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题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理论基础和依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教育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更加强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表述赋予文化纲领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的新要求与新内容,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教学提示: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意义。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学情分析本框教学内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已经具有基本科学理论知识、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但是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通过初中历史和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传媒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种举措,因此,学生对其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以前学到和听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系统认识,也不清楚我国为何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要注重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产生的辨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感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执政能力的认同。2.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国近代救国行动失败原因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分析其失败的缘由,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素养,坚定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国情、结合时代条件、发展人民所需要的先进文化的信念。3.公共参与:通过“请你为2035年、2050年的中国和个人各画一幅文化生活愿景图。为了实现这个愿景,现在应该做哪些准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坚定将来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决心,落实公共参与学科素养。(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领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完整表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2.实践应用:能结合具体材料和运用实例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能用文化有没有生命力标准分析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迁移创新: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刻认同;用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相关原理分析和说明党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坚信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因而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难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同学们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及内涵不了解;其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交叉,时间上有重叠、内容有区别又有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搞不清两者的关系;再次知识内容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对其理解有一定困难,结合实例阐释理论更是难上加难。六、教学方法1.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本课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总议题,围绕总议题,设计三个子议题“探究中国近代救国行动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原因”、“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文化逐步走向复兴”、“探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每个议题设计序列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综结性评价相结合,设计可操作性的测评,关注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与结果。2.辩论教学法本课设计辨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等问题,引导学生步入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经过学生亲历自主辨析、探究的过程,并作出判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落实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请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入课题,实现短频快导入新课的目的。(二)讲授新课总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议题一:探究中国近代救国行动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原因教师:结合教材第108页的“阅读与思考”,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中华文化的辉煌,积极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活动任务:(1)我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提出哪些代表性救国方案。(2)请分析救国行动失败的原因。活动要求:①全班分4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组补充。②活动时间为5分钟,每组回答时间1分钟。小组1发言:……小组2发言:……小组3发言:……补充发言:……教师:感谢几位代表发言,每小组讨论都很热烈,回答问题指向分明、结论充分,可见同学们的历史素养很高。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全盘西化论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外国再好的东西也必须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有所创新,才有生命力。那种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和近代社会的性质来对待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必然误入歧途。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就不再重复。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探究近代救国行动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原因”为子议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种种救国行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素养。议题二: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文化逐步走向复兴过渡:人们进行种种尝试均未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对如何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反思。一批进步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西方政治制度的移植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于是掀起了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教师:解读情境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材料二:有人说革命文化就是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也有人说: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文化,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文化,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活动任务:上述毛泽东的话主要说明什么?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且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你赞同材料二的哪个观点?请辨析其观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活动要求:①解读情境材料,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维度论证。②先确定一组为评价组,需对其他组员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其他3小组先抽签决定要回答的(1)(2)(4)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同时对第(3)个问题展开辨析争议,阐释你的观点。③各组长指定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选派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已选派的代表不能再次选派,其他组补充发言。④活动时间为6分钟,每组回答时间2分钟内,其他组补充1分钟。教师活动:深入小组讨论适时指导。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学生4:学生5:学生6:评价组学生7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和总结各代表的观点,适时引导,阐述正确观点。[答案提示] (1)毛泽东的话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华文化将重焕生机。(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中国共产党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教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与当今时代条件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文化也由衰微走向重振,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设计意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本课难点,这些文化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本环节以“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文化逐步走向复兴”为子议题,通过创设对革命文化认识的不同观点的材料,设置问题进行观点辨析争议、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思考。整个过程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层层剖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及关系,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几个问题探究感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议题三:探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过渡: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教师:解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视角二: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视角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视角四: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活动任务:(1)结合课前的社会调查,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2)综合上述视角,分析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3)用实例或数据证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活动要求:①先确定一组为评价组,观察和评价同学的表现。其他组抽签决定要探究的问题。②各组长指定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组员选派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已选派的代表不能再次选派,其他组补充发言。③活动时间为4分钟,每组回答时间1分钟。学生活动:组内自由走动交流。学生8:学生9:学生10:评价组学生11发言:教师总结:(先点评,后小结)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原因有5个决定性因素和2个“才能”。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学们阐述的事实、举证的实例恰当有力,证据充足,经大家的讨论更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就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长发展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探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为子议题,采用社会调查、例证法、讨论法,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和问题链引导学生用实例来感悟、阐释其原因,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本环节意在以实例为载体进行论证,着眼于政治认同的培育、家国情怀的培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三)课堂总结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探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活动任务:请你为2035年、2050年的中国和个人各画一幅文化生活愿景图。为了实现这个愿景,现在应该做哪些准备?学生活动:在纸上画出愿景图,写计划,上台交流分享,时间4分钟。学生12:学生13:教师总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献出一份力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就能早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吧。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开放性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及于自身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带入感,能从自身的思想认识变化,逐步迁移到自己的行为倾向,为他们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公共参与学科素养。教师最后作总结性发言,寄语学生为中华文化复兴而努力奋斗,实现情感升华。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采用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社会调查、辨析争议、畅想未来、合作探究等活动,设计多种类型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过程,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提升。本课教学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难点,尽管设计了社会调查、辨析争议等活动,但学生在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困惑。对此,建议选取更多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生动事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透过直观生动的现象提升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十、专家点评该课例的亮点在于教师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总议题,围绕总议题,设计三个子议题“探究中国近代救国行动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原因”、“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文化逐步走向复兴”、“探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每个议题设计序列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也深化了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