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运动的描述》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基础层次(A层次)一、学习目标1、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将物体看成质点处理的原则。2、掌握时间与时刻的概念及区别。3、理解路程与位移的概念及区别。4、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的概念,能区分开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5、理解矢量与标量的概念,能区分矢量与标量。二、学习过程:任务1:质点及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原则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_______的点,叫做________。2、将物体看成质点处理的原则:在研究物体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所起的作用很小。(即:物体移动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比如:将讲台在教室内稍微挪动一下,由于移动的距离很小,讲台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可以忽略,因此此时讲台不可以看成质点;而将讲台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由于移动的距离远远大于讲台本身的尺寸,讲台的大小和形状对移动的距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就可以把讲台看成一个质点。任务2:时刻与时间的定义及区别1、____________是指某一瞬时;两个_______之间的间隔叫做________。2、上午8时上课,11时30分下课,这里的“8时”、“11时30分”指的是_________。3、一堂课45分钟,这里的“45分钟”指的是_________。任务3:位移和路程从A地到C地有多种走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多种走法中,什么东西是相同的?什么东西是不同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位置的改变都是相同的,都是从A点出发,最终停在C点上,位置改变的大小为,方向为北偏东45度。——过程不相同,即所走的路径的长度不同。我们把前者叫做位移,后者叫做路程。1、位移:从物体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物体的位移。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有向线段的方向)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初位置与末位置的直线距离。2、路程:质点运动所经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例:小明沿东西走向的公路,先向东走了100m,又回头向西走了80米,求这一过程中小明的路程和位移。解:路程=(100+80)m=180m位移的大小S=(100-80)m=20m位移的方向,由东向西。任务4:矢量与标量1、既有______又有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_______量。2、只有______没有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_______量。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有方向的量(即矢量)只有三个:力、速度、位移,其它的都是没有方向的(即标量),学习时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任务5:速度与速率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来描述。2、速度可分为________速度和________速度。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__________速度,用 表示。其公式为4、物体在某一时刻(或位置)前后一段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称为在该时刻(或位置)的___________速度,简称速度。用V表示。其公式为(其中)(t不等于零,但越接近零越好)5、由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平均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段位移(或某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例:指出以下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1)子弹以800米/秒的速度从枪口射出(2)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上海的速度是216Km/h。(3)飞机起飞时约10S后达到150m/s的速度。(4)兔子从山上到山下的速度是15m/s。解:(1)枪口是位置,出枪口时是时刻,所以此速度是瞬时速度(2)从北京到上海是位移,需要用一段时间,所以此速度是平均速度。(下面的两小题自己练习)6、速度的大小叫做________,速率是______量。三、检测反馈1、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我们______________把地球看成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我们_________把地球看成质点。(填“可以”与“不可以”)2、(判断)原子比较小,可以把它看成质点,太阳比较大,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3、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的是 ( )A、中午12点 B、4S末 C、第5S内 D、第6S末4、某人沿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了两圈时,他的路程为_________m;位移的大小为 ______m。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 )A、长度、质量、时间 B、力、位移、速度C、力、压强、密度 D、路程、位移、长度6、下列速度中属于平均速度的是:A、子弹以800m/s的速度穿入靶心 B、火车经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是36km/hC、飞机起飞时,经10s达到150m/s D、野兔从山上跑到山下的速度为15m/s7、自行车沿下坡路行驶,在第1s内走了1.0m,在第2s内走了3.0m,在第3s内走了5.0m,求前2s内、后2s内及3s内的平均速度。应用层次(B层次)一、学习目标 (在A层次的基础上增加)1、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2、掌握一些常用的时间与时刻的含义。3、会计算一些常见的路程和位移问题。4、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5、能解决常见的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二、学习过程:任务1:认识理想化模型所谓质点,就是忽略物体的大小和体积,保留物体的全部质量的一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点。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样的物体的,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物理模型。理想化物理模型包括:理想化物理实物模型(如质点、光滑平面、光滑斜面、光线等),理想化物理模拟模型(如磁场线、电场线等),理想化物理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等)任务2:时刻与时间看课书P6图1-5,完成下列填空1、1S末和2S初是同一时刻,它们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S。2、“5秒内”是指从_____时刻到_____秒末,其时间间隔为______S。3、“第5秒内”是指从_____秒末到______秒末,其时间为______s。任务3:位移和路程例:小明先向南行300米后,拐弯又向东行400米,求位移。解:如图所示,位移的大小S=m=500m查表得:θ=530所以位移的方向为:向南偏东530任务4:矢量与标量矢量与标量除定义的区别外,还有以下之区别。(1)标量只需用一个带有单位的数值表示就可以了。如5Kg、10S、15J矢量除了数值、单位外,还要交待方向,一般用图示表示。如:不能只用s=10m表示,还要交待其方向是水平向右的才能完成表达清楚。(或用上图直接表示)(2)运算不同标量的运算遵从代数法则。如15Kg+5Kg=20Kg而矢量的运算则需用几何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F1+F2≠7N,而等于5N,且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这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再详细讨论。三、检测反馈1、一物体从运动开始计时,4s初运动的距离为12m,求这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长度为1s的是 ( )A、1s末 B、1s末到2s初 C、1s初到2s末 D、第5s内3、小明从家中先向正南方向走了4Km到外婆家,然后回头向正北走了1Km后右拐弯向正东走了4Km到学校,则小明所走的路程是_______Km,他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Km,位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4、两车站间的距离为34Km,火车的最初5分钟时间内运行了5Km,最后5分钟也运行了5Km,其余时间以80Km/h的速度运行。若两车站间的轨道为直线,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拓展层次(C层次)一、学习目标 (在A、B两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解“为什么要把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二、学习过程:任务:研究“为什么要把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1、在上图中,汽车移动的距离是多少?你的依据是什么?2、在中图中,砖块翻转向前移动,A、B、C、D四个点移动的水平距离是否相等?整个砖块移动的距离好不好确定?3、在下图中,一个不规则的石块向前滚动,它移动的距离怎么确定?好不好确定?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研究物体运动的位移,必须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这样会使研究物体的运动变得相当复杂(中图),甚至凭我们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下图)。为了使研究变得简单,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运动的影响不起作用或所起的作用很小(即移动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的几何尺寸)时,我们可以把物体抽象为一个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但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的点(质点),这样研究问题就会变得十分简单。三、检测反馈一长为2米,高为1米的木块通过翻转的方式向前运动,到达如图所示的位置,求A、B、C、D四点的位移的大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