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框题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理论基础和依据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建构跨文化的审美共同体,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美美与共”。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本来”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历史;“吸收外来”就是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吸收合理、精华的东西;“面向未来”就是要有前瞻性,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3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学提示: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可组织系列活动,比较、评议各种文化创新的表现。可通过事例解读,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可搜集材料,理解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生活经验有所增长,知识储备相对高一来说有所增加。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储备上,在本课需要掌握的是总结提升能力,所以之前学习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高二学生在政治学习上存在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有所欠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课本上面,难以运用知识点去很好的解答问题,对实际生活的把握不足,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还需培养。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认同,提高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师生演唱歌曲、解读歌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知和领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领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定学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同。2.科学精神:通过对“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赞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经典文化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是什么”“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追本溯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想方法,从多维度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知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位为中心;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领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2.实践应用:结合实例,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展现文化自信。结合文化发展现实,理性看待看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掌握人民中心的发展路径,对文化发展实践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迁移创新:形成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深刻认同,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相关原理分析和说明经典文化作品,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之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2.教学难点: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学生对这一发展路径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应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六、教学方法“情景感染,角色模拟,议题牵引,感悟提升”教学法本课采取“情景感染,角色模拟,议题牵引,感悟提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聆听经典歌曲”“讲述春天的故事”“同唱一首歌”等情境中参与活动,模拟表演,老师挖掘模拟情境中的素材,设计议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理论知识,再让学生上讲台分享各自感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素养。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春晚”两个字,对大家来说耳濡目染,春晚伴随着我们辞旧迎新。从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举办到如今,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七个年头,每年春晚都有许多经典的歌曲流传,它们唱响大江南北,更唱出了属于每个时代的记忆。“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让我们在聆听这些经典的旋律中,感悟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设计意图:从耳濡目染的春晚说起,让同学们在诵读春晚经典歌曲的歌词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情感,为新课的学习作了情感上的铺垫,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顺势引入新课“从春晚的歌曲看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聆听经典的旋律 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教师:课前把班级分成“难忘今宵组”“春天的故事组”“我爱你中国组”“评价组”四组,抽签决定其中一组,围绕主题展开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汇总给组长,组长搜集信息,组长或组长推荐代表发言,本组组员可以补充。教师:《难忘今宵》在春晚演唱了二十七年。青山、绿水、天涯、海角,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委婉动听的旋律,易于贴近观众的心,易于上口传唱,更具催动情感的张力和渗透力,让歌曲《难忘今宵》成为经典。《难忘今宵》是一首饱含情感的歌曲,内容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亲人间的骨肉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既道出了盛筵将散,深情告别时的真挚祝福,又表达了对来年再相会的无限期盼和良好祝愿。你认为《难忘今宵》为什么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赞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你作为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应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请“难忘今宵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评价组”做好评价准备。)学生活动:“难忘今宵组”代表演唱《难忘今宵》。PPT展示《难忘今宵》歌词: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告别今宵,告别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 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难忘今宵组”推荐本组、“春天的故事组”和“我爱你中国组”三位代表发言,每位代表选定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其他同学补充。难忘今宵组:大年三十除夕晚会,人们期待一种团聚、祥和、幸福的作品诞生。《难忘今宵》应人们的期待而产生,它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正如歌唱家李谷一所说,“《难忘今宵》这首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家确实强大了,但我们仍然期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老百姓、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舒心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愿望,所以我愿意唱《难忘今宵》”。它之所以以其浓厚的情感、深厚的底蕴、优美的旋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赞扬,是因为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春天的故事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难忘今宵》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爱你中国组:假如我作为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为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评价组:从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倾听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略)教师:归纳、评价学生观点。设计意图:政治认同的形成离不开政治认知,学生习得了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对认知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吸收和内化,迈出政治认同的第一步。本环节通过分享《难忘今宵》的经典歌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优秀作品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赞扬的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单位应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这是达成本课最终目标——增强学生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必要前提。环节二:讲述春天的故事 分析经典作品广泛流转的原因教师:课前布置任务“你心中的《春天的故事》”,让四个小组代表本组上台展示各自的成果。学生活动:展示成果。春天的故事组:《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现眼前……我爱你中国组: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蒋开儒、叶旭全、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难忘今宵组:《春天的故事》讲述了设立经济特区和1992年南巡讲话两个大事件。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 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途经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几千公里、历时一个多月的行程中,这位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边调研视察,一边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观点,后来被统称为“南巡讲话”。评价组:《春天的故事》歌词解释。呈现歌词和合唱《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的一个核心意象:春。“春”在作品中有双重寓意,既是指1979年和1992年邓小平两次南巡都在春天,也喻指这两次南巡给中国带来的春天般的希望。学生活动:围绕“经典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以先前的四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从多维度进行解释和论证。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指定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确定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指导学生首先确定问题探究的角度,可以从歌曲《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时代问题是什么、经典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等角度做出解释、进行论证。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我爱你中国组学生:正如《春天的故事》的成功创作,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难忘今宵组学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春天的故事》能够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关键在于它回答了时代问题,完成了时代任务。学生评价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整理资料,感悟和理解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培养学生收集、解读信息、逻辑分析推理和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观点。设计意图: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是本课重点,不能仅停留在感知层面。本环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通过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结合《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以及学生歌唱《春天的故事》带来的情感反应,深化学生对歌曲《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时代问题是什么、经典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环节三:同唱一首歌,理解如何融通不同资源和实现综合创新教师:PPT展示:2018年农历除夕,来自iSING!Suzhou艺术节的八位外国青年歌唱家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用中文演唱《我爱你中国》,这成为了当晚的压轴曲目。《我爱你中国》展现的是国际化的视野,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法国、拉脱维亚6个不同国家的演员、不同文化的风情,同时呈现在这首歌上。他们虽然肤色和国籍不甚相同,但是演唱时的情感同样给人真挚。其中女高音歌唱家金婷婷说:“他们歌声中的对我们中国的这种热爱之情,他们是用一种非常质朴、含着饱满的深情去演唱的这首歌曲。”美国女高音歌唱家朱丽叶觉得中文非常非常漂亮,中国的音乐很特别,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内容,它包含了人、历史、食物,在音乐中能找到一切。 男低音歌唱家 Ising创办人田浩江讲到了,把国外的歌唱家带到中国,让他们学习中国歌曲,了解中国。PPT展示《我爱你中国》歌词: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啊啊啊,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学生活动:“我爱你中国组”模拟中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法国、拉脱维亚等六个不同国家的八位演员上台演唱《我爱你中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问题:1、模拟六个不同国家的演员演唱中国歌曲,对融通不同资源有什么启示?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实现综合创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相关知识。学生活动:解读情境,小组探究,思考回答。难忘今宵组:模拟六个不同国家的八位演员演唱《我爱你中国》,通过演唱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并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春天的故事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评价组:关注学生的思想深度,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他人的态度。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出不忘本来与向后看对应,面向未来与向前看对应。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模拟六个不同国家的演员同唱《我爱你中国》中,流露出对祖国诚挚且不可自抑的热爱,感悟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的道理;实现综合创新时,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课堂总结组员感悟、课代表小结、班长总结。教师:师生同唱《我的中国梦》,唱出了“心与共,爱相融”的民族情感,点燃了“国家的兴旺是我的光荣”的爱国情感。最后,指出中国梦包括社会主义文化梦,希望大家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领悟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设计意图:打破由老师总结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角色互换中感受学习的重要和快乐。随后,师生同唱《我的中国梦》,在教学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在情感提升上,激励同学们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有机融合“情景、知识、素养”三条线。活动情景是问题设置的载体,而情景设计的目的是为知识、素养目标达成服务的。而议题设置又是联系情景线与知识、素养线的中介,笔者通过议题的设置将蕴含在情景中的知识一个个牵引出来,知识在情景的衬托下通过师生互动有效的达成,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整节课的焦点聚集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这条知识线上,随着各个问题的一环扣一环的提出和解决,一条遵循逻辑思维顺序、严密有序的知识线跃然纸上,课本的重难点和主干知识也一目了然,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自然而然得到培育。十、专家点评该课例的亮点在于教师以“从春晚经典歌曲看文化发展基本路径”为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处理,设置了“聆听经典的旋律,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述春天的故事,分析经典作品广泛流转的原因”“同唱一首歌,理解如何融通不同资源和实现综合创新”等三个序列化的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讲述故事、同唱歌曲”活动中引发问题,产生“共情”效果。整堂课下来,该老师以经典歌词开头,教学过程又围绕歌曲展开,又以歌曲结尾,前后呼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没有“做作”的痕迹,更多了几分“随意”,就是这几分“随意”,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有效培育了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