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近代史 材料分析 2021年中考真题(2021·安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4分)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17.(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2021·山东泰安)17.(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标志着“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的事件是什么?(1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一目标是什么?(1分)(2)阅读下表时间轴列举的中共会议,填写与A、B、C有关的内容。(3分)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色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拓荒牛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3)阅读材料,请根据示例填写A、B两处的内容。(2分)红色精神 重大事例示例:长征精神 示例: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会师等A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等抗战精神 B(一例即可)(4)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及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2分)17.(9分)(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分)(2)A:中共七大;(1分)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C:习近平----。(1分)(3)A:井冈山精神;(1分)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立、百团大战等。(1分。答对1条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4)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奋斗历程、作用及影响等任意一方面作答,正确的即可得1分。从学生的自身使命、担当、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作答,正确的即可得1分。(2021·浙江嘉兴)27.(10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摘編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陈独秀所说的“进步的城市力量”指哪个阶级?他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判断上有何分歧?(3分)(2)结合所学,阐述毛泽东是如何“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的。(5分)(要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材料二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紧紧围绕上述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握时代大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摘编自韩振峰《习近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综合上述信息,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2分)27.(10分)(1)“进步的城市力量”指工人阶级。分歧:陈独秀认为农民难以成为革命力量,李大钊则认为农民是重要的革命力量。(2)采用分层评价。水平1:从实践或理论任一维度进行简单分析。水平2:从实践或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条理清晰。水平3:在水平2的基础上,还能阐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且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示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进攻城市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开展起来,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逐步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趋势。(2021·云南)27.(12分)阅读不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材料三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4分)(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4分)27.(12分)(1)运动:洋务运动。(2分)理由: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产量高;质量优;产品远销国内外。(2分。答出一点即可)(2)报纸名称:《申报》。(2分)作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有新知的人才;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2分)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答出一点即可)(2021·浙江金华)24.(10分)赓续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事例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4分)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秘诀,是中国共产党人绵延生长、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与精神密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起源到成熟、完善,业已成为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精神谱系。——摘自朱永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演化逻辑、共生特质与传承创新研究》(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说明。(6分)(温馨提示:本问采用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24.(1)特点:广泛的群众性、全国性、彻底性、启蒙性。核心:爱国主义。(2)示例:观点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观点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观点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2021·湖北荆州)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2021年1月18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这场活动拉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的序幕。启动仪式上,国家博物馆作为主会场,在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共设6个分会场。材料二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岁月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6个分会场中的任意1个地方,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说明选择该地方作为分会场的主要理由。(4分)(2)选择材料二中的任意一种革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主要内容。(2分)29.(6分)(1)上海或嘉兴,召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遵义,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延安,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西柏坡,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了打败国民党的重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不仅对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党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分。回答地方1分,概述事件和回答历史意义3分。)(2)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主义信念,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品格;长征精神:永不言败、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等。(2分。回答其中一种精神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021·湖北宜昌)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铸就百年辉煌。材料一、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二、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摘自《光明日报》文章《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作者:曲青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8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某项成就,简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12分)41.(1)(8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了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以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中国人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泥文字表述的一致性。(2)(12分)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某项成就,正确分析这些成就给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共产党在此项成就中发挥的作用。(2021·湖南常德)2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幅漫画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26.13分。(1)三次列强侵华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分)。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扩张,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对中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2)晚清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成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4分)。(3)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标志着局部抗战开始,应放在第18课;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应放在第19课(2分)。(2021·湖南邵阳)21.(20分)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治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鸭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①将下列文明明交往史实与所发生生时期用直线连接起来。(2分)②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6分)材料二 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内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摘编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2)材料二中的“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最早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元朝和清朝分別是由哪个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识,以“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为题写一着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100~200字。(6分)21.(1)①:秦汉时期—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鉴真东渡;宋明时期—郑和下西洋;②事例: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共同点:都出现了高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2)朝代:秦朝;少数民族:蒙古族、女真族或满洲族。(3)题目: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论述: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用船舰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如地主阶级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创办了新式学堂等内容,此后还有资产阶级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进行了探索,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2021·四川德阳)29.(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有为大事记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 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3分)(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3分)(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5分)29.(1)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答3点3分)(2)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答3点3分)(3)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3分)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2分)(2021·福建)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实际上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摆布,成为西方诸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图13——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概括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1~1945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说明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历史使命。(3分)32.(12分)(1)条约的名称:中英《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时代特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发展);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正确的战略战术;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等。(任答其中2点即可)(3)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河南)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施,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摘自郭晔旻《敢问路在何方?民初十年的彷徨》材料二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敌人认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12~1924年“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的史实。(2分)(2)请为材料二中的年代尺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再写出一种整理史实的方法。(2分)(3)任选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22.(6分)(1)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方法:示意图;大事年表。(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示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凝聚了抗战的力量。(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021·山东临沂)27.以下两则材料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1)材料一中的“三民主义”是指哪三大主义?孙中山的“统战线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有哪些主要表现?(4分)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2)材料二认为孙中山一生追求实现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哪一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他们发起的护国战争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5分)(3)上述材料所提及的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精神?(3分)27.(1)民族、民权、民生;国民党一大召开,创办黄埔军校,北伐。(2)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辛亥革命;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3)精神: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践行: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021·内蒙古通辽)13.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非凡业绩。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崭露头角】材料一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革命探索】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材料三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摘自姬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踏上新征程】材料四 过去的一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摘自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1)材料一中“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次会议?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如何?(4)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百年党史,你有什么感悟?13.(1)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3)遵义会议。它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2021·贵州黔东南)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是哪次会议?此次会议当选中央局书记是谁?(2分)材料二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艰难困苦、英勇牺牲,……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斯诺《红星照耀中国》(2)材料二中的“远征”指什么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远征”途中召开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是哪次会议?(2分)材料三“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材料三所述内容是哪次会议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此次会议确立了哪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分)(4)2021年,“十四五”规划乘风破浪,扬帆起航。请你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征程建言献策。(2分)19.(1)会议:中共一大。(1分)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分)(2)事件:长征。(1分)会议:遵义会议。(1分)(3)会议:中共七大。(1分)思想:毛泽东思想。(1分)(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努力加强自身建设。(2分)(2021·浙江杭州)33.(10分)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1)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时间?请列举两则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3分)(2)“铁的意志”“血的牺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33.(10分,其中历史5分)(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2021·贵州铜仁)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材料二 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上A、B两处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写出B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所具备的条件。(5分)A: B:条件:(2)材料一时间轴上“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怎样的教训?(2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民族抗战洪流”有哪些具体表现?(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3分)28.(1)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诞生);条件: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④干部基础: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国际和国内条件中任答三点即可)(2)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3)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任意两个即可)(4)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在抗战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和中流砥柱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021·山东日照)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强调红军必须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党小组。所以,罗荣桓说:古田会议召开后,“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就已经定型了。”——摘自贾永《历史选择了古田》(1)你怎样理解罗荣桓所说的军队“已经定型”?(4分)材料二 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2)材料二取自毛泽东的哪一篇著名文献?八路军、新四军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方针的?(6分)材料三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雕塑图3 红花缎带缠绕着人民群众支前手推车车轮图4 胜利花环上面的解放军军帽(3)毛泽东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8分)27.(1)因为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把基层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的原则。(2)《论持久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大量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新四军带领下,国家队军民实行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等。(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官兵浴血奋战等(有理即可)(2021·山东青岛)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1)材料一中的“三民主义”是指哪三大主义?周恩来在“陆军军官学校”担任哪一职务?(4分)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强调“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他从坎坷人生经历和长期斗争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他谆谆告诫大家,“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2)材料一认为孙中山一生追求实现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哪一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他们发起的护国战争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6分)(3)你认为材料中的哪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精神?(3分)22. (1)民族、民权、民生;政治部主任(2)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辛亥革命;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3)精神: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践行: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021·甘肃陇南)20.(14分)“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材料二 阅读下列图片,感悟中国共产党28年的浴血奋战历程。井冈山会师(绘画) 会师塔(甘肃会宁) 百团大战纪念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材料三 “40年前,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大江南北涌动滚滚春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勃勃生机。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摘编自新华社《风雨砥砺壮丽史诗》从改革开放40年看中国奇迹材料四 回望来路,成就举世瞩目,这是共产党人持续奋斗干出来的……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就是为了这个初心和承诺。——摘编自新华杜《习近平关切事·脱贫攻整战,全面胜利!》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片反映的史实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或历史意义。(任选两幅,4分)(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6分)20.(1)任务:反帝反封建。标志:中共一大召开。(2)例如:选择图2,其反映了红军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军队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为为安;例如选择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16.19世纪中期起,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慢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亡图存的探索,(11分)材料一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吴永《庾子西狩丛谈》(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各一例。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中的“民”指什么人? (1 分)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垂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来竟之功——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还有哪些“未竟之功”?(3分)材料四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超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4)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还有哪些贡献? (3分)16.(1)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2分)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所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分)(2)资产阶级。(1分)(3)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2分)“未竟之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分)(4)科学、民主;(2分)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了思想准备。(1分)(2021·江苏镇江)26.(13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中共文件选编》请回答:(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1分)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1分)(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2分)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1分)(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2分)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1分)26.(13分)(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分,每点1分)领导阶级:资产阶级(1分)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2分,每点1分)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2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分,每点1分)(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2021·湖北襄阳)12.【屈辱历程艰难探索】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时间 序号 事件1839年 ① 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 ② 鸦片战争1851--1864年 ③ 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 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 ⑤ 洋务运动1894--1895年 ⑥ 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 ⑦ 戊戌变法1900年 ⑧ 义和团运动高潮⑨ 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 ⑩ 《辛丑条约》签订(1)请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2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分类表(表2)主题 事件(序号)列强侵略 ②、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的反抗 ①、________、________探索近代化 ________、________(2)当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时,俄国和日本也开展了近代化的探索活动。请写出这一时期两国探索近代化的事件。(3)结合所学知识,从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4)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12.(1)⑥⑨⑩;③⑧;⑤⑦。(2)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任选其一即可。(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2021·辽宁阜新)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材料一 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下进行的,在进军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民党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使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哪次会议?说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2分)材料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新道路。(2)“走出一条新道路”是什么?(1分)材料三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此次会议是什么?(1分)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延安就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战中,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4)“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共产党是怎样抗战的?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指的是什么?(3分)材料五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摘自《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5)说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1分)26.(共8分)(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分);北伐战争(1分);(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革命道路)(1分)(3)遵义会议(1分);(4)九一八事变(1分);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1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5)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分)(2021·湖南郴州)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三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四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的口号。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五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条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有何感悟?21.(1)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2)材料二和三的土地改革,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拥护,而材料四中的淮海战役是在人民支持和拥护下取得胜利的,材料五的国民党军队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使有钱财和精美的军事装备也会失败。(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理即可)(2021·湖南株洲)23.阅读下列材料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疑是我们党(中国共产党)一条宝贵经验。材料一 1927年是血雨腥风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摘自李颖等《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北京日报》(2013年3月4日)材料二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摘自《桂林日报》(1936年12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孵小鸡”指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分析“陕变事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共于变局中开新局,促成“陕变事起”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百年党史,多少跌宕起伏,几多惊心动魄,中国共产党总能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靠的是什么?23.(1)发动武装起义;(2)长征;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3)华北危机出现、一二·九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靠的是坚强的信念(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