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够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学习目标YOU CAN WRITE ANY SUBS图1 唐三彩文官佣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那么,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登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呢?一、选官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贤与能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血缘关系、世袭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审举》察举制的弊端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弊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大量人口逃亡。现实察举制的崩溃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1)含义人物小传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九品中正制仅以门第家世作为官员选拔的标准,会出现什么问题?1.加剧社会不公平,阻塞平民上升的途径。2.无法保证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文化素质,可能造成决策失当,人浮于事的现象3.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科举制度的完善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录取选官标准:才学材料引导材料:唐代科举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化。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六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进士科的及第比例是百人中取一二,明经科是十人中取一二,因此唐人有“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进士科被视为“士林华选”,录取者被视为“登龙门”,最为士人所趋。制科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和官员子弟都可入试,中举者即给予官职。宁欣《中国古代史》进士科新知讲解影响1:科举制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影响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科举制科举制的弊端材料五: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六: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科举制过于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2)社会上形成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阻碍新思想、新学科知识渗透,压制科学技术发展。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标准西周战国至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世卿世禄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征辟制品行科举制考试成绩才能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选官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品评的方式转变为自我推荐报名的方式选拔权力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选拔原则人才选拔日趋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的原则。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达标检测1.(2020·北京昌平)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解析] 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新知讲解三省六部制(一)沿革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央决策机构以尚书为主,三公九卿掌执行魏晋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尚书省颁布执行部门 职能吏部 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户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 掌握武官选用及军事刑部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 掌握各项工程、水利、交通建设等事六部职能新知讲解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三省之合作(2)价值:A.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彼此制约,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C.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新知讲解三、赋税制度(一)汉代的赋役制度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材料一:“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汉书 食货志》新知讲解东汉桓谭《新论》记载:西汉赋税收入每年40多亿,人头税38亿。A 正卒B 戍卒C 更卒一人一生在地方服兵役一年一人一生到边境或者首都戍守一年每人每年到地方政府服徭役一个月汉代规定:戍卒不亲自服役者,每月出300钱,更卒不愿服役者交300钱新知讲解(二)魏晋时期的赋役制度(1)租调制公元200年,曹操颁行租调制。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额田租。该制度为之后王朝继承发展。租: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粟调: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布或帛A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夫一妇之家,纳户调帛一匹,粟两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以户为单位定额的租调内容:意义: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B.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三、赋税制度:1. 唐初:租庸调制人物小传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链接:杨炎与两税法A.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地方征收;B. 不分主户、客户,均以实际居住地编入户籍;C. 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D.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A. 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 简化了税收名目;C.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 唐中期以后:杨炎 两税法(1)原因:(2)内容:课堂探究:阅读教材 P40 史料阅读,归纳、概括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 / 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3)意义:租庸调制 两税法土地产权 均田制 均田制瓦解征税前提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探究: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与创新价值变革创新价值弊端: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2.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4.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阅读教材P41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问题探究课堂总结选官制度政治制度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魏晋:租庸调制唐:两税法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明经与进士的不同.mp4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新教材备课】2020-2021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备课精品(统编版).pptx.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