的。综上,在民国时期,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逐渐淡化,并退出了历史舞台。【整理答案】①黄宗羲“记忆复兴”,是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借助宣传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民本),以期达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目的。②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出现原因:a.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为了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的内核,以争取更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维新变法思想的支持。c.革命派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与启蒙思想做比较,并大力宣传,给其思想赋予了近代意义。因此社会上出现了黄宗羲的“记忆复兴”的现象。③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的结果影响:a.民国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反对君主专制和提倡民本,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主张追求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制度。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逐渐淡化,并退出了历史舞台。 ④概括性总结:总之,黄宗羲“记忆复兴”现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宣传手段,是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参考答案】答案示例: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