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化学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桂荣审题人:杨维平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常用原子量:Cu 64 He 4 C 12 O 16 Na 23 Cl 35.5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一.单项选择题(20×2分=40分)1.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B.100 mL 1 mol·LAlCl3溶液中含的阳离子数大于?0.1NAC.标准状况下,22.4 L二氯甲烷的分子数均为NAD.含0.2 mol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的铜反应,生成的SO2的分子数为0.1 NA2.某二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消耗H+和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则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1∶3 D.2∶3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 g O2和O3混合气体中原子总数为0.1NAB.标准状况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1.12 L氧气时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C.0.1 mol·L的CH3COONa溶液中CH3COOH和CH3COO-总数为0.1NAD.常温常压下,4 g He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4.有8 g Na2O2、Na2O、NaCO3、NaOH的混合物与200 g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A.8 g B.15.5 g C.11.7 g D.无法计算5.把a L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分为两等份,一份需用b mol 烧碱刚好把氨全部赶出,另一份与BaCl2溶液反应恰好消耗c mol BaCl2。则原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mol·L-1 B. mol·L-1C. mol·L-1 D. mol·L-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②0.5 mol H2所占体积为11.2 L③标准状况下,1 mol H2O的体积为22.4 L④常温常压下,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的所含的原子数为2NA⑤各种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⑥标准状况下,体积相同的气体的分子数相同①③⑤ B.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⑥7.NaH是一种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NaOH+H2↑,现在a mol NaH与b mol Al粉混合物跟足量的水反应(aA.56a L B.(a+b) molC.(a+b) mol D.56b L8.将3.64gFe2O3和Al2O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200mL,pH=1的盐酸溶液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Fe3+、Al3+刚好完全沉淀,用去NaOH溶液100mL,则NaOH溶液的浓度为( )A.0.1mol/L B.0.2mol/L C.0.4mol/L D.0.8mol/L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B.碘酒、牛奶、豆浆、漂白精均为胶体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D.物质可根据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性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0.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K+、Na+、CO、NO3-、AlO2-②c(H+)=10-1mol·L-1的溶液中:Cu2+、Al3+、SO③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溶液中:Na+、NH、S2-、Br-④水电离出的c(H)=10-13mol·L-1的溶液中:Na+、Mg2+、Cl-、SO⑤在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 NH4+、Fe2+、SO、NO⑥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NH、Na+、Cl-、SCN-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⑤⑥11.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透明显碱性的是( )A.AlO2-、CO32-、Na+、K+ B.Al3+、Cl-、AlO2-、Na+C.Na+、Al3+、HCO3-、NO3- D.Fe2+、K+、H+、NO3-12. 某混合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下表,则Mn+离子及a值可能为( )所含离子 NO3- SO42- H+ Na+ Mn+浓度(mol·L-1) 3 1 2 1 aA.Fe2+、2 B.Ba2+、0.5 C.Al3+、1.5 D.Mg2+、1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H-=AlO+H2↑B.钠与水的反应:Na+2H2O=Na++2OH-+H2↑C.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NO+4H+=Cu2++NO↑+2H2OD.将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2Fe2++Cl2=2Fe3++2Cl-14.24 mL0.05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40 mL 0.02 mol·L-1的K2RO4酸性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则元素R在还原产物中的价态是( )A.+6 B.+3 C.+2 D.015. 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选项 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评价A FeO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FeO+2H+=Fe2++H2O 正确B 向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 SO42- =BaSO4↓ 正确C 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石灰水:2HCO3- +Ca2++ 2OH-= CO32- +CaCO3↓+2H2O 错误,HCO3-、OH-和H2O的系数应均为1,生成物中没有CO32-D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aCO3+2H+= Ca2++H2O+CO2↑ 错误,醋酸是弱酸,不应写成H+形式16.为测定某镁铝合金样品中铝的含量,进行了下列实验:取一定量合金,加入100 mL 0.3 mol·L-1稀硫酸,合金完全溶解,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0 mL;再加入0.2 mol·L-1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恰好不再变化,用去350 mL NaOH溶液。则所取样品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A.0.005 mol B.0.01 mol C.0.025 mol D.0.03 mol17.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 ①、②、③、④、⑤、⑥离子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 操作 现象(1)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的pH大于7(2) 向溶液中加氯水,再加入振荡,静置 层呈橙色(3)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产生(4)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1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ClO-+H2O+CO2===CaCO3↓+2HClOB.硫酸亚铁溶液中加过氧化氢溶液:Fe2++2H2O2+4H+===Fe3++4H2OC.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NH3·H2O+SO2===NH+HSOD.硝酸铁溶液中加过量氨水:Fe3++3NH3·H2O===Fe(OH)3↓+3NH19.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烧杯中有铜无铁 B.烧杯中有铁无铜C.烧杯中铁、铜都有 D.烧杯中铁、铜都无20.某500 mL溶液中含0.1 mol Fe2+、0.2 mol Fe3+,加入0.2 mol铁粉,待Fe3+完全还原后,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 ( )A.0.4 mol/L B.0.6 mol/L C.0.8 mol/L D.1.0 mol/L二.单项选择题(5×3分=15分)21.某稀溶液中均含有1 mol的ZnSO4、Fe2(SO4)3、H2SO4、CuSO4,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纵坐标/mol)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横坐标/mol)之间的关系为( )22.将15.6 g Na2O2和5.4 g 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 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 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 )A.反应过程中得到6.72 L的气体(标况)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C.最终得到7.8 g的沉淀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l)=0.15 mol/L23.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一般硝酸越稀,对应的还原产物中氮的化合价越低。现有一定量的铝、铁合金与一定量稀HNO3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任何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4 mol/L 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V)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合金与硝酸反应时硝酸过量B.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0.008 molC.合金中金属的物质的量共为0.032 molD.无法求出C点的值24.在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C.Ca2+、Mg2+、NO3-、HCO3- D.Na+、Cl-、CO32-、SO32-25.下列A~D 4组,每组有两个反应,其中两个反应可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Ⅰ ⅡA 少量SO2通入Ba(OH)2溶液中 过量SO2通入少量Ba(OH)2溶液中B 少量浓氨水滴入Al2(SO4)3溶液中 少量Al2(SO4)3溶液滴入浓氨水中C 0.1 mol Cl2通入含0.2 mol FeBr2的溶液中 0.3 mol Cl2通入含0.2 mol FeBr2的溶液中D 过量稀硝酸与少量铁屑混合 少量稀硝酸与过量铁屑混合巴市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高三理科化学试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三.填空题(45分)26.(12分)A、B、C、D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试回答:(1)若D是具有氧化性的单质,A元素属于主族金属元素,则A为________(填元素符号)。(2)若D是金属,C溶液在储存时应加入少量D,其理由是(用必要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写出腐蚀时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3)若A、B、C为含同一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在溶液中A和C反应生成B。请写出B转化为C的所有可能的离子方程式:。27.(15分)某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铝镁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1)A中试剂为 。(2)实验前,先将铝镁合金在稀酸中浸泡片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操作还有:①记录C的液面位置;②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③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的液面位置;④由A向B中滴加足量试剂;⑤检查气密性。上述操作的顺序是 (填序号);记录C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 。(4)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a g,测得氢气体积为b 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28.(18分)由几种离子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NH、Mg2+、Ba2+、CO、SO。将该混合物溶于水后得澄清溶液,现取三份100 mL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1 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2 加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 收集到气体1.12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3 加足量BaCl2溶液,对所得沉淀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再向沉淀中加足量稀盐酸,然后干燥、称量 第一次称量读数为6.27 g,第二次称量读数为2.33 g。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1对Cl-是否存在的判断是________(填“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或“不能确定”);根据实验1~3判断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 ___。(2)试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可不填满):阴离子符号 物质的量浓度(mol·L-1)(3)试确定K+是否存在?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巴市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高三理科化学试题答案一.1-5BDACD; 6-10BABDA; 11-15ADDBD; 16-20BADBC;二.21-25ACDBB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英语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马 榕审题人:王 琴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第Ⅰ卷(共115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选出最佳选项。 1. What’s the woman’s attitude A. Angry B. Happy C. Understanding2. How will the man go to the train station A. By car B. By bus C. On foot3.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Teacher and student. B. Saleswoman and customerC. Boss and secretary4. Where will the man spend his Spring Festival A. At his home B. At his boss’s homeC. At his parents-in-law’s home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The man should change his glasses.B. The man’s glasses are up to date.C. The man should wear his glasses in clas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第6段材料,回答6、7题。6.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man’s city in spring A. Cold . B. HotC. Usually windy with some rain7. Which season is the man’s favourite A. Summer B. Winter C. Autumn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8. How many works of art are mentioned in the conversation A.1 B. 4 C. 89. When did Van Gogh die according to the woman A. In his thirties B. In his twentiesC. In his forties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10. What kind of books does the woman want to borrow A. Some books about British societyB. Some books about British culture.C. Some books about British language.11. Who is the girl in the black sweater probably.A. A student B. An assistant librarianC. The woman speaker’s roommate.12. What will the woman write A. An essay B. A composition C. A review.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13.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when she meets the man A. To the newly-opened supermarket.B. To her house.C. To her company.14.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 She is serious about everythingB. She likes buying expensive things.C. She is willing to try something new.15. How many people visited the Speed Racing Handlebar yesterday with the man A. 1 B. 2 C. 316.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man’s stay there A. Two accidents occurred around the turns.B. Some racers talked about the turnings.C. Some racers drove at high speed.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17. What was the world record before this basketball marathon A. 16 hours B. 60 hours C.84 hours18. How long did each person in the team play A. For 21.5 hours. B. For 23.5 hoursC. For 15.5 hours19. Why was it hard for the players to fall asleep on the first night A. They were too worried B. They were too excitedC. They were disturbed too much.2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 boys started playing at 6 o’clock in the eveningB. Some of the boys were hurt when they played.C. In the final hours, the players became too tired to play.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21. Great attention must ______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side.A. pay to develop B. be paid to developC. pay to developing D. be paid to developing22._________a stone tower near the old pine tree.A. It used to be B. There used to beC. There used to have D. It is used to be23. So clearly _____ English that he can always make himself understoodA. does he speak B. he speaksC. did he speak D. he spoke24. What you have done will not have _____your fame.A. a good effect in B. effectedC. effect D. a good effect on25. If you don’t sign up for the game, ________.A. so will I B. neither do IC. neither will I D. nor do I26. Jane stored _____ money in the new cave.A. a great many B. quite a lotC. a large number of D. a great deal of27. On hearing the news that her son had won the game, she _____ laughter.A. burst out B. burst intoC. burst with D. burst upon28. _______ is mentioned abov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is increasing.A. It B. That C. What D. As29. Chest pains can be a warning ____of heart problems.A. signal B. sign C. mark D. symbol30. This book______18 articles , _______ three written by my father.A. contains; includes B. includes; containsC. contains; including D. includes; containing31. We asked John and Jerry, but ____ of them could offer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A. either B. none C. both D. neither32. Why are you leaving right now You promised to stay ____ hours.A. both two B. more twoC. two another D. another two33.We already have ______pencils, but we need two ____ pens.A. dozen of ; dozen B. dozens of ; dozensC. dozens of ; dozen D. dozen ; dozen34.—Beijing experienced _____ heaviest snowfall in ____ month of January .A. \ ; a B. a ; theC. the ; the D. the ; a35.—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Veitnam last week ---______, it was too hot.A. Not really B. Yeah, why notC. oh, great D. You are right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Miss Lovely began to work in our office last year. She thought she was 36 and hardly talked with us . Her house was a little far from our company and she had to go to work 37 every day.Of course, she had to spend a lot of 38 on this, She decided to have her own car, and began to 39 how to drive two months ago . Now she was able to drive, but had to 40 a license before she could buy a car. It took her a week to 41 the traffic regulations. She was sure she would 42 the examinations.It was finally time for her to take the examinations yesterday. Miss Lovely didn’t come to work. We 43 she would drive her new car to our company this morning. But to our 44 she came here by taxi and didn’t tell anybody about it. None of us asked her the 45 but her face clearly showed she had 46 in the exams.This afternoon one of our workmates told us 47 had happened to the girl when she was 48. Yesterday the chief examiner had asked her some questions, but she could answer only a 49 .For example,“Would you run over a man or a dog if you see them both in the middle of the 50 ”“Of course I’d run over the dog ,sir”, Miss Lovely answered without 51 .“I’m sorry to tell you, Miss Lovely,”the examiner shook his 52 and said ,“you have to take the examination again!”“I don’t think my answers were 53 ,sir”the girl said in a hurry.“I 54 run over a man, you know!”“Iagree with your 55, Miss Lovely,”the chief examiner said with a smile,“but why not brake(刹车)?”36.A. old B. foolish C. clever D. kind37.A. by taxi B. by train C. on foot D. by plane38. A. time B. money C. energy D. room39. A. teach B. plan C. operate D. learn40. A. find B. apply for C. look for D. make41. A. learn B. forget C. teach D. break42. A. take B. prepare C. explain D. pass43. A suggested B. described C. thought D. replied44. A. surprise B. joy C. anger D. pleasure45. A. name B. reason C. rule D. notice46. A. believed B. heard C. found D. failed47. A. why B. how C. what D. when48. A. ill B. alone C. in D. out49. A. few B. several C. all D. lot50. A. room B. playground C. hospital D. road51. A. asking B. thinking C. discussing D. advising52. A. foot B. nose C. ears D. head53. A. wrong B. correct C. right D. true54. A. can B. needn’t C. can’t D. need55. A. car B. opinion C. fact D. purpose第三节:阅读理解(共俩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AA small piece of fish each day may keep the heart doctor away. That’s the finding of a study of Dutch men in which deaths from heart disease were more than 50 percent lower among those who consumed(消费) at least an ounce of salt water fish per day compared to those who never ate fish.The Dutch research is one of three human studies that give strong scientific support to the long held belief that eating fish can provide health benefits, particularly to the heart.Heart disease is the number-one killer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ore than 550,000deaths occurring from heart attacks each year. But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level of heart disease is lower in cultures that consume more fish than Americans do. There are fewer heart disease deaths, for example, among the Eskimos of Greenland, who consume about 14 ounces of fish a day, and among the Japanese, whose daily fish consumption averages more than 3 ounces.For 20 years, the Dutch study followed 852 middle-aged men, 20 percent of whom ate no fish.At the start of the study, average fish consumption was about two-thirds of an ounce each day, with more men eating lean fish than fatty fish.During the next two decades, 78of the men died from heart disease , The fewest deaths were among the group who regularly ate fish, even at levels far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Japanese of Eskimos, This relationship was true regardless of other factors such as age, high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cholesterol(胆固醇)levels.5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 Dutch research has proved that eating fish can help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B. People who regularly eat fish never suffer from heart disease.C. Heart disease causes more deaths in America than any other disease.D. There is a low level of heart disease in such countries as Japan and Greenland.57.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_.A. the changes in people’s dietB. the daily fish consump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C. the high death rate of disease in some countries.D. the effect of fish eating on people’s health58.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re are fewer heart disease deaths____.A. in Dutch B. in AmericaC. in countries with high consumption of fish D. in countries with good production of fish59. The phrase“this relationship (paragraph 6)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____ and the level of heart disease.”A. the amount of fish eaten B. regular fish-eatingC. the kind of fish eaten D. people of different areasBIt is estimated that some seven hundred million people, about half the world’s adult population, are unable to read or write, and there are probably two hundred and fifty million more whose level is so slight that it is hardly called literacy(有文化).Recently the attack on illiteracy had been stepped up. A world plan has been drawn up by a committee of UNESCO experts in Paris, as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Decade(十年计划),an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ubject has also been held. UNESCO stresses that functional literacy is the aim. People must learn the basic skills of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notices, newspapers, timetables, letters, price-lists to keep simple records and accounts, to sel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and to fill in the forms.The major areas of illiteracy are in Asia, Afric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In Africa there are at least one hundred million illiterate people, which is eighty to eighty-five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Europe the figure is about twenty-four million; most of them are in Sothern Europe, with Spain, Italy, Portugal, Yugoslavia heading the list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bout seven hundred thousand).UNESGO is eager for each country in the world, poor or rich, to wipe out illiteracy.60.The author implies that this world plan is to______.A. be carried out in the major areas of illiteracy like Africa.B. be realized in the yearsC. be drawn up by Parisian expertsD. be discuss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61. The world plan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ims at____.A. asking African countries to take the lead in attacking illiteracyB.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UNESCOC. helping illiterate people learn functional reading and writingD. training responsible citizens6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has the most illiterate people A. England B. France C. Sweden D. Spain63.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is true A. The major areas of illiteracy are in Asia, Afric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B. In the USA there are at least one hundred million illiterate people,C.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bout seven hundred million illiterate peopleD. In Europe the figure is about twenty-four million; most of them are in Northern Europe.C40 years ago the idea of disabled people doing sport was never heard of. But when the yearly games for the disabled were started at Stoke Mandeville, England in 1948 by Sir Ludwig Guttmann, the situation began to change.Sir Ludwig Guttmann, who had been driven to England in 1939 from Nazi Germany, had been ask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o set up an injuries center at 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 near London, His ideas about treating injuries included sport for the disabled.In the first games just two teams of injured soldiers took part .The next year, 1949, five teams took part. From those beginnings, things have developed fast. Teams now come from abroad to Stoke Mandeville every year. In 1990 the first Olympics for the disabled were held in Rome, in the same place as the normal Olympic Games. Now, every four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for the disabled are held, if possible, in the same place as the normal Olympic Games, although they are organized separately. In other years games for the disabled are still held at Stoke Mandeville, In the 1984 Wheelchair Olympic Games, 1,064 wheelchair athletes form about 40 countries took part.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held at Stoke Mandeville and not in Los Angeles, along with the other Olympics.The games have been a great success in helping the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and understanding, and in proving that being disabled does not mean you can’t enjoy sport. One small source of disappointment for those who organize and take part in the games, however, has been the unwilling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o include disabled events at the Olympic Games for the able-bodied. Perhaps a few more years are still needed to persuade those fortunate enough not to be disabled that their disabled fellow athletes should be included.64. The first games for the disabled were held ___ after Sir Ludwig Guttmann arrived in England.A.40 years B. 21 years C. 10 years D. 9 years65. Besides Stoke Mandeville, surely the games for the disabled were once held in_____.A. New York B. London C. Rome D. Los Angeles66. What do we know about Sir Ludwig Guttmann from the passage A. He is an early organizer of the games for the able-bodiedB. He is welcom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C. He is an injured soldier.D. He is from England.67. From the passage, we may know that the writer is_____.A. in favor of holding the games for the disabledB. against holding the games for the disabledC. a disabled person who once took part in the gamesD. one of the organizers of the games for the disabledDEvery year thousands of tourists visit Pompeii, Italy. They see the sights that Pompeii is famous for-its stadium and theatres, its shops and restaurants. The tourists do not, however, see Pompeii’s people. They do not see them because Pompeii has no people. No one has lived in Pompeii for almost 2000 years.Once, Pompeii was a busy city of 22,000 people. It lay at the foot of Mount Vesuvius, a grass-covered volcano. Mount Vesuvius had not erupted for centuries, so the people of Pompeii felt safe, But they were not.In August of AD 79 , Mount Vesuvius erupted. The entire top of the mountain exploded, and a huge black cloud rose into the air. Soon stones and hot ash began to fall on Pompeii . When the eruption ended , Pompeii was hurried under 20 feet of stones and ashes. Almost all of its people were dead.For centuries, Pompeii lay buried under stone and ash. Then, in the year 1861,an Italian scientist named Ginseppe began to uncover Pompeii. Slowly, carefully, Ginseppe and his men dug. The city looked almost the same as it had looked in AD79 , There were streets and fountains, houses and shops, There was a stadium with 20,000 seats ,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re were everyday objects, which tell us a great deal about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Pompeii. Many glasses and jars had some dark blue color in the bottom, so we know that the people of Pompeii liked wine, They liked bread, too; metal bread pans were in the bakery .In one bakery there were 81 round , flat loaves of bread –a type of bread that is still sold in Italy today . Tiny boxes filled with a dark, shiny powder tell us that women liked to wear eye-makeup.68.Why do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come to Pompeii each year A. To find the volcano B. To shop and eat thereC. To watch sports and plays D. To see how Pompeians lived69. Why did the city uncovered look almost the same as it had looked in AD 79 A. Ginseppe and his men dug it slowly and carefully.B. The city was buried alive and remained untouched.C. Scientists successfully rebuilt the city with everyday objects.D. Nobody had lived in the city ever since the volcano erupted.70.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Pompeians who lived 2000 years ago A. They lived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Italians now do .B. They liked women wearing all kinds of makeup.C. They enjoyed a lazy life with drinking and eating.D. They went back to Pompeii after the eruption in AD79.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Photographs are everywhere , They decorate the walls of homes and are used in stores for sales of different goods. The news is filled with pictures of fires, floods and special events, 71 They can also bring things close that are far away. Through photos, people can see wild animals, cities in foreign lands and even the stars in outer space . Photos also tell stories.Reporting the news through photos is called photojournalism. At times photojournalists tell their stories through a single picture. At other times, they use a group of pictures to tell a story. Each picture is like a chapter in a book, which can do more than record the facts. 72 .Jacob Riis was among the first photojournalists, 73 Riis believed that poverty caused crime and he used photos to help him prove his point. A few years later , the photos of small children working in factories by Lewis Hine shocked the public .Hine’s pictures helped bring about laws to protect such children.74 It takes science to have the photo come out clearly and art to make a photo that has a good design and expresses feeling. Photojournalists make an actual record of what they see. A photo, however , can be both a work of art and an actual record. It can record an important event as a beautiful or exciting picture.As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documents(文献), photos can become more important over time . Today photojournalists still have their pictures appear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75.Hundreds of pictures may have to be taken in order to get one or two really good photos.You are welcome to take a photo.It can also be a strong force for social change.They also publish them in books and on the Internet AB. It can repeat the facts, too.AC. He took pictures of parts of New York City where the poor lived.BC. Photos record the beauties of nature.第Ⅱ卷(共35分)第一节: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限一词。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Dear Amy,I’m writing to ask you for advices, This is a secret, so please not tell anybody else.My cousin and I used to be good friend , and I used to get along very well with him. We were planning to spend part of our time together, and now I don’t want to inviting him home at all. Recently. I’ve discovered that he’s been started to tell lies, When I told her that it was wrong to tell lies, he just laughed to me, Now should I tell his parent or should I keep quietly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假设你是李华。最近,你校英语俱乐部就“学生该不该穿校服”组织了一次讨论,结果如下:赞成的理由:穿校服很方便,不必再去买其他衣服,校服是学校的象征。反对的理由:大家都穿同一种衣服,无法体现个性差异。请你根据以上提示完成一篇120词左右的文章介绍此次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参考词汇:个性 individuality,校服school uniform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三英语答案1---5 CBBCA 6-10 CABAB11-15- ACACB 16- 20 ACABC21-25 DBADC 26- 30DBDAC31—35 DDCCA 36- 40 CABDB41—45 ADCAB 46—50 DCDAD51—55BDACB 56—60BDCBB61—65 CDADC 66----70 BADBA71-BC 72C 73AC 74A 75D作文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数学(理)试题试卷类型:A出题人:高玉收 审题人:陈佳林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第Ⅰ卷试题答案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交答题卡和答题卷。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集合,则的子集共有( )A.6个 B.8个 C.10个 D.12个2.复数的共轭复数是( )A.2i B.-i C.4i D.i3.下列函数中,即是偶函数又在单调递增的函数是( )A. B. C. D.4.曲线在点(2,3)处的切线方程为( )A. B. C. D.5.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A. B. C. D.6.=( )A.24 B.27 C.28 D.357.下列命题错误的是A. 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为“若中至少有一个不为,则”;B. 若命题,则;C. 中,是的充要条件;D. 若向量满足,则与的夹角为钝角.8.为平面向量,已知则夹角的余弦值等于A. B. C. D.9. 函数(其中)的图象如图所示,为了得到的图象,只需把的图象上所有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D.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10. 若不重合的四点,满足,,则实数的值为A. B. C. D.11.设函数,则A.y=在单调递减,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B.y=在单调递增,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C.y=在单调递减,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D.y=在单调递增,其图像关于直线对称12.已知函数,若均不相等,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A.(1,10) B.(5,6) C.(10,15) D.(20,24)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_________.14.已知,则的值是_________.15.△ABC中B=120°,AC=2,AB=2,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16.设函数,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时,是奇函数;②时,方程只有一个实根;③的图象关于对称;④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根。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平面上三个向量的模均为1,它们相互之间的夹角均为。(I)求证:;(II)若,求的取值范围。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I)若,求的值;(II)若,求的值。19.(本小题满分12分)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I)求△ABC的周长;(II)求的值.20.(本小题满分12分)设为奇函数,为常数。(I)求的值;(II)证明在区间内单调递增;(III)若对于区间上的每一个的值,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Ⅰ)求、的值;(Ⅱ)证明:当,且时,.22.(本小题满分10分)设其中,曲线 在点处的切线垂直于轴.(Ⅰ)求的值;(Ⅱ)求函数的极值.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月考试卷理科数学答案一、选择题(5×12=60分)BBDCD ADBAB AC二、填空题(5×4=20分)13.2 14. 15. 16.①②③三、解答题(12+12+12+12+12+10=70分)19.解:(Ⅰ)的周长为(Ⅱ),故A为锐角,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闫 玮审题人:林瑞卿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晚8点开幕,至2008年8月24日闭幕历时半个月,回答1~2题。1.美国布什总统夫妇应邀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若布什总统于开幕式前一小时到达北京,而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从华盛顿(西五区)到北京飞行时间为15小时。则布什总统专机应于华盛顿时间什么时候起飞A.8日23 时 B.8日9时 C.7日15时 D.7日16 时2.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为A.在北半球,并一直向北移 B.在北半球,并一直向南移C.在南半球,并一直向北移 D.在南半球,并一直向南移3.下列四幅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中,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继2009年3月开始发售上海世博会团体门票之后,7月1号开始上海世博会“个人”票通过境内代理商向公众发售。据此回答4~5题。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过后,会出现“伏旱”天气,形成“伏旱”的主要原因是图1中“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图”中的 A.C B.E C.D D.B5.2009年上海世博会“个人票”发售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气压分布及P地风向的是6.读“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3),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图3 A. 北半球温带地区 B.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 南半球温带地区 D. 南半球亚热带地区7.下图(图4)中的热力环流,正确的是8.右面地质剖面图(图5)中所示山岭的成因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因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9.右图(图6)的背斜中,储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0~12题。10.可以实现图中环节①功能的是A.黄河 B.植树造林 C.南亚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11.建设三峡工程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 ② B. ③ C. ④ D. ⑤12.某地区农村在早稻育秧时期,为了减少寒潮、倒春寒等低温、冻害导致谷种烂掉、秧苗冻死的损失,常用地膜覆盖(如右图),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A.热量条件 B.光照条件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13.右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况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A.① B.②C.③ D.④14.右面是北半球某地区某一时段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单位:百帕)。此时m、n两地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是A.m、n两地都晴 B.m、n两地都有雨C.m地有雨,n地晴 D.m地晴,n地有雨15.下图中甲、乙两幅图分别表示两股洋流和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南半球暖流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C.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读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完成16~18题。16.下图正确反映济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17.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B. 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 风力大 D. 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18.此时我国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齐鲁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B. 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D. 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9~21题。19.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降水 B.湖泊水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20.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21.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2~23题。22.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23.河滩A、B之间的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为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回答24~25题。24.a、b、c、d、e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A.a、e、d B.c、d、e C.b、e、d D.b、c、e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点到N点方向与F点到E点方向相反B.M点到N点方向与E点到F点方向相同C.从F点到E点方向是向正北D.从M点到N点方向是向西北下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26~27题。26.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27.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回答28~30题。28.图3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8℃ B.I0℃ C.12℃ D.25℃29.图4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是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A.① B.② C.③ D.④30.图4中与“地球变暗”的原因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1.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以及对应区域的景观和气候资料,据这些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1)从气候、地形、河流角度,依据区域示意图和气候资料图分析布里斯班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6分)(2)对比甲乙两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8分)(3)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比东北部沿海港口运输更为发达,试分析原因。(6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下图是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图。(1)你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图,将“①毁林②极冰融化③沿海低地被淹④燃烧矿物燃料”分别填到下列横线中,以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4分)(3)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带来一些好处,试举例说明。(2分)(4)谈谈人们为控制CO2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2分)33.读某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示河流为世界上著名的大河,读图写出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2分)(2)据某国际环保组织统计,近年来该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水增加,试分析原因。(4分)(3)图示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但其运输量比较小,试分析原因。(4分)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考试——地理答案1.C 2.B 3.C 4.B 5.D 6. C 7.B 8.B 9.D 10.C11.D 12.A 13.A 14.D 15.C 16.C 17.B 18.C 19.A 20.D21.C 22.C 23.C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B32.(10分)(1)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被破坏。(2分)(2)a—① b—④ c—② d—③(4分)(3)高纬度地区热量提高,会变得适宜温带作物分布。(2分)(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分)图5图6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杨国军审题人:王金茹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П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П卷和答题卡。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为避免危机,美国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 D.发动朝鲜战争2、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二者比较正确的是①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工商业,后者农业②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③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④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宗教迷信是主导,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4、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5、观察图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依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你认为A点状况反映出①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④“民生主义”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 ⑤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无暇东顾A.①③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6、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 经济困难 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7、菲律宾在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ilippines)。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A.带有宗教色彩 B.尊重了当地文化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8、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国家代号 1871年 1900年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① 117.0 6.7 225.0 13.9② 37.9 1.75 149.8 15.1③ 41.9 1.77 240.8 24.0A.美国、英国、德国 B.德国、美国、英国C.英国、德国、美国 D.英国、美国、德国9、有同学以“改变时空的发明”为标题,绘制一张表格,列出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下表中比较全面反映主题内容的一组是A 火车 轮船 汽车 相对论B 蒸汽机 电报 电灯 电车C 电动机 电影 电视 电脑D 飞机 电话 电报 互联网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民国时期非常流行国产欧式女鞋,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 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1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15、(2010福建卷)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16、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1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A② B② C② D③18、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货币大量增发各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9、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20、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变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2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22、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消费水平 农村 8.9%城镇 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23、英国学者尼尔 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24、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25、19世纪晚期,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对采用先进技术的态度不同 B.英法占有的海外殖民地太多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先后不同 D.美德两国经济发展潜力大26、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27.下列来自高中某教材目录的标题,其表述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某种价值判断的是A.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B.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C.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D.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2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29、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30、右图为《点石斋画报 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冶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冶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冶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31、(16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请回答:(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6分)(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2分)为什么?(2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4分)32、(24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4)阅读下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张一元”大事年表时间 事件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1956年 公私合营“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答案)题号1、B 2、C 3、D 4、C 5、A 6、D 7、D 8、C 9、D 10 、C11、B 12、A 13、B 14、A 15、B 16、A 17、C 18、C 19、D 20、B 21、A 22、B 23、A 24、D 25、A 26、C 27、D 28、D 29、D 30、A答案: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1900—1925年 创业阶段1925—1956年 扩展阶段1956—1999年 改制阶段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②从企业性质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56年至今①1956—1999年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①国营(有)企业②股份制企业1956—1999年 改制阶段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③从企业经营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1900—1956年 私营企业1956—1999年 国营企业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中国经济状况:(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蔡文丽审题人:刘彩霞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第I卷(1-6)题、第II卷(13-17)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第Ⅰ卷 阅读题(67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沈祖炜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中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遏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有伐辽器仗 伐:征讨B.乃宣言于众曰 宣言:宣布C.开仓以赈穷乏 穷乏:贫困的百姓D.预宗正属籍 预:通“与”,参加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桀黠”的一组是(3分)( )①然任气纵暴 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④因执之陈兵⑤艺无故殴击之 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洺州。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在得知赵十住等人的阴谋后,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游湖〔宋)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处。(7分,每空1分)(1)总角之宴, 。(《氓》)(2)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4)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7)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乙选考题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奸 臣安 勇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 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近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您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选自《天池小小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如何做人埋下伏笔。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装糊涂”“幸灾乐祸”等词语,以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24分)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2)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3)史铁生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4)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第Ⅱ卷 表达题(共83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3分)1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敕造 炽热 不啻 整饬 十恶不赦B.操觚 斗斛 孤苦 滥觞 觥筹交错C.聒噪 舐犊 恬静 畋猎 暴殄天物D.猝然 颦蹙 醋意 簇新 一蹴而就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跳槽 租凭权 醍醐灌顶 树倒猢狲散B.谍血 协奏曲 骨鲠在喉 时世造英雄C.寒喧 副食品 陨身不恤 不落于言筌D.辖制 银镯子 起承转合 家书抵万金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B.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C.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D. 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B.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C.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D.刀耕火种的原始居民,在炽热的阳光下,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18.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4分)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19.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中学阶段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化用其作品,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4分)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城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年9月月考语文答案一.1.B【解析】A.“崇文”不仅仅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以偏概全。“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错误。 D.偷换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2. C【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 B.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 D.无中生有。“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3. A【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个事例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参考译文】罗艺字子延,本是襄阳人。寄居在京兆的云阳。父亲名叫罗荣,曾做过隋朝的监门将军。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倔强固执,不讲仁义,在攻伐争战方面勇猛,擅长射箭。大业年间,(罗艺)屡次凭借战功,官做到了虎贲郎将。隋炀帝下令授予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使北平督军一职。罗艺少年时谙习兵事,统帅部队纪律严明,可是放任意气。(罗艺)每每凌侮李景,(可是)频频被李景凌侮,罗艺对他怀有很深的怨恨。后来遇到天下大乱,涿郡物阜民丰,加上有值得夸耀的历史悠久的兵器,粮仓充盈,多据财宝,屯兵数万,众多贼子竟然前来侵扰掠夺。留守的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抗,只有罗艺独自出战,杀敌不可胜数,威望越来越大。赵十住等人非常忌恨罗艺。罗艺私下得知他们将要作乱的消息,于是向众人宣布说:“我们这些人讨伐贼子非常有功效,城中的仓库里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君命(处理东西的权利)在留守官员的手里,但他们无心救济贫困百姓。这难道是慰问体恤之心吗?”用这些话激怒城中的百姓,百姓都怨恨。不久,罗艺率兵回城,郡丞出城迎候罗艺。罗艺趁机拿下郡丞,摆开阵势,赵十住等人害怕都前来听命。于是罗艺分发府库财物,来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穷困之人,境内军民都十分高兴。武德三年,(罗艺)奉表回到京都,(皇帝)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加入太宗宗正属籍。太宗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什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第二年,刘黑闼协同突厥军队前来侵犯,罗艺再一次带兵与太子(谥号“隐”)建成在洺州会师,于是请求入朝拜见高祖,(高祖)厚待他。不久,拜为左翊卫大将军。太宗的亲信曾到他的营中,罗艺无缘无故地殴打了太宗的亲信。高祖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北夷害怕他,(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太宗即位,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因害怕内心不安,于是到泾州欺骗说检阅队伍,矫诏奉密旨带兵入朝,(于是)率众军士到了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道罗艺谋反,骑马出城迎拜罗艺。罗艺于是入主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王师未到,赵慈皓与统军杨岌私下谋划攻击罗艺,事情泄露。罗艺拿下赵慈皓关进监狱,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丢弃妻子、孩子和数百随从,投奔到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离开,罗艺的随从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9. 【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这暗点了题目中的“游”字。体现出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揭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同时说明事物消长变化,意蕴深刻。(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0.(1)言笑晏晏 (2)青青子衿 (3)环珮空归夜月魂 (4)登东皋以舒啸(5)一尊还酹江月(6)落英缤纷(7)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1)BE【解析】E3分,B2分,D1分。C原文表述是“其作品的重新出版被提上日程”。A《我与地坛》并不是当年文坛唯一的一篇作品。D“情感抒发也更含蓄”错,应为“直接”。(2)为史铁生举行的三个追思会,意在说明史铁生的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分)借追思会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史铁生离世的哀悼和纪念之情;(2分)与结尾“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形成照应。(2分)(意思答对即可。)(3)顽强的毅力,挑战病魔与苦难;豁达、从容的胸怀,坦然面对生死;甘于奉献,死后献出遗体;行事低调,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4)观点一: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其影响超出文坛。他用二十年漫长的岁月完成的力作《我与地坛》,源于他对自己挑战苦难的深刻感悟。他以付出自己苦难的代价理出“生与死”的答案,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价值。观点二:史铁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他是一位有真正的信仰,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他虽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对生命的感悟却高于站立的人。他顽强地挑战病痛,以一颗辽阔之心感动着读者。观点三:两个观点都中肯,史铁生既堪称“当代文化英雄”,又无愧于“伟大的生命”。理由综合前两个观点中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13. D 14.D( A凭—赁 B谍—喋 世—势 C喧—暄 陨—殒)15. B 16. A【解析】B,成分残缺,在“季节性”后加“的特点”;C。主宾搭配不当,“博客”不能成为“博客名人”;D,第一分句,谓语残缺,中途易辙。17. C【解析】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18.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19. 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物理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李长青审题人:张丽霞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答案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个体积相同的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3.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61 eV~3.10 eV范围内。若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量子数为n的低能级的谱线中有可见光,根据氢原子能级图(如右图所示)可判断n为( )A.1 B.2 C.3 D.44.原子核反应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核电站等。在下列核反应中,属于核裂变反应的是( )A. B.C. D.5.牛顿为了说明光的性质,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如今,人们对光的性质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四个示意图所表示的实验,能说明光性质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B.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中,α粒子动能很大.但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差C.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高能量时,将发生β哀变D.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7.氮原子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组成,这两个质子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库仑力和核力,则3种力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核力、万有引力、库仑力 B.万有引力、库仑力、核力C.库仑力、核力、万有引力 D.核力、库仑力、万有引力8.一个氡核衰变成钋核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求1 g氡经过7.6天衰变掉氡的质量,以及衰变成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 )A.0.25g,α粒子 B.0.75g,α粒子 C.0.25g,β粒子 D.0.75g,β粒子9.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9m/s B.9.6m/s C.10m/s D.10.2m/s1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m/s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是该秒初速度的两倍B.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m/sC.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为2m/sD.物体在任一秒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m/s11.一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12.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位移最大的是(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v-t图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沿相反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两物体相遇前,在t1时刻相距最远D.t2时刻两物体相遇14.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0~和~3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B.位移大小之比为1:3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15.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三物理试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填空题(16题每空2分,17题每空3分,共10分)16.(2007年上海, 4)一置于铅盒中的放射源发射的、和射线,由铅盒的小孔射出,在小孔外放一铝箔后,铝箔后的空间有一匀强电场。进入电场后,射线变为a、b两束,射线a沿原来方向行进,射线b发生了偏转,如图所示,则图中的射线a为__________射线,射线b为_______________射线。17.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相同的时间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1)相邻两个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时 s;(2)这时第3个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 m。(g取)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18.以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刹车后获得大小为的加速度。求刹车后3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多少?19. 从某处自由下落到地面的小物体,在最后1s内通过的路程是30m,不计空气阻力,g取,求该物体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20.一质量M=2k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面上,被一个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击中(子弹留在木块中)后滑行了4m,已知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子弹的质量m=10g。求子弹击中木块时的速度。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三物理试题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 C 2. AD 3. B 4. D 5. B 6. B D 7. D 8. B 9. C 10.ACD 11. B 12. D 13. C 14. ABC 15. 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n E/eV4 -0.853 -1.512 -3.401 -13.60ovt1t2甲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试卷类型: A 出题人:吴慧 审题人:吴慧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考试结束后,只交第II卷和答题卡;(3)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果酒变酸、酸奶的制作、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 )A.醋酸菌、乳酸菌、毛霉 B.乳酸菌、毛霉、醋酸菌C.醋酸菌、酵母菌、毛霉 D.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2.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瓶,已知一瓶混有酵母菌,一瓶混有乳酸菌,一瓶只有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 B.发热的瓶子肯定混有乳酸菌C.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能量会增加 D.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减少3.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制作果醋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B.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左右C.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D.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4.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①和③都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5.在酿酒生产上,常向发酵罐中加少量尿素,其目的是( )A.作为碳源,为酵母菌提供能源物质B.作为碳源,用于酵母菌合成代谢产物C.作为氮源,用于酵母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D.作为氮源,用于酵母菌合成代谢产物6.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7.小李尝试制作果酒,他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试验(如右图),恰当的做法是( )A.加入适量的酵母菌B.一直打开阀b通气C.一直关紧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D.把发酵装置放到4℃冰箱中进行试验8.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①加抗生素 ②不加抗生素 ③加氮素 ④不加氮素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9.“筛选”是分离和培养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中不能筛选成功的是( )A.在全营养的LB培养基中,筛选大肠杆菌B.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C.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D.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菌株10.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 ⑧果汁 ⑨酱油 ⑩手术刀A.①②③⑧⑨ B.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⑧ D.以上全部11.有关平板划线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要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要马上塞上棉塞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12.可以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13.关于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菌落往往是一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克隆的结果B.菌落的特征可作为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C.平板划线法,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个菌落D.将单菌落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可进一步纯化菌种14.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惟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15.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浓度梯度稀释B.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16.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中,常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转基因的外植体得到的新个体属于基因突变个体B.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理化因素诱导可获得大量有益突变体C.单倍体育种中经减数分裂和组织培养两个过程能获得纯合二倍体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17.接种和培养花药时应注意的事项全对的一组是( )①不损伤花药 ②彻底去除花丝 ③ 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④花药开裂释放出的幼小植株会分别发育成单倍体植株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8.右图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相互作用图,其中图甲为对照。图乙愈伤组织分化出根说明培养基中( )A.细胞分裂素多,生长素少B.细胞分裂素少,生长素多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相等D.只有生长素19.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20.科学家将月季花的花药进行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幼小植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彼此性状极相似 B.变异频率极高C.得到的植株高度不育 D.都是纯合体21.用醋酸洋红法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原理是( )A. 醋酸洋红可使细胞全部着色 B. 醋酸洋红可使单核期细胞着色C. 醋酸洋红可使花粉细胞核着色 D. 其可进入细胞显示放射性标记22.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B.导入其他植物的基因C.脱离母体,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D.将成熟的筛管的细胞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23.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能培育或生产出( )A.杂交水稻 B.无病毒植物 C.人工种子 D.食品添加剂24.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能迅速、彻底清除衣物上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下列衣料中不能用此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③⑤⑥25.有人测定了A、B、C、D四种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认为在25℃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生物和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生物分别是( )催 C D化 100 A B效率 5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A. B和D B. B和C C. B和A D. A和C26.下列关于酶的活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的数量越多,酶的活性越高B.酶的活性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C.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D.在适宜的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27.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A.脂肪酸 B.氨基酸 C.核苷酸 D.氨基酸和核苷酸28.下列关于使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果糖浆的生产需要使用果糖异构酶B.在反应柱内的顶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防止异物进入C.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果糖从反应柱下端流出D.固定化酶技术复杂,成本较高29.右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B.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C.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D.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30.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或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含有丰富的淀粉,因此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保持细胞始终处于活体状态C.调查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采用样方法能更接近真实数据D.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酶浓度属于无关变量31.蛋白质的分离与提纯技术是蛋白质研究的重要技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A.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特性,可将样品中各种不同蛋白质分离B.根据蛋白质所带电荷性质的差异及分子大小,可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C.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D.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密度不同,可通过离心沉降法分离蛋白质32.从细胞中提取某种特定的蛋白质比提取DNA难度大,其原因不是( )A.蛋白质对温度、盐浓度、pH等条件更敏感,更易失活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使得蛋白质的提取没有统一的方法C.提取某种特定的蛋白质需据其特性摸索提取的程序D.提取血红蛋白程序可分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的鉴定四大步33. 在采用鸡血为材料对DNA进行粗提取的实验中,若需进一步提取杂质较少的DNA,可以依据的原理是( )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小B.DNA遇二苯胺在沸水浴的条件下会染成蓝色C.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一些物质易溶于酒精D.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具有抗凝血作用34. 对胡萝卜素的提取顺序,正确的是( )A.胡萝卜→粉碎→萃取→干燥→浓缩→过滤→胡萝卜素B.胡萝卜→粉碎→过滤→干燥→萃取→浓缩→胡萝卜素C.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D. 胡萝卜→粉碎→过滤→萃取→干燥→浓缩→胡萝卜素35.如果想研究提取胡萝卜素的最佳温度,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 )A.萃取时间不应相同 B.使用不同的萃取剂C.原料颗粒大小不同 D.除温度外,其它因素相同36.下列可以提取胡萝卜素的方法是: ( )A.水蒸气蒸馏法 B.直接压榨法 C.丙酮萃取法 D.石油醚萃取法37.炒胡萝卜素时为什么要多加些油 ( )A.炒出来的胡萝卜素香 B.油能使胡萝卜素转换为维生素AC.胡萝卜素易被吸收 D.油多产生的胡萝卜素多38.提取橘皮精油常用的方法是: ( )A.压榨法 B. 萃取法 C.吸取法 D.蒸馏法39.在提取玫瑰精油中,分离油层应加入: ( )A.氯化钠 B.无水硫酸钠 C.硫酸铜 D.氯化锌40.橘皮精油的提取中要用石灰水浸泡,其目的是: ( )A.与橘皮中的有机酸反应,防止损坏橘皮精油B.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提高出油率C.防止提取过程中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分解D.防止蒸馏过程中原料发生焦糊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三年级 生物试题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41.(20分)苹果醋是指以苹果汁经发酵而成的苹果原醋,再兑以苹果汁等原料而成的饮品。既有淡淡的醋味,又有果汁的香甜,喝起来非常爽口。苹果醋还能保健养生、改善疲劳、美容养颜,是目前大众非常喜爱的饮品。下图是苹果醋的制作简图,据图回答:(1)在图中苹果汁的生产中,为了提高出汁率需要添加的酶是 。(2)过程①中使用到的微生物是 ,为了提高该微生物的利用率,最好用 方法对其进行固定。若要检测是否产生了苹果酒可用 试剂进行检测。(3)过程②和过程③中起作用的微生物都是 ,但过程②和过程③该微生物分解的碳源不同,过程②和过程③的碳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产生醋时该微生物可以从食醋中分离纯化获得,具体方法是:第一步:配置培养基。该培养基必须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第二步:对培养基用 方法进行灭菌。第三步: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 、 。第四步: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培养时需要提供氧气.第五步:挑选符合要求的菌落。42.(12分)下图是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月季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的两种途径,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选用的材料合适与否是成功诱导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选用 期的花粉可提高成功率。选择花粉时,一般要通过 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合适的发育期,这时需要对花粉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 。(2)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的名称是 ,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上图中花药经脱分化产生胚状体还是愈伤组织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 。(3)胚状体与愈伤组织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是一种高度 ______的薄壁细胞,胚状体与 发育形成的胚有类似的结构,即具有胚芽、胚轴和胚根。(4)月季形成花粉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是__ _ _。(5)若得到可育的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处理,所获得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43.(8分)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提取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2)请指出该实验装置的不妥之处(2分):------------------------------、————————————————————(3)②步中使用_____________(水中、水上、水气)蒸馏更简便易行。(4)油水混合物分层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⑤~⑥中需______________操作。(5)分离的油层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需加入_________________将其除去。高三生物答案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1----5AABDC 6—10BCCAA 11—15DADBC 16—20DABBC21—25CCAAB 26—30ADCAD 31—35ADCCD 36—40DCAAB1鲜苹果汁①高纯度苹果酒苹果原醋苹果醋苹果汁等原料+②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政治试题试卷类型:A 出题人:丁元秀审题人:吴万里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П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П卷和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我国政府多次声明,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2012年3月3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这表明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我国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③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④我国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由法国、英国、德国及有关阿拉伯国家共同起草、摩洛哥代表阿拉伯国家联盟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这表明A.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 B.中俄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力量C.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竞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3.2012年4月30日,法国《欧洲时报》载文指出,如果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继续兴风作浪,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触动中国的底线,中国必然要以实力宣示主权。外报之所以认为,中国会以实力宣示主权,是因为A.只有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才受联合国的保护B.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C.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基本要素D.主权国家才能享有国际法确定的权利4.中国最先进的渔政执法船“中国渔政310船”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海域执行常态化巡航任务。这是中国在行使①独立权 ②平等权 ③自卫权 ④管辖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12年2月29日朝鲜和美国几乎同时发布第三次高级别对话结果。朝鲜同意暂停铀浓缩项目及核试验和远程导弹测试,作为条件,美国为朝鲜提供24万吨粮食援助。由此可见①朝美两国不再存在利益的对立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6.“国家意识”的淡漠不利于我们民族整体的发展,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家意识”不可不强化。要始终注意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告诉我们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每一个公民都应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④必须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美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经济摩擦也不断发生。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③国家利益的对立会引起国家间摩擦乃至冲突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8.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60多年外交成就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下列选项中表达最确切的一组是A.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文化渗透 B.和平发展战略结盟独立自主C.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和平发展 D.经济一体化 政治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9.中国政府2011年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坚决维护自己国家核心利益。下列属于中国核心利益的是①2011年9月9日,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总统会见达赖②2011年10月5日上午,13名中国船员在泰国境内被害③2011年9月2l美方宣布总价值58.52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④日本长崎海上保安部11月6日以涉嫌违反“渔业法”逮捕了一名中国渔船船长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10.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B.前者是自觉建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观点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11.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12.邓小平说:“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①实事求是 ②群众路线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独立自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下列四个选项均是黑格尔的名言,其中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属于一类的是A.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就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B.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C.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D.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14.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谁依赖谁的问题。他们思考的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C.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16.一直以来“眼高手低”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近年来,沈阳市推行就业见习制度,组织高校毕业生参与就业见习,大大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启示高校毕业生①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③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④要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7.走进一所学校,看树木葱茏,青砖绿瓦,桃红柳绿,学生朝气蓬勃,来访者感觉这真是育人的所在。当看到一个学校遍地垃圾,学生行为习惯与成长要求不一致时,来访者又会觉得学校管理很滞后,存在很多要改进的问题。这可以说明A.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反映是主体性的、有差别性的反映B.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受客观事物自身的影响和制约C.人的生活经历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D.人们不能形成对事物的一致看法18.下列选项和右边漫画寓意相反的是A.存在即被感知 B.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C.天地合而万物生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012年2月25日,美国科学家称,他们通过一种最新的理论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之间其实隐藏着大量神秘的暗物质。完成19~20题。19.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上述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20.从哲学上看,这里的暗物质属于①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③一种物质现象 ④虚幻的意识形态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21.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2.卧佛寺是北京西山著名的古老寺院,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1300多年。清雍正年间赐名十方普觉寺,因卧佛名盛,反而忽略本名,通称“卧佛寺”。希望通过烧香拜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因为①神灵观念完全是人们头脑自行生成的 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3.波士顿经验曲线又称之为经验学习曲线,当个体或组织在一项任务中累计越多的经验,他们就越有效率(如图)。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A.真理总是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2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D.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25.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说法A.既看到了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 B.既看到了绝对运动,又看到了相对静止C.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D.只看到了绝对运动26.“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在2010年被授予诺贝尔奖,这距第一名试管婴儿出生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了,全世界迄今也已成功降生大约400万名试管婴儿。在时隔这么久之后才为其颁奖,这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需要实践检验27.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这一设想进一步佐证了A.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建造“活动模拟器”的直接动力B.严密的逻辑和长期的研究能确保“活动模拟器”建造的如期成功C.意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推动认识和科技的发展D.科学家的好奇、兴趣和思考是推动 “活动模拟器”发展的源泉28.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③通过调查就能把握客观实际的本质 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9.越南流行一句谚语:“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下列的格言、警句体现了相同道理的有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 ②劈柴不识纹,累死劈柴人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0. 过去GDP是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这一更加综合、全面地反映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巴市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三年级 政治试题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36. 2012年5月3~4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来书面致辞。胡锦涛强调,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不仅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将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宝贵贡献。奥巴马在致辞中说,美国坚定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胡锦涛最后表示,中美关系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让我们抓住机遇,排除干扰,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1)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原因。(8分)(2)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37.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依托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农业方面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坚持不懈地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生态建设摆脱了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鄂尔多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统计局的测评结果中,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市第28位。(1)鄂尔多斯市的发展是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6分)(2)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市跻身全国百强市第28位的原因。 (6分)3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10分)巴市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三年级 政治试题第Ⅱ卷答案39.(10分)答案:①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3分)④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化学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政治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数学(理)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物理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英语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