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 1.1 运动的描述 教案(表格式,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 1.1 运动的描述 教案(表格式,2课时)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一章 运动与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 理解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标量和矢量的概念; 3. 理解速率和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质点概念的学习,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 通过对速度概念的学习,知道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原因; 3. 通过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初步了解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通过对时刻、时间、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对刘翔破世界纪录等事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位移、瞬时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
难点 对位移概念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展示系统、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数字信息系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播放刘翔创造世界纪录和夺得奥运会冠军的视频。 提问:你知道刘翔跑得到底有多快吗?你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出来吗? (一般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准确) 引入课题: 在物理上,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概念。 二、质点 提问:同学们猜一猜,“质点”这个词中的“质”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先不说答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举例: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即有火车整体相对于地面的平动,又有车轮的转动,还有车体的振动,等等,因此要全面描述火车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 为了便于研究,就需要对物体进行简化,突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例如,在研究一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的运动问题时,由于火车的总长度约为150 m,而从北京到上海的总里程约为1 500 km,火车的长度是总里程的万分之一,因此火车的大小、形状等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只突出火车的质量及其占据空间的某一位置这两个主要因素。把火车简单地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质点,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提问:物理中的“质点”与数学中的“几何点”有何不同? 答案:物理中的“质点”与数学中的“几何点”的不同之处在于“质点”有质量,它代表的是物体。 三、时刻和时间 举例:在百米赛跑中,“枪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它代表一个时刻;“运动员撞线”是一个时刻,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就是一段时间。 如果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时刻和时间,则时刻应该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板书: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间轴,依次向学生说明零时刻、1 s末、1 s内、第1 s内、第1 s末、第2 s初等解决运动问题时常用的时刻、时间。 提问: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联播”节目前5 s,总要插播一段报时的镜头。伴随着一个钟表秒针的走动,发出几个短促的报时声:“叮、叮、叮、嘀!”请问这个小栏目给我们报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答案:刚才的那一声“嘀”,其实是“八点的时刻”。 四、位移和路程 矢量和标量 提问:“位移”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有很多学生能回答出来:位置的移动) 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左方走2 m,然后再向右方走2 m,回到原地,问同学们老师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回答一般有对有错,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解答:位移应该是0) 当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时,我们从初位置A到末位置B作一条有向线段AB,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物体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位移。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力、速度、压强等。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在物理学中,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例如初中物理中的长度、路程、质量、密度、时间等。 (矢量和标量的区别:1+1是否等于2) 五、速度和速率 提问:有两个运动员,运动员甲在8 s内跑过了64 m;运动员乙在6 s内跑过了54 m。他俩谁跑得快呢? 问学生回答的依据是什么?他是如何判断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比值定义法。 要求学生记住常用的速度单位换算: 1 m/s = 3.6 km/h 我们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或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叫作平均速度。如果这段时间取得非常小,就可以认为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这个速度叫作瞬时速度。 教师做“演示实验 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利用现代的数字信息系统,可以更加快捷、精确地测量瞬时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不做要求) 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表1-1 一些运动物体的速率或平均速率”。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学生猜想、回答 学生明白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可以进行单独提问 板书 学生记忆 学生观察 板书 学生讨论
小 结 运动的描述: 1.质点 质点是一种物理模型,它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将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 2.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点;时间是指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线段。 3.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终了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 4.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常把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物体的速度,它是一个矢量;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是标量。 速度又可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回顾本节知识;体会思考方法;感受情感态度
随 堂 练 习 练习1-1 1.解 因为地球的直径约为12 800 km=1.28×104 km,远小于与太阳相距1.5×108 km(研究的范围)。所以当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研究地球上纬度不同地区的物体随着地球自转的情况时,研究的范围小于地球,所以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3.解 根据路程与位移的定义可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 400 m×3 =1 200 m。位移是0。 4.参考答案 因为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s,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t,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c,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s为: s = ct / 2 思考并回答
课 后 作 业 练习1-1 2.解 从列表可以看出:火车到达西宁西的时刻是15:50,停车时间是20 min,开车时刻是16:10。 从北京到格尔木的平均速度为 km/h=88.2 km/h 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平均速度为 km/h=81.7 km/h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