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 1.5 牛顿运动定律 教案(表格式,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 1.5 牛顿运动定律 教案(表格式,2课时)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一章 运动与力 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质量是物体的惯性大小的量度;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3.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 4. 理解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单位。
能力目标 1. 能够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惯性现象; 2. 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说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情感目标 1.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增加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 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教具 多媒体展示系统、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演示仪器、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演示系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55,展示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奔月的轨道图。 提问:同学们通过观看这幅图片,能说出的大致过程吗?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回答出卫星在此过程中,做什么运动,但是不知道卫星为什么能这样运动。) 引入课题: 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有关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述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保持静止。 16世纪末,教师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材图1-56。给学生说明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要沿着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的推理过程。 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总结出: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结合生活,列举一些实例,如:带球上篮、汽车上的安全带的作用,等等。 三、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将改变。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描述外力与运动的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师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例如:火车的加速、减速;抛物体做的曲线运动。 下面研究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一: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 放在光滑的水平滑道上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在不同的水平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其中一个拉力是另一个的2倍)让学生注意观察两辆小车产生的位移的不同。(学生能发现位移之比也是1︰2,从而可以推断出加速度之比也是1︰2) 教师总结:通过大量实验,我们可以归纳出:质量相同的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即 结合生活:不同的汽车加速性能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牵引力不同。 演示实验二: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在相同的拉力作用下,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情况。(可以让一辆小车的质量是另一辆质量的2倍)让学生注意观察两辆小车产生的位移的大小。(进一步推出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即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选择合适的单位,牛顿第二定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说明: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看出,质量不同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或者说它们的惯性大小不同。因此,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生活中的实例:多级火箭、歼击机的副油箱、锻工的铁砧、车床被固定在地面上、火车道口提前限行等。 例题:吊车要在10 s内将地面上的货物吊到10 m高处,货物的质量是2.0×103 kg,假设货物被匀加速吊起,问吊车缆绳对货物的拉力是多少? 本题是向学生演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59。 分析 以货物为研究对象。货物匀加速向上运动,可判断货物受到的合力向上。由货物的运动状态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求出它的加速度。再对货物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货物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和竖直向下的重力G,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出拉力的大小。 解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得 m/s2 = 0.20 m/s2 由货物的受力分析,可知 F合=F-G = ma F =G + ma = mg + ma =(2.0×103×9.8 + 2.0×103×0.20)N = 2.0×104 N 结论 由本题可以看出,在吊车向上加速吊起货物时,货物对缆绳的拉力要超过货物的重力,这种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举例说明超重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升降电梯里可以体验到超重现象,也可以体验到失重现象。教材中以凡尔纳设计的巨型大炮发射的宇宙飞船为例,让学生明白有些小说、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在真实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员工作的艰辛以及他们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正确的态度。 做一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即制作加速度计,下次上课时展示、讨论、计分。 四、牛顿第三定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实验: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也可以用两个弹簧秤进行演示)。 由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内容在初中就有所了解,因此不需要详细讲解。但要强调以下内容: 大量实验证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 F = -F'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如:作用力是万有引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是万有引力;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不能平衡,不能抵消。 生活中的实例:人走路、自行车前进、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飞行。 五、力学单位制 在力学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物理量,如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加速度、力、压强等。然而,其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三个:长度、时间和质量,其余的物理量都是由它们通过公式推导出来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等。 我们把长度、时间和质量这三个物体量的单位叫作基本单位,其余的物体量的单位叫作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取m(长度单位)、kg(质量单位)、s(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板书 学生观察 板书 板书 学生观察 板书 学生观察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学生观察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小 结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由于我们把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4.力学单位制 在力学中,我们把长度、时间和质量这三个物体量的单位(m、s、kg)叫作基本单位,其余的物体量的单位叫作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回顾本节知识;体会思考方法;感受情感态度 因为本节内容较多,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节课后最好安排一节习题课,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本节知识
随 堂 练 习 练习1-5 1.答 典型的气囊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探测碰撞点火装置(或称传感器),气体发生器的气囊(或称气袋)。当传感器开关启动后,控制线路即开始处于工作状态,并借着侦测回路来判断是否真有碰撞发生。如果信号是同时来自两个传感器的话才会使安全气囊开始作用。由于汽车的发电机及蓄电池通常都处于车头易受损的部位,因此,安全气囊的控制系统皆具有自备的电源以确保作用的发挥。在判定施放安全气囊的条件正确之后,控制回路便会将电流送至点火器,借着瞬时快速加热,将内含的氮化钠推进剂点燃。在近乎爆炸的化学反应快速发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无害的以氮气为主的气体,将气囊充气至饱满的状态,并借着强大的冲击力,气囊能够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完全展开,以保护驾驶者头部不受伤害。同时在推进剂点燃的过程之中,点火器总成中的金属网罩可冷却快速膨胀的气体,随即气囊可由设计好的小排气口排气,以发挥逐渐缓冲功能,并避免在车身仍继续移动时阻碍碰撞后的视线。 2.解 运载火箭起飞时除受到向上的推力F外,还受到重力G的作用,火箭所受合力为: F合=F-G=F-mg=(5. 92×106-4.6×105×9.8)N=1.41×106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可知: m/s2=3.1 m/s2 3.解 以动车组列车为研究对象。它除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支持力外,在水平方向上还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f的作用。列车的重力、支持力平衡、抵消,牵引力和阻力产生的合力在水平方向上,使列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受力分析及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m/s2=0.4 m/s2 5.答 这种说法错误在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马拉车的力作用在车上,车拉马的力作用在马上,不能抵消。车能否被拉动决定于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的作用。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马的拉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当马的拉力大于地面摩擦力时,合力向前,车就会向前加速运动。 6.答 分别用左右手的两根手指捏住一张平整的纸片的两端,慢慢用力,不能将纸同时撕成三块。因为纸片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只能将纸一下撕成两块,不可能同时撕成三块。 如果在中间先撕开两个缺口(即使是轻轻一拉就将断开的两个缺口),用左右手的两根手指捏住纸片的两端,慢慢用力,也只能将它撕成两块。这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在两个缺口上的力都是相等的,而两个缺口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总有一个先断开。 思考并回答
课 后 作 业 练习1-5 4.解 以该航天员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支持力FN,在竖直方向上和火箭一起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火箭的初速度v0 = 0,时间t = 12 s时,火箭到达了距地面高度h = 216 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知: m/s2=3 m/s2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合=FN-mg=ma FN=mg+ma=80×9.8+80×3 N=1 024 N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