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旧教材整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旧教材整合)

资源简介

第9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经济与社会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知识梳理】
【真题演练】
1.(2020年山东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经济,解题关键是对汉武帝商业发展步入低谷的合理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东东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时发展鱼盐之利,使齐国经济富庶,成就了齐桓公首霸春秋大业。故该地发展鱼盐之利,商业活跃。但是但是,到汉武帝时,富有鱼盐之利的山东东部地区商业发展却陷入低谷,为什么?那就必须考虑西汉中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导致该地区商业发展陷入低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了“盐铁官营”的措施。合理解释就是,西汉政府垄断了重要资源,与民争利,国进民退,商业发展陷入低谷。故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要求解释的是山东东部地区商业发展陷入低谷现象,而非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即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不符合逻辑,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与山东东部地区商业陷入低谷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政府开通丝路贸易与与山东东部地区商业陷入低谷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故错误。D项,不逻辑逻辑与必备知识,儒家义利观讲的是先义后利,即把追求利的时候,要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反对的是不讲道义的、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儒家的义利观会促进商业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不会抑制商业发展。故错误。
2.(2020年全国Ⅲ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货币。解题关键是用唯物史观和过程反应趋势原则来解释货币产生发展的原因。结合政治学科知识可知,货币是因交换而产生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根本上来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题干材料呈现的是货币发展的过程:从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贝币,发展到金属货币;从形制不规范到形制规范;从携带不方便到便于携带;从货币不统一到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便于交换,即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货币形制发生了变化。故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货币主要是铜钱,是铜质的,与铜的冶炼技术有关系,与铸铁技术没有关系。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问的是三种货币形制变化的原因,这与冶铸技术没有关系,难不成汉代五铢钱的冶铸技术要比春秋战国的布币冶铸技术要求更高吗?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常识和史实,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中原地区,地处内陆,所以贝壳比较少见,因此作为重要的装饰品,贝壳就成为人们的追求,最后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即成为货币。故贝币的产生是与审美观念有关。而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五铢钱与审美观念没有任何关系,既不美观漂亮,也不具有审美价值。布币,亦称铲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等农业生产发达的国家;从形制来看,类似今天去农具——铁锨,显然这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汉代五铢钱是从秦半两钱发展演变过来的,五铢钱与半两钱都是从西周盛行的两圆钱(圆形圆孔)钱发展而来的,从农业生产中纺织用的纺轮受启发而形成的。即布币和五铢钱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毕竟是农业的国度嘛,与审美观念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D项:迷惑性比较大,不符合逻辑,商周时期,不管是商朝的方国联盟,还是西周的封邦建国,从形式上都是,国家都是统一的,因此从商周(贝币)到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布币),无法说明国家统一推动了货币形制的变化。倒是从布币到五铢钱,可以说与国家统一的推动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全面原则来看,D项只能解释题干材料部分内容,而不能说明另一部分内容。故D项错误。3.(2020年北京卷·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对图片材料中比较、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呈现“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在“市”外分布的更多了,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故错误。
4.(2020年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宋代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阅读、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说的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开始”往往带有绝对化的意思;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东京汴梁商业发展很繁荣,与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关系。故错误。C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主体是商业,而非官营手工业。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故错误。
5.(2019年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商业发展特点。题干材料说的意思是,北方所产棉花被贩运到江南,加工成布匹后,再返销到北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北方;元朝时,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发明和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使江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明朝时期,地区经济差异造成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综上可以推知,北方种植棉花,但棉纺织技术比较落后,棉花被贩运到,为江南发达的棉纺织业提供了原料;江南利用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将北方贩运而来的棉花加工布匹,再返销北方。简言之,造成这种区域分工的主要原因,就是南北方经济差异造成的。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交通方式没有什么大的变革,此时的交通方式还是传统的牛马拉车和船运;不符合逻辑推理,交通方式变革与棉花南运、棉布返销北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逻辑推理,明中后期,土地制度没有什么调整,还是君主、地主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居支配地位也没有能改变;即使调整,与题干所述现象也没有逻辑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推理,货币制度改变与因地区差异造成题干所述现象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故错误。
6.(2019年全国Ⅱ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过程反映趋势原则可迅速拿下。题干材料讲的是,从宋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资本规模呈现增长扩大的趋势。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与社会地位有联系,但要说中国古代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这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地政策,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一直存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不符合题干意思,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意思。故错误。B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比较宽松,但是清朝重农抑商政策不是继续宽松,而是加强了。比如清政府实行的海禁、矿禁政策,并对商人征收重税等,这都说明清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加强了,不是宽松了。故错误。D项:一是“开始”太绝对;二是D项叙述并没有反映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的趋势;三是不符合史实,白银早在上古时期就是流通货币,秦统一货币时,明确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反证了此前已经有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史实。故错误。
7.(2019年江苏卷·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城市与商业发展情况。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意思是黄池镇商业繁荣;“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意思是黄池镇所属州县所需花费,皆来自于黄池镇商业税收。两句话综合起来,意思是黄池镇市镇经济繁荣、发达,再结合宋代城市与商业发展的史实(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商业繁荣),可以推知,类似黄池镇这样的情况比较多,故符合题意与基础知识的选项为D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将商税与农业税或其他税种作比较,故无法得出“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结论,尽管其符合史实。做选择题的主要依据是题干材料,说什么选什么;没有说的,尽管符合史实,那也是错的。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城市商业活动时空界限打破的信息,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尽管其符合史实。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基本史实,题干材料没有显示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的信息,加之宋代只是放宽了抑商政策而已,并没有由“抑商”转变为“扶持市镇经济”。故错误。
8.(2019年天津卷·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商业。题干意思是,山西武城县政府非常重视本县商业发展,每逢集日,都要以文化娱乐助兴,结果更进一步促进该县商业发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了经济。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村集市,更没有呈现农村集市出现的信息,故错误。C项,题干材料讲的是,武城县政府只是在“集日”时,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为促进商业发展助兴,并非日常行为;另外该选项没有涉及题干的主体“商业”,不全面。故错误。D项,城镇化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城市发展现象,古代就没有这种现象;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只说一个武城县的情况,怎么就能从特殊到一般性?故错误。
9.(2019年江苏卷·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商业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对贫穷持道德中立态度,转变为鄙视由懒惰和短视造成的贫穷。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推导,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给人们提供了追求富裕好生活的许多机会,勤劳、头脑灵活就可以致富,面对贫穷,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这是贫穷者的短视或好逸恶劳造成的。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符合题意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贫穷态度的变化,即反映的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并不能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很弱小,手工工场主严格来看,还想算不上新兴的资产阶级。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并没有呈现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信息;不符合逻辑,人们怀疑贫穷是贫穷者的短视或懒惰造成的,与社会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根本就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错误。D项,题干材料说的是人们对贫穷的社会观念的转变,这并不是反正统思想。退一万步来说,假如人们对贫穷的社会观念转变是一种反正统思想,但是但是但是,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这种“反正统思想”与别的思想做对比,怎么得出其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故错误。
10.(2018年全国Ⅰ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B 本题立意在考查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迁移能力。A 项落到书画的发展上,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明初对外交流并未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故排除。C 项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海禁”政策,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的能力,当时“海禁”政策还未解除,故排除。D 项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从题干中明朝君臣把长颈鹿称为“麒麟”来看,外来物品的传入显然并未推动传统观念更新,故排除D 项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从题干中明朝君臣把长颈鹿称为“麒麟”来看,外来物品的传入显然并未推动传统观念更新,故排除。B 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题干所设置的新情境,明显反映的是朝贡贸易,再由以“麒麟”称呼长颈鹿可知,这个新情境反映的是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选B 项。
11.(2018年海南卷·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为考点,通过设置南宋初年杭州餐饮业的发展为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唐宋之际城市商业制度的理解。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在宋代逐渐瓦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D项正确。餐饮业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很难说与奢靡之风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南宋初年杭州餐饮业的发展,店主因此得到皇帝的召见和表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只能视为一具体个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帝个人的偏好,在“士农工商”这样的四民社会体系里,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在低端,故B项错误。从前面的分析和教材的叙述我们均可得知,宋代的城市发展之所以能呈现繁荣的局面,在于政府对商业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故C项错误。
12.(2017年海南卷·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A 本题通过提供唐宋两代镇的功能变化的材料,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初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军事方面,也就是如材料所示,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镇的功能更加复杂化,甚至包括了征收烟酒税之类。A项正确反映了镇的功能变化的背景,故正确。B项“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也是宋代出现的新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中,在这里和题干不符合,故错误。C项“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并不符合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事实,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主要集中在征收赋税和维持地方治安两个方面;同时,题干内容也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问题,故该项错误。D项与题干表达意思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13.(2017年海南卷·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解析】D 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明清时期江南和华南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分工明显,经济作物更容易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进行流通,以增加农户收入。由此推断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增加而非减少,B选项错误。因为农业生产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农业技术、产品、产量等,生产比重的下降并不说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因此A选项错误。
14.(2017年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15.(2017年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A 本题创设了地图与文字结合的新情境,考查考生整理和理解图文材料,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地图展示了若干河湖、诸侯国与城池等地理要素,题干的文字材料提供了范蠡、子贡在其中部分地方经商致富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二者作出合理推论。因为图文材料都没有涉及争霸战争、城市规模,故B、D两项可直接排除。C项“决定”过于绝对,亦可排除。实际上,范蠡就是因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极佳区位,才去当地经商的。子贡亦基于类似原因,在以陶为中心的曹鲁之间经商致富,由此可见区域位置对商业贸易的重大影响,所以正确答案选A。
16.(2017年浙江卷·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D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题干材料说的是宋代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一份文书记载了泉州商人李充到日本贸易的商品情况,这反映的就是宋代海上丝路对日本的商品销售情况,故D项正确。A项,“不再”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宋代是对商贸活动监管放松,并非对商贸活动不监管;另外题干材料也没有呈现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监管的信息,即不符合题意。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贸易活动,没有呈现中日官方贸易活动的信息;加之材料仅仅呈现了民间商人销售日本的商品清单,至于中日贸易是否繁荣是否互惠,材料则没有提及。故错误。C项,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另外朝贡贸易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故错误。
17.(2015年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明代朱棣迁都北京所造成的客观影响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明代商业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的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积聚,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如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同时,由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运河所发挥的黄金水道作用,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故B项正确。明代的国家统一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完成,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是区域性商帮的形成阶段,将首都迁到北京在政策上也没有起到抑制的效果,故C项错误。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故D项错误。
18.(2015年海南卷·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完整、准确、合理地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元代海运为考查点,设置问题情境,探讨元代海运发展的关键因素。A项重农抑商政策废止,与元代史实不符,所以是错误项;C项内河航运、D项陆上丝绸之路均与海运发展没有直接关联,不成为元代海运发展的因素。B项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正确揭示了海运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唯一正确项。19.(2014年新课标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完整、准确、合理地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宋代交子出现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的理解。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铁钱因携带不便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的交换、流通,“富民”自发发行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A项正确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交子的本质——交易凭证功能。B项片面解读材料,将交子带来的结果作为原因,本末倒置,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推行“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说明C项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交子的出现可以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南移的原因,故D项错误。
20.(2014年新课标卷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教材中的明清时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内容。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岀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断A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正确选项。B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C项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可以排除。从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D项亦可排除。
21.(2014年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松江地区主要是纺织业发达,芜湖主要发展的是浆染业,这种生产情况反映的本质就是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B、C两项既不符合题意,主体也不一致,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的信息,故B、C两项均错误。D项,从材料关键词“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发展很好,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2014年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通过“波斯锦”“胡锦”等输入的具体历史现象,揭示的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日益深人。考查的是教材主干知识唐代的中外交流。据题干信息“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可排除选项A。“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表明手工业趋于衰落,故可排除选项B。“胡锦”输入在内地生产可反映外来技术的传人,却也不能表明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故可排除选项C。“胡锦”输入并在内地生产,表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人, 所以D项为正确项。23.(2014年海南卷·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明代介绍各类商业信息书籍大量出版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明代中后期,随着徽商等地域性商帮的兴起,跨区域长途十分繁荣,各种与商路、商业有关的书籍成为经商者必读书目;同时,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也让这些商业信息有出版的可能。这些商业类书籍的出现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增加了以商为业的士人们的知识,故A项正确。印刷术的进步可以说促进了书籍出版的繁荣,而不能说促进商业的繁荣,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科举必读书目为“四书五经”。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为读书人而不是商人,故D项错误。
24.(2013年新课标卷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时,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产品大量进人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商帮兴起,跨区域长途贸易成为当时商品交流的重要方式,故D项为正确答案。而C项提出这一时期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是明显的错项,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可以将其排除。此一时期,岭南地区的商业发展程度虽然较此前有一定提高,但并不是国内最为活跃的地区。可以将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的意思,故A项不正确。由此可见,只有D符合材料本意,它也是明朝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特征之一。
25.(2013年海南卷·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呈现的是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这就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决定生产关系调整变化的主要是生产力因素,即税收政策的调整变化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故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逻辑推理,题干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政府税收政策调整,所以农业和手工业应该是进一步发展,而发展了的手工业和农业,从地位来看不应是下降。另外,也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不符合逻辑推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对经济控制相对宽松,如关于土地政策上实行“不抑兼并”,对商业管控松弛促使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另外不符合逻辑推理,从题干材料所给的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信息,无法推导出政府对经济控制加强的结论,故D项错误。
26.(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试题的能力。明朝后期中国经济出现区域性分工,松江是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精耕细作农业在明清江南地区发展迅速, 正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农业的必然衰退,材料中也没有农业衰退的表述,故可排除A选项。尽管农民离开土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贫富分化,但材料并未呈现他们离开土地“游手趁食”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他们作为农民与“去农”后作为工商业者、游民后经济状况有何差异,故 C项单独来看成立;但并不是据材料“可知”的内容。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也不排除他们转而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从而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这只是材料所反映的部分内容,故可排除D项。在棉纺织中心的松江,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花、棉布在此大量集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 经济结构改变进而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故B项正确。
27.(2012年海南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题干材料呈现了读书人由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衣服到“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的信息,这直接反映的就是社会风尚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理学对读书人穿衣服变化影响的信息;不符合逻辑推理,在明朝程朱理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无法推导出理学思想影响对读书人穿衣服变化影响的结论。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后来出现了宦官专权,更是君权强化的表现,即明朝不存在专制制度松弛这一说,加之不符合逻辑,明朝前期政府规定读书人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衣服,如果说这是受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影响,那么后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读书人穿衣服风俗不应该发生变化,但是题干材料说的很清楚——读书人穿衣服发生了变化,所以这就反证了专制制度松弛与否与读书人穿衣服的变化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C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主体是“读书人”,而非“市民”;不符合史实,市民阶层产生唐朝,兴起于宋代,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28.(2016年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考生提供了有关明代琉球的新知识,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可根据我讲的方法思路比较轻松的解决。①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可得出受明朝册封,学习明朝文化;②由材料“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可得出协助明朝抵御倭寇;③由“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可得出不断与明朝加强贸易。第(2)问属于变相的概括归纳题,也可根据史老师讲的方法思路比较容易的解决。①由材料“琉球遣使“入朝””“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可得出主动与明朝交往的特点;②由材料“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得出主动要求扩大贸易规模的特点;③由材料“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得出明朝有意将台湾纳入管理之下。
【答案】(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
29.(2017年江苏卷·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解析】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可根据我讲的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转化语言和罗列答案的方法去解决。①据“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据“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得出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出现商帮。第(2)问的两个问题均属于分析因果题,最大限度提取材料中关于原因的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即可。第一小问:①据“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②据“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得出政府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第二小问:①据“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得出由于中国受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外国不得不支付大量金银;结合时代背景可补充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掠夺了美洲大量金银等内容。第(3)问属于分析因果题,可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交往;使得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30.(2020年全国Ⅲ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城市发展,保持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从难度来看,第(1)(2)问比较简单,第(3)问有一定难度。从试题类型来看,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具体方法是:逐句逐字阅读材料,根据标点符号、主体或意思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结合所学,转化语言;罗列答案,规范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第(1)问12分,西周和古希腊各作答三点以上,共六点以上即可。第(2)问表面上属于概括归纳题,但事实上,题干材料中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那怎么办?分析转化问题,发现问题可转化为城邦国家产生的条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6分,作答三点以上。第(3)问属于分析因果题,具体方法:依据材料相关信息,主要是结合课本所讲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内容及从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整体的影响,整合归纳;7分,作答四点即可。下边就按照我们一贯的方法思路进行解读。
【解读材料】带着问题,逐字逐句阅读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①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国人、野人分居城内外;国人野人都有一定政治权力;国人野人有等级或身份之别。②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是国家政治中心;具有标准化、理想化模式。③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建宗庙;立社稷;与宗法、祭祀密切相关;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对后世城市建筑有影响。材料二①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多建在高地或山丘上;有城墙等防御设施。②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建有神庙;建有广场等社会与政治中心。③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力。④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城邦即国家;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整理答案】(1)西周都城特点:(答案太多,分类整理)①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都城是国家政治中心;与宗法制、祭祀密切相关。②居民:国人、野人分居城内外;国人野人都有一定政治权力;国人野人有等级或身份之别。③建筑:具有标准化、理想化模式;建宗庙,立社稷;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城邦特点:①政治:城邦即国家;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②居民: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力;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力。③建筑:多建在高地或山丘上;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建有神庙;建有广场等社会与政治中心。(2)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即城邦国家产生的条件①地理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峦叠嶂,土地条块分割,多优良港湾。②经济上:工商业发达。③政治上:有独立自治的传统。 (3)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①结合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②结合宗法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③结合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最初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源头。④总体上: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