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屠龙大会19世纪末法国明信片*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文字史料等,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依据。4.历史解释:结合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牺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戊戌维新运动 自主探究学习一为什么变?(背景)谁来变?怎么变?(过程)变成否?(意义)*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政治: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一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①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戊戌维新运动*1、序幕:公车上书(理论宣传政治实践)(1)时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895年。戊戌维新运动*2、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 除“旧”布“新”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政治经济文教军事裁撤冗官 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驿站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设邮政局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式军队裁剪绿营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教育发展以及西学传播戊戌维新运动*3、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1)戊戌政变: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京师大学堂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中南海瀛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变法戊戌政变:封建宫廷政变戊戌维新运动*问题探究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种中国近代史》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戊戌维新运动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义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维新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原因兴起结果评价自主学习(p103)*义和团运动1.原因(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直接原因*问题探究如何认识“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迷信色彩盲目排外反帝斗争抱有幻想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义和团运动*3.结果:失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清政府的策略:招抚铲除(先抚后剿)列强的态度:要求清政府取缔联合镇压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4.评价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乱拳笔记》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义和团运动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直接原因(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铲除义和团**请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与八国联军在天津激战廊坊阻击战签订《辛丑条约》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①⑤③②④*3.影响(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链接】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避免了列强的炮火,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大清帝国统治集团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分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 容 危 害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问题探究《辛丑条约》的签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背景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进步意义背景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评价原因经过影响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条约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课堂小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2、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3.(全国Ⅱ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理念立足于《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利用好课本素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分析情境、探究问题等活动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3课的内容,也是进入中国近代史学习的第三讲。本课有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时间跨度为1895至1901年,主要讲述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掀起瓜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但最终因缺乏社会基础且封建守旧势力镇压而失败。而后,又兴起群众性的义和团运动,结果还是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进入20世纪,列强又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之后,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学情分析初中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已经涉及本课的主要事件: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上已经对相关事件有一定了解。到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好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对近代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生不仅要理性分析出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各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失败的原因,还要体会前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戊戌运动背景及影响,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通过戊戌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时空要素梳理,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通过探析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4、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家国情怀通过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爱党爱国,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以课标为依据,利用好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19世纪末法国明信片《屠龙大会》,教师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阶层是怎样挽救民族危亡的?结果怎么样?让我们通过第18课的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新课讲授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搞清楚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看图,结合课本让学生回答总结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一)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二)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三)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小组合作】展示变法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课堂展示。颁布的新法 作用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利于新思想传播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四)失败1.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囚禁光绪。2.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3.废止改革措施,京师大学堂幸免。材料一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五)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2.具体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派势力强大;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师: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却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下面同学们根据课本分析一下其历史意义(六)历史意义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过渡:戊戌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斗争,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等原因,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面对空前的社会危机,农民阶级有何作为呢?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自主学习】结合教材103页,让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基本概况。(一)背景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二)过程1.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材料让学生思考对“扶清灭洋”口号认识,提问回答,然后教师补充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2.结果: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三)评价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过渡:外国侵略者为了镇压义和团而组建了八国联军,那八国联军仅仅是为了镇压义和团吗?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1.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二)过程经过(简单讲述)通过图片方式让学生认识(三)影响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签订《辛丑条约》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事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二)条约内容【小组合作】根据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课堂展示。内容 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课堂小结,通过板书进行小结板书设计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变法运动二、义和团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比赛.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