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变化 实验探究与问题解答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材问题解答【供参考】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 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实验探究实验一:观察点燃前的蜡烛实验目的:认识蜡烛的物理性质。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蜡烛1根、小刀1把、装有小半水的250ml烧杯或水槽1个(自备)实验步骤:1.直接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形态、质地等。2.观察蜡烛的灯芯。3.切下一小块蜡块。4.将切下的蜡块放入水中。注意事项:1.尽可能选用白蜡烛。2.切蜡烛时要注意安全。实验现象:蜡烛呈白色、固态、圆柱形,质地柔软,中间有白色的棉线灯芯,用刀很容易切下一块,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且不溶于水。实验结论:蜡烛是一个白色、圆柱形、质地柔软的固体,点燃前灯芯(棉线)为白色,蜡烛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实验建议:观察点燃前的蜡烛与观察点燃后的蜡烛对比进行,以便学生更好理解蜡烛点燃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实验二:蜡块加热实验实验目的:知道给蜡块加热,蜡块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冷却后又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形态的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条件不许可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火柴1盒、装有水的铁盒子1个(丢弃火柴用)、蜡块若干、三脚架1个(自备)、蒸发皿1个(自备)、长柄夹1个(自备)、酒精灯1个(自备)实验步骤:1.在蒸发皿中放入小块蜡块,将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蒸发皿加热,观察蜡块的变化。3.熄灭酒精灯,观察蜡块的变化。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要规范(建议将火柴丢弃入有水的铁盒子中)。2.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和有序表达蜡块的变化。3.加热蒸发皿要注意安全,以防烫伤。4.蒸发皿要尽可能远离人和物,以防烫伤。实验现象:加热前蜡块为固体,加热后从边缘开始渐渐融化,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停止加热后,蜡块从边缘渐渐冷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实验结论:加热蜡块的变化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实验建议:蜡块加热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建议尽可能分组实验。实验三:蜡烛燃烧实验实验目的:知道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发光发热、产生水、二氧化碳、炭等新物质的变化;又有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又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形态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条件不许可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每组蜡烛1个、火柴1盒、装有水的铁盒子1个(丢弃火柴用)、小块厚布1块、白瓷勺1个、100ml干燥烧杯1个(自备)、100ml涂有湿润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个(课前涂抹,以保证湿润,附澄清石灰水1瓶、毛笔1只)(烧杯自备)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烛焰。2.观察蜡烛燃烧时,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 用干燥的烧杯罩于烛焰上。(可用毛巾包住烧杯底部)4. 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烧杯杯壁罩于烛焰上。(时间不要多长)5. 将一只白瓷勺子底部靠近蜡烛火焰上方。6. 熄灭蜡烛,熄灭后迅速用点燃的火柴靠近升起的白烟。(教师演示)7. 观察蜡烛熄灭后,石蜡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注意事项:1.点燃蜡烛时注意将火柴丢弃在有水的烧杯中。2.蜡烛火焰温度较高,实验时需注意安全。3.罩烧杯时需用厚布包住烧杯底部。实验现象:烛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淡;蜡烛点燃后,温度升高,石蜡会由固态变成液态;火柴梗上最外层最先变黑,最里面变黑最慢;烧杯壁上生成水雾,杯壁较烫,如果烧杯距离火焰较近会有黑色物体附着在杯壁上;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勺子底部被熏黑;火焰能以极快的速度顺白烟重新点燃蜡烛;蜡烛熄灭后,石蜡又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实验结论:蜡烛的烛焰分为三层,从内到外渐渐变亮,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生成水、二氧化碳、黑色的炭等新的物质;熄灭时的白烟(石蜡小颗粒)能被点燃。在燃烧的过程中石蜡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实验建议:蜡烛燃烧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建议尽可能分组实验。实验四:观察点燃后的蜡烛实验目的:知道蜡烛点燃后发生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燃烧后的蜡烛1根、装有小半水的250ml烧杯或水槽1个(自备)实验步骤:1.观察蜡烛燃烧后的颜色、状态、形状、质地等。2.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灯芯。3.将燃烧后的蜡烛放入水中。注意事项:蜡烛刚熄灭时,石蜡成液态,极易流动,需防烫伤或污染物体。实验现象:蜡烛燃烧后依旧呈白色、固态、圆柱形、质地柔软,但整体长度变短,灯芯变黑,轻轻一捏会有黑色的灰烬。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的过程会消耗石蜡和中间的灯芯,它们经过燃烧变成了新的物质。实验五:探究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实验目的: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白醋200ml、鸡蛋1个、易拉罐1个、杯子1个、纯碱10克,澄清石灰水100ml、吸管1根,、火柴1盒、白糖10克、装有水的铁盒子1个(丢弃火柴用)、250ml烧杯2个(自备)、蒸发皿1个(自备)、三脚架1个(自备)、酒精灯1个(自备)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100ml白醋,轻轻放入一枚鸡蛋,坚持观察一个月。2.借助手或脚轻轻压扁易拉罐。3.在杯子中放入纯碱10克,倒入白醋20ml,观察变化。4.在烧杯中倒入100ml的澄清石灰水,插入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5.在蒸发皿中放入两匙白糖放置在三脚架上,点燃酒精灯加热至融化。6.在白糖融合后继续加热至白糖变焦变黑。注意事项:1.白醋、纯碱要适量。2.使用酒精灯要规范(建议将火柴丢弃入有水的铁盒子中)。实验现象:1.在白醋中生鸡蛋的蛋壳上有小泡冒出,大约两个星期后鸡蛋的硬壳会消失,这是因为白醋呈酸性,与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2.易拉罐压扁后依旧是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只是形状的变化。3.白醋加入纯碱会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因为白醋与纯碱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4.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时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在底部产生一些白色的沉淀,这是因为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新物质。5.白糖加热后会由固态融化成液态,如果冷却一下,又会由液态变成固态。6.白糖加热至焦黑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炭等新物质。实验结论:实验1、3、4、6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实验2、5中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实验建议:让学生更多关注生活中物质的变化,探究它们变化的类型。第2课《铁钉生锈了》教材问题解答【供参考】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吗?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实验探究:探究铁钉生锈的实验实验目的:认识铁生锈的原因。实验器材:每组3根无锈铁钉、3个一次性塑料杯、干燥剂1份、植物油10ml、装有凉开水100ml的250ml烧杯1个(自备)实验步骤:1.在3个塑料杯分别放入无锈铁钉。2.在第一只塑料杯中加入冷开水至淹没铁钉,滴入少许植物油以封住杯口。3.在第二只塑料杯中加入自来水至铁钉的2/3处。4.在第三只塑料杯中加入干燥剂,并封住管口。5. 放置在阴凉处,坚持每天观察一个星期。注意事项:1.尽可能使用冷开水,使用热水需防烫伤。2.坚持每天观察,注意细节变化。实验现象:第一只塑料杯中的铁钉生锈了,但锈的不严重;第二只塑料杯中的铁钉生锈了,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处生锈最厉害;第三只塑料杯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实验结论:铁钉的生锈与水和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实验建议:铁生锈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在课后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什么环境下的铁最容易生锈。第3课《变色花》一、教材问题解答【供参考】问题: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纸花会变成什么颜色?答:纸花的花瓣会变成红色,而叶子会变成绿色。二、实验与制作:用紫甘蓝做试剂实验目的:制作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水)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紫甘蓝(大叶2-3片,小叶3-4片)、自封袋1个、热水150ml左右、牙签1根、水槽1个(自备)、温度计1个(自备)、250ml烧杯1个(自备)实验步骤:1.将紫甘蓝叶去大梗撕成小碎片(可课前撕好),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中。2.往自封袋中加入150ml左右的温水(约50℃-60℃).3.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成深蓝色或淡紫色为止。4.用牙签戳破自封袋,将紫甘蓝汁倒入烧杯中。注意事项:1.紫甘蓝叶去掉大梗尽可能撕碎一些(时间较紧也可课前用刀切碎)。2.温水的温度要尽可能控制。3.要反复挤压,挤压时力气要适中,若半途自封袋破裂,可加一层再挤压。4.待水变深蓝或淡紫时再倒出。实验现象:紫甘蓝叶在反复的挤压中会析出深蓝色或淡紫色的汁水。实验结论:利用紫甘蓝可自制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水)。实验建议:紫甘蓝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三、实验与制作:利用紫甘蓝水试剂检验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实验目的:认识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紫甘蓝水100ml、滴管1个、塑料杯10个、白醋10ml、酸奶10ml、橙汁10ml、碱水10ml、雪碧10ml、洗衣液10ml、洗发水10ml、矿泉水10ml、茶水10ml、自来水10ml(自备)实验步骤:1.将常见物质按照标签分别倒出少许在塑料杯中,观察物质的原有颜色。2.先预测一下物质的酸碱性。3.用滴管吸取紫甘蓝汁,在塑料杯上方分别滴入3-5滴。4.观察溶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注意事项:1.按照标签依次倒入溶液。2.注意观察溶液的原有颜色和滴入紫甘蓝水之后的颜色变化。3.如果溶液较多,可适当多滴几滴紫甘蓝汁。实验现象:酸性物质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碱性物质能使紫甘蓝水变绿,中性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实验结论: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实验建议:建议学生利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或ph试纸)检测生活中更多的常见物质。第4课《洗衣服的学问》一、教材问题解答【供参考】问题: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答:做这样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用水量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得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所不用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二、实验与制作:探究洗涤用品效果的实验实验目的:认识不同洗涤用品的作用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洗衣液10ml、洗衣皂液10ml、带有同样污物的布条2块、250ml烧杯2个(自备)、温水300ml(自备)、秒表1个(自备)、玻璃棒2根(自备)实验步骤:1.在2个烧杯中装入100ml相同的温水,分别加入10ml洗衣液、10ml洗衣皂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半分钟。2.将同样污物的同样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观察布条上污物的变化。3.取出布条,用同样的清水进行相同时间、相同力度、相同次数的漂洗注意事项:1.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2.尽可能使用温水。实验现象:布条上的污物发生了溶解。实验结论:不同的洗涤用品有不同的作用。实验建议:洗涤用品我们每天都在用,但对于洗涤用品的作用所知却极为有限,不同的洗涤用品具有完全迥异的作用,适当引导学生科学的使用洗涤用品是我们的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