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
第二篇章:苏联梦——大国梦
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2
第三篇章:苏联梦——强国梦
3
目 录
第四篇章:中国梦——复兴梦
4
1
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7页第一子目“新经济政策”,根据下面自学提纲,找出答案,并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体现在方面?
(4)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性质、积极作用?
(2)新经济政策的时间、领导人?
预读课本
新经济政策
材料2: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农民群众不满...苏维埃政府,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材料1:长达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俄国民经济已濒于破产。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2/3,农业耕地面积缩小了25%,粮食严重不足,工业处于倒闭状态;运输上,交通瘫痪,燃料奇缺,企业开工不足。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材料研读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
面对苏俄的实际情况,列宁实施什么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921年春开始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1.背景:
3.时间:
2.目的:
5.内容: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4.领导者:
列 宁
知识卡片
一、新经济政策
项目 内 容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5、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6.特点:
7.性质: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发展商品经济。
知识卡片
一、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材料研读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8.影响:
8、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2
第二篇章:苏联梦——大国梦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二、苏联建立
知识卡片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请注意区别: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6个加盟国。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与世长辞,终年54岁。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3
第三篇章:苏联梦——强国梦
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时间 1926年开始
领导者 斯大林
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
概况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成就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卡片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苏联
“一五计划”
重点项目
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知识拓展
优点 (1)使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存在问题 (1)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评价
1.背景:
2.时间:
3.措施:
4.影响: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起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1)积极: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存在问题: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农业集体化
知识卡片
为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苏联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这笑话说明什么?
四、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936年苏联新宪法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材料三: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四:
材料五:
由于存在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不健全并随意受到破坏,许多无辜的人遭到迫害……历时多年的大清洗运动给苏联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利: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弊1: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弊3:民主法制受到破坏。
弊2:经济发展不协调。
合作探究
(1)积极作用: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飞机锯木头
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2)消极作用:
3、苏联模式的影响
4
第四篇章:中国梦——复兴梦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请回答: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
1921年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苏联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2.这个思路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新经济政策
材料研读
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结果怎样?
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据国情,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什么时间突破斯大林模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拓展延伸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的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要高度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列宁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
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本课小结
1917年—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917.3
1917.11.7
1918.3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4年
1928年
1936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迁都莫斯科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通过新宪法
列宁贡献: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政策
一个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
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主义:结合苏俄具体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一个政策:新经济政策
中考真题演练
(2021·四川凉山)
1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
A.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
C.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
D.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D
(2021·四川攀枝花)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C
(2021·云南昆明)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A
(2021·湖北随州)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A
(2021·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B. 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 适应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
D.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C
(2021·四川雅安)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