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课标要求】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经济与社会生活》: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知识梳理】【真题演练】1.(2020年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解题关键是弄清楚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匠户征收物资的变化:征收产品→征收白银。官营手工业在明中期以前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在手工业中居主导地位。现在政府向匠户征收白银,这里体现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匠户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上出售,官营手工业有民营化发展趋势,这使得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二是官营手工业面对的客户不再是(要求很高的)官府,而是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的普通大众。这使得官营手工业的高超技艺逐渐世俗化,技艺渐趋衰落。综合起来,题干材料反映的就是政府向官营手工业征收物资的变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地位逐渐衰落。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呈明朝此时货币发展变革的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雇佣劳动发生变化的信息;况且官营手工业的匠户就是政府控制的奴隶工匠,与官府的关系并非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推理,政府向匠户征收白银,使得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就有了私营化的倾向,这是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C项所述。故C项错误。2.(2020年江苏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旨在考查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迹”,“铸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有效信息,可以推知,江西出土青铜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应该是贵族王侯在每年春耕时,类似周天子那样举行“籍田”仪式上使用的器具。所以,这类青铜器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最早”太绝对,加之题干材料也没有呈现“最早”之意。故错误。B项叙述尽管没有问题,但是这却不符合逻辑,因为题干材料所说的江西出土的这批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何以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D项,不符合史实,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逻辑,江西出土了一批青铜农具,无法推导出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结论。故错误。3.(2019年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商业发展特点。题干材料说的意思是,北方所产棉花被贩运到江南,加工成布匹后,再返销到北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北方;元朝时,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发明和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使江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明朝时期,地区经济差异造成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综上可以推知,北方种植棉花,但棉纺织技术比较落后,棉花被贩运到,为江南发达的棉纺织业提供了原料;江南利用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将北方贩运而来的棉花加工布匹,再返销北方。简言之,造成这种区域分工的主要原因,就是南北方经济差异造成的。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交通方式没有什么大的变革,此时的交通方式还是传统的牛马拉车和船运;不符合逻辑推理,交通方式变革与棉花南运、棉布返销北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推理,明中后期,土地制度没有什么调整,还是君主、地主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居支配地位也没有能改变;即使调整,与题干所述现象也没有逻辑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推理,货币制度改变与因地区差异造成题干所述现象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故错误。4.(2019年天津卷·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C.③ D.④【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两件青铜器,只有右边这一件看起来比较面熟,课本上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极具地域特色,其中以大型的青铜铸像最具代表性,面目比较夸张。根据这种叙述,不难判断右边这件青铜器比较符合课文叙述,而左边这件看起来很陌生。结合所学可知,地图中①是山东省曲阜附近,②是河南郑州二里头遗址,③是四川广汉三星堆,④是湖南宁乡。结合上边的分析可知,题干中说两件青铜器出土在同一个地方——广汉三星堆,故符合题意是C项。5.(2019年北京卷·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应的是东周时期的事;当时的人已掌握了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起点是长安,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另外“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从题干材料无法判定“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而且“生活方式趋同”不符合史实西域属于游牧民族聚居地区,而位于南方荆楚之地的楚国属于鱼米之乡,不可能与西域地区生活方式趋同,故D项错误。6.(2018年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史,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如果能运用史老师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化简原则即可秒杀此题。题干材料的意思化简为“井研县制盐工人可随时跳槽”,说明井研县制盐业迅速发展,即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逻辑,盐井多,制盐工人可随时跳槽,说明的是手工业发展,但无法推导出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不符合常识,社会地位一般指的是经济实力的发展推动政治地位的上升,但制盐工人依然是“佣身赁力”的手工业者;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并没有改变,何来“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的结论?故错误。C项颇具迷惑性,不符合史实,课本上讲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发达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些私营手工业中雇佣劳动逐渐普及的现象,因此才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不合逻辑,尽管在井研县的井盐生产中,雇佣劳动较为普及,但该选项的说法,容易让人以偏概全的得出,北宋时期,其他行业中雇佣劳动已经普及的结论。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主体是“井盐生产”,并非“盐业销售”(盐业专卖);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提及盐业专卖制度的相关信息;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古代,自从汉武帝盐铁官营措施实施后,盐业专卖制度就是国家的重要制度,根本就不存在“盐业专卖制度解体”之说。故错误。7.(2018年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D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教材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与社会进步的简要叙述,试题撷取、整理考古学者关于战国以前早期铁器实物发现情况,提供了相关的示意图。若能注意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信息,可以排除A、C两项。B项是本题强烈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发掘铁制实物分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影响,考生联系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可以予以排除。D项,根据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可知,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指标。战国以前在今我国的新疆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铁器,反映了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综上,D项结论符合对题干材料的合理解释,故属于正确答案。8.(2017年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本题是考查唯物史观的一道典型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中应予以关注。9.(2017年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本题材料展现了西汉前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项。A项描述的现象与汉初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工商业者势力很大,并非控制郡县,故D项错误。10.(2017年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解析】B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货币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D项错误。11.(2016年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的是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故A可排除;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见,仍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故排除C、D项,正确项为B。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重视历史传承、重视历史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史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本题利用历史材料,追溯了重史传统形成的渊源,使考生不但深化了对青铜文明与中国文字形成历史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高度。12.(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从明代中后期雇工劳作、生活变化这样一则较为生活化的材料入手,考查学生对明末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明中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并不体现在雇工生活的变化上,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13.(2015年江苏卷·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D 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里的逻辑,“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是“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14.(2015年福建卷·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最大限度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15.(2014年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通过“波斯锦”“胡锦”等输入的具体历史现象,揭示的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日益深入。故D项为正确项。A项不符合常识,“胡锦”的输入,由于内地人喜欢,进而输入引进的就是胡锦的生产方式,这中现象丰富了唐代民众的社会生活,但不可能改变民众的社会生活,毕竟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故错误。B项,不符合逻辑,“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内地也开始生产“胡式锦”,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何来“手工业趋于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料讲的是“胡锦”输入在内地生产,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互动发展,无法得出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且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中外技术对比的相关信息。故错误。16.(2013年天津卷·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B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17.(2013年上海卷·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解析】B 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故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而且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A、C、D三个选项都不符合史实,故均为错误项。18.(2014年大纲卷·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分析因果题,比较简单,方法是结合所学知识,最大限度限度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即可。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有“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岁输木棉十万匹、改造织机、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等,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可知,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有:棉花种植业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答案】(1)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19.(2014年四川卷·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取信息和利用所学知识加工整合的能力,属于概括归纳题,具体方法就是根据主体、意思或标点符号将材料划分层次,然后标出关键词,最后转化语言,整理归纳,概括表述即可。如据第一段可知景德镇交通便利,具有瓷土资源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据第二段可知元代工艺水平高,明代官方重视,海外市场的推动,清代匠制改革等。(2)本题属于比较区别题,主要考查提取概括信息能力及比较能力,比较简单。先是对材料进行分层及提取关键词的处理,并概括提炼梅森瓷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将之与景德镇瓷业加以比较,将梅森瓷业辉煌的独特之处留下,然后转化语言,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1)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8分)(2)独特: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9分)20.(2010年新课标卷·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 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7、18世纪中西工业生产发展的对比,呈现的特点是中外关联。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可将材料划分层次,分层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如材料第一句也即是第一层,提取有效信息是“官营作坊受到冲击”,转化为“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第二句也就是第二层,提取的有效信息是“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将其转化为家庭手工大量参与商品生产;第三、四、五句为第三层,标出的关键词句即提取的有效信息是“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将其转化为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最后一句也就是最后一层,标出的关键词句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转化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第(2)问,属于考查“是什么”,可结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来作答,世界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亦称工场手工业时期、原工业化时期);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来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最最先从棉纺织领域开始,因此材料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或原工业化时期,生产方式为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为手工业工场,经济指导思想为重商主义,使用雇佣劳动,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扩展到农村;第二阶段就是材料的最后两句,资本主义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可结合工业革命的内容考虑作答,如生产方式是采用大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为工厂,经济指导思想为自由主义,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关键是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确理解。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的是大机器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高考命题人杨宁一先生在他的专著《《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称做“原工业化”时期,即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最原始最初的阶段。明清之际手工业有了发展,出现了雇佣关系,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英国手工工场发展,市场扩大,出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萌芽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学们可将中国、英国对比思考,从而较全面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本题可用下边的图示去理解作答:【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3)示例一英国具备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推动了英国雇佣劳动下的生产进入到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期。(1)政治上: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经济上: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3)劳动力:圈地运动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羊毛及大量自由劳动力。(4)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5)市场:圈地运动是英国具有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使得英国有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总之,以上的条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为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提供了“前提条件”。示例二明清时期的中国,尽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此时的雇佣劳动下的生产并非机器大生产,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当时不具备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薄弱。(3)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牢牢地固着在土地上,使中国缺乏自由劳动力。(4)科技:中国的科技主要是劳动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规律的探究,属于古代科技。(5)市场: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使中国无法开拓国际市场。高额的地租收入,使广大民众很贫困,国内市场非常狭小。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国不具备“历史前提”,即不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因此,雇佣劳动下的“原工业化”属于工场手工业生产,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