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旧教材整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旧教材整合)

资源简介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无明确规定。
【知识梳理】
【真题演练】
1.(2019年北京卷·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C 题干材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推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二是“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推知地方官员竭力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透过地方官员的话语表象看到的本质就是——宋政府重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商业发展,即坚守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官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并没有呈现政府垄断茶礼的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的使用满足不了交换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货币量使用率很高;不符合逻辑,人们看到种植经济作物获利多,于是纷纷大量种植所谓的农副产品,所以农副产品较少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是地方官员农业商业的态度,而非商人社会地位;加之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商人社会地位上升与下降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年江苏卷·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D 题干材料反映了商人在城里经商从非法到合法的变化。符合题干材料意思的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没有那个王朝放弃改政策的现象;不符合史实,“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那么这种做法也属于抑商政策,而且对商业征收重税的现象基本上长期存在。故错误。B项,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的逻辑信息;主体不一致,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在城里经商从非法到合法的变化,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C项,商人“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与政府不再监管市场商业活动没有必然关系;加之“不再”太绝对,故C项错误。
3.(2018年海南卷·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D 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为“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由“商亦无害”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本思想未被否定,故 A 项排除;由“学者不当自为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 B 项排除;由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义利观并未废弛,故 C 项排除。D 项“抑商观念削弱”正确。本题设置新情境,从另外的角度告诉学生新知识,即中国古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有些时期、有些地区是松动的、削弱的。
4.(2017年浙江卷·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所述史实进行逻辑推理如下:盐商谋求提高社会地位(官本位的社会形成普遍社会现象)→加大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盐商家庭产生了许多进士。符合逻辑推理就是A项,故正确答案为A项。B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盐商经济实力从清初到乾隆时期迅速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士贵商贱观念改变与否的信息;不符合史实,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的信息;不符合逻辑,盐商家出了许多进士,并不能说明商人得到政府的优待。故D项错误。
5.(2015年海南卷·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解析】D 本题利用材料设置情境,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正 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 表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的理解,选项的设计也在不同的侧面提供对材料的解读, 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重农意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皇帝在这一情境下关心粮价的真实意图并非 重农意识的体现,B项和C项也具有迷惑作用,关心粮价表面上似乎 是关心百姓生活,但本质上还是担心粮价过高引发百姓不满,引发统 治危机;C项从材料里能看岀字面意思是申饬官员无能,但实际上也 是在担心官员的处置不当引起百姓不满,所以,本题解题的关键就在 于理解作为专制帝王的雍正皇帝真正关注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稳固,故D项正确。
6.(2014年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商业发展,商人实力发展壮大→商人消费着只有两千石高官才能使用的车舆冠服,带领仆从人员吃喝玩乐,骄奢淫逸之风日盛→汉初对商人的严格限制受到挑战。符合题意是D项。从材料关键词“假二千石舆服”可见商人的两千石是花钱买来的,这说明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把商人与官员的社会地位做对比,另外一个“假”字就可知道,商人的这种“舆服导从作倡乐”消费是违法的,更不可能与官员社会地位渐趋一致,故C项错误。
7.(2014年福建卷·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D 材料意思是关东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关东每年三次将大量农产品运输到上海销售,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D项,不符合史实,清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如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不符合逻辑推理,关东农产品每年三次运往上海(因),这并非不能说明抑商政策发生变化(果),一果往往是多因引起的,一因未必就一定产生某种果。故D项叙述错误,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是正确答案。。
8.(2014年江苏卷·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B 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信息,故A项错误;“请开市舶,……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条件开放了“海禁”,故B项正确;“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故C项错误;“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并不能表明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
9.(2013年广东卷·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C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意思是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构建礼义廉耻的社会氛围。“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是差不多的意思。综合起来的意思是,桓谭认为应该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以此来构建商业过度发展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与史实不符,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既没有呈现商人与封君勾结的信息,也无法反映东汉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的史实,故错误。D项,一是桓谭上书说应该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推导出当时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二是桓谭上书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桓谭反映的现象不存在,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加之孤证不立。故错误。
10.(2013年山东卷·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汉政府明确规定,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胆敢违反禁令,就要没收其买卖的田产和经营的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国力贫困,政府抑制商业,实施旨在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符合题干材料强调的“以便农”,故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与商业经营范围没关系,故错误。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故错误。C项,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与户籍管理没有关系,故错误。
11.(2013年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C 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宰相王涯认为商人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是一种“僭越”行为,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B、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C项,题干反映的是宰相王涯个人的看法,与“全社会”无关,故表述过于绝对;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是正确答案。
12.(2012年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D 雍正帝看到山西人给自己的子女选择职业排行榜,把读书排在最末位,把经商放在第一位,觉得非常可笑。这反映了雍正帝对这种排行非常不认可,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社会阶层传统观念的固守与变革,即雍正帝对这种传观念的固守和山西人对这种传统观念的变革。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形成了商帮,其中晋商就是典型代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追求财富使得山西人对传统的固化了的士农工商社会阶层及读书做官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于是就有了材料中选择职业的新排行。符合题意就是D项。A、B两项,不符合逻辑,对职业选择的排行,与社会地位变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两项的叙述也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政策没有改变,士农工商得知社会地位排行也不可能发生变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更不可能抛弃。故A、B两项均错误。C项,一是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清朝在抑商方面更突出;二说法太很绝对,加之不符合题意,如果说山西人对抑商政策的认识有改变,但题干并没有呈现当地人重农思想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
13.(2012年福建卷·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B 题干材料的大概意思是,农、工、商贾,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公家的利益,应该是忽视末节而着眼整个全局,把远处农工产品让商贾调拨到近处获利,那么就会使产品流通,农、工商贾皆乐其业且安其富,而公家又怎会没有收获呢?即司马光认为商业流通很重要,国家不应鼓励商业流通,在商贾获利基础上,通过税收,使商业像农业和手工业一样,均能为国家税赋作出贡献,三者并存客观合理。这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观念的否定。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属于错误答案。
14.(2012年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B 从材料中唐太宗说的话语可以看出,统治者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与严格限制。根据最近原则之统治者采取实施某种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巩固统治可知,唐太宗说的话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故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属错误答案。
15.(2020年全国Ⅰ卷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表2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9分)
【解读题干】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试题材料按照编年史体例,以表格的方式呈现的,这种方式在全国卷试题还比较罕见。从题型来看属于常规题,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难度不大,注意提取有效信息时,务必做到纵横驰骋,即从表格的纵横两个方面整合归纳材料,然提取信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6分,做答案三点以上。第(2)问属于分析因果题,注意题干限定词“对传统商业突破性”,这就要求把中国古代传统商业中的如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行会的经营方式等,和材料所给的新政中商业法规章程相关内容做对比,然后才能总结出“突破性”意义,难度比较大;9分,作答四点以上。下边我们一起直接逐字逐句阅读材料,一边概括总结措施,一边总结突破性意义,“毕其功于一役”;最后整理答案时,在整合归纳,言简意赅的予以呈现。
【解读材料】①纵向: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人通例(1904年);公司律(1904年);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措施:制定章程,颁布商律。突破性意义:从抑商变为护商。②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措施:设立商会。突破性意义:从行会到商会,鼓励发展商业。③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措施:保护商人合法权益。突破性意义:从抑制商人社会地位,到肯定商人社会地位。④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规范商业经营行为。突破性意义:从“重税困辱之”到维护护商人合法权益。⑤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授予商勋,奖励发展工商业。突破性意义:从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到提高商人社会地位。⑥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授予政治爵位,鼓励发展工商业。突破性意义:从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到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整理答案】(1)措施①制定章程,颁布商律。②设立商会。③保护商人合法权益。④规范商业经营行为。⑤授予商勋和政治爵位,鼓励发展工商业。(2)意义①突破了抑商政策,实行保护、奖励商业的政策。②突破了行会限制,设立商会,鼓励商业。③突破了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授予商勋、爵位,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④突破“重税困辱之”观念,维护商人合法权益。
【参考答案】(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
16.(2020年北京卷·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中特设的管理机构——十三行,旨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从试题类型来看,本题属于评价类试题,问题用语为“评析”,根据史老师讲的解答非选择题六大题型之评价题的方法思路来看,本题作答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十三行设立的背景;二是十三行具体内容即十三行的职能;三是十三行设立产生的影响。本题设置的分值为9分,作答一个方面给分3分,可作答两点内容,合起来,本题作答共需六点即可。解答本体的具体步骤:(1)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2)按背景、内容(即职能)和影响分类整理。(3)结合所学和整理的信息具体作答。(4)收尾总结,对十三行的兴衰作整体评价。
【解读材料】获取与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①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兴起背景: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②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兴盛原因: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③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职能: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和负责缴纳关税等。④《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衰落原因: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而开始衰落。
【整理答案】(1)十三兴起发展背景: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2)十三行的职能: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和负责缴纳关税等。(3)十三行衰落原因: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而开始衰落。总之,十三行是清朝应对世界近代贸易发展的消极举措,其兴盛是一种没有前途的畸形发展,其衰落是中国被卷入国际市场的必然结,是清朝不适应世界近代化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2019年新课标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历代海关税率变化为题材,考查了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交流的史实,对应的是当今的世界热点——中美贸易战。试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解读材料,并能充分利用时空观念,紧密联系基础知识,得个高分甚至满分还是比较容易的。下边结合我对高考试题多年研究总结出的方法思路,我们进行详细解读。】、
【解读题干】①试题类型:比较区别题和分析因果题。②作答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二”含有对比比较之意,注意比较区别题作答方法思路。③作答主体:(鸦片战争前后)海关税率。④作答指向、思路:a.海关税率的变化:“变化”作答用词一般是“从……到”、“过去……现在……”、“越来越……”、“开始”、“提高(上升、增加)或降低(下降、减少)”等。b.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以材料所给的时空为切入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紧密联系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虑作答。⑤答案数量:15分,两小问作答数量合起来至少七点,即每小问答上三到四点即可。
【解读材料】A.关于“概括海关税率的变化”的方法思路:a.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别提取材料一、二各自独特之处。b.就每个材料而言,分层提取有效信息。c.根据基础知识,转化语言,使之符合学科术语。d.归类对比,书写答案,务必做到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最重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切记过度解释)。①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a.海关主权独立;b.不分进出口税率; c.税率比较高; d.实行海禁即闭关锁国政策。②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a.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海关主权不独立;b.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c.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使晚清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或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进出口税率有区别。B.关于“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的方法思路:根据题干材料所提供的时空信息,联系基础知识,一方面从材料提取变化原因,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由“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值百抽五”可以联系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史实,回答晚清海关税率应该是比较得心应手。
【整理答案】变化:①从区分进出口税率到不区分进出口税率。②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或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③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门被打开,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②《南京条约》签订,协定关税,使晚清丧失了海关主权独立性。③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竭力压制中国海关税率。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参考答案】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18.(2018年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解析】第一小问两面性,据材料三中“‘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推知答案: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中“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答案: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据材料三中“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得出答案: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再结合所学,古代农业之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的经济领域,以其根源决定的,得出答案: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参考答案】 (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19.(2017年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解析】本题以清前期、近代清晚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开矿政策为线索,重点考查考生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采取的不同开矿政策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把握能力。就中国历史而言,开矿政策不过是个小的切口,但却足以反映出三个不同时代大的历史状况,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该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三种不同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和特点。该题第(1)问,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比较雍正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矿业政策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雍正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因而实行矿业严禁的政策,使我国矿业得不到发展。到了近代,历史发生巨大变化,外国列强开始不断侵略中国,这种侵略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军事上,更表现在经济上。为了维护统治,挽救危机,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机器生产。而近代机器生产离不开煤、铁,但当时煤等矿产品大多来自外国,使中国自己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于是,改变原有的禁矿政策,实行开放矿业的政策势在必行。开放矿业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清政府的被迫之举。该问中矿业政策的差异,在材料中即可比较概括出来,产生的原因则需将相关所学知识迁移到材料中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
【参考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