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节《牛顿运动定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基础层次(A层次)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在运动中的作用2、掌握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理解惯性4、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5、了解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6、熟记牛顿第二定律,并会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7、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二、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力在运动中的作用“车不拉不走”,“运动的物体没有力去维持终就会停下来”。根据这些表象现象,在公元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___________对上述观点表示怀疑: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正是因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摩擦力及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阻力,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相反,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然受到了力的作用,如 “运动的物体终就会停下来”,就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因此,伽利略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任务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或_________运动状态,直到有________迫使它______这种状态为止。第一句话: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______或_________运动状态。即:物体运动__________力来维持。▲初充说明: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通常所看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其实都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即受到的总合外力为零。第二句话: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然是由于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而引起的。或者说,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其运动状态必发生改变。即: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任务三:理解惯性1、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故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2、举例:(1)书上放粉笔盒,用力抽书,粉笔盒保持静止(2)汽车启动与急刹时,人会后仰或前倾。3、对惯性的理解要点:(1)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有人说:“物体不受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惯性;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没有惯性”这句话对不对?▲打个比方:河水能淹死人,但会游水的人能克服河水淹死人的性质而不被淹死,据此,我们能不能说河水没有淹死人的性质?★同样的道理,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运动性质,即惯性。受了力,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力克服了物体本身的惯性的结果,物体的惯性本身依然存在。(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即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它任何因素都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任务四: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没有加速度。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即产生了加速度。由此可见,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任务五: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1、质量相同的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成_________。用公式表示:2、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任务六: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______,跟物体的质量成______,加速度的方向跟______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_____________。任务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同时对这个物体也一定有力的作用。我们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则另一个力就叫反作用力。例如:如果把书对桌面的压力看成是作用力,那么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就是反作用力。也可以把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看成是作用力,那么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反作用力。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为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们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是互换的,这对判断一对力是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很重要。例如,一灯泡通过电线吊在天花板上,灯线对灯泡的拉力的反作用力是( C )A、灯泡的重力 B、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灯泡对灯线的拉力 D、天花板对灯线的拉力方法:分别分析各个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看哪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正好和“灯线对灯泡的拉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互换的。任务八:理解牛顿第三定律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_,沿同一条______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负号表示___________。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要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改变、同时消失(不会因为谁主动谁被动而出现先后)(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会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三、检测反馈1、下面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E、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成对出现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在火车的行李架上用细线吊一小球,你能根据小球所处的状态,来确定火车是在做加速运动、减速运动或匀速运动吗?3、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只有静止的物体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2)物体由静而动是克服惯性的结果;(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4)任何物体都有惯性。4、A物体的质量为2m,B物体的质量为5m,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它们的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5、一物体当它受10N的拉力时,加速度是2m/s2,要使它获得3 m/s2需要多大的拉力?6、一物体的质量是10Kg,要想使它获得2m/s2的加速度,需要多大的外力?7、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B、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D、两个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用层次(B层次)一、学习目标 (在A层次的基础上增加)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2、理解“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3、能把求合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进行计算。二、学习过程:任务一:理想化实验1、所谓理想化实验,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结合逻辑推理而得到的实验结果一种实验方法。比如小车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后,在摩擦力大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较短,在摩擦力小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较大。摩擦力越小,跑得越远。(这是客观实验)车子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缘故,如果表面绝对平滑、车轴上也毫无摩擦、没有空气阻力等,那么车子将不会停下来。(这是推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做这样的实验的)简单地讲,对理想化实验可以这样理解:(1)现实实验不可能做的,但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结论的比如,生活中有空气阻力、摩擦力,假如没有空气阻力、摩擦力是什么结果?(2)过去的理想实验,现在或将来可能变成现实实验比如:“神州七号”在空中,既没有空气阻力,也没有摩擦力。在“神州七号”上天之前是理想化实验,上天后就变成“现实实验”。2、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光滑斜槽滚球实验(1)(最上面的图)让小球沿左边的光滑斜槽从静止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右边光滑斜槽,由于摩擦力很小,且距离较短,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2)(中图)减小右边斜槽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槽内仍要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滚得远些。(3)(下图)把右边的斜槽改成水平,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小球将永远无法达到同一高度,因此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任务二:理解“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1、预备知识:y=3x, x=2z 则y=3(2z)=6z表明:y 跟x成正比,x跟z成正比,则y跟z也成正比。2、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如图所示:▲桌面是光滑的,小车的质量是相同的,小盘的法码不同。(即拉力不同)▲夹子可以夹住两根细绳,以便控制两辆车,使它们同时开始运动,同时停止,即运动的时间相同。▲实验结果:分别量取两小车的位移,发现:小车的位移与它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即S1:S2=F1:F2▲分析:由公式可知,t相同时,S跟a成正比,而实验中S跟F正比,根据预备知识可知, a必跟F成正比。▲结论: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即a1:a2=F1:F23、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将上图改成砝码一样多,而小车的质量不等)▲实验结果:小车的位移与小车的质量成反比即所以,也可以说成位移与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分析:由公式可知,t相同时,S跟a成正比,而实验中S跟正比,根据预备知识可知a必跟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结论:外力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即任务三:牛顿第二定律与求合力相结合解题例:质量为5kg的木块,在1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已知桌面与水平面的摩擦因素为0.2,求木块所获得的加速度。解:因为在水平面上,所以正压力由公式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三、检测反馈1、在下列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各个步骤中,其中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一个属于可靠的事实,其余的则是理想化推论。属于可靠的事实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用一细线拉一小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当拉力为10N时,加速度为1.0m/s2 ,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___,若细线忽然断开,则小车将做___________运动,这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为___________。将小车改在粗糙的小平地面上拉,需19.6N的水平拉力可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___________,若拉力改为39.6N,则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若这时细线忽然断开,小车将做__________运动,其加速度为____________。拓展层次(C层次)一、学习目标 (在A、B两层次的基础上增加)1、能利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解题;2、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二、学习过程:任务一:运动学公式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应用1、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运动学公式()先求出加速度a,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质量m或力F。2、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根据已知条件中的m和F,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再根据加速度结合其它已知条件,求待求的物理量。例题:见课本P36任务二: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1、力的性质一定相同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2、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可以抵消3、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改变 3、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改变三、检测反馈1、质量为2.0t的汽车,从静止出发,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已知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102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4.0×102,求汽车开动后速度达到10m/s所需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2、质量为4吨的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进站前关闭油门,汽车滑行100米后停止,求汽车所受到的摩擦阻力。3、有人说:“马能拉动车,但车不能拉动马,所以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不对?请分析该现象的原因。4、灯线吊灯泡,处于平衡,这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对使灯泡平衡的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