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题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西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与“自然”“质朴”“野蛮”相对应。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辞海》中指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依据唯物史观,给文化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即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克服了生活实践中的理论困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从而建构了新的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框架——“政治、经济、文化”,确立了以这样的三分框架来认识和分析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方法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运用这样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整个社会及其发展,将整个社会划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现和分析解决各自领域的矛盾及其关系,推动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心内容,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 , 他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上述论述中, 不仅明确强调了当代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而且还明确地把“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了先进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因此,“风尚”、“社会”、“发展”和“教育”的主体都是“人民”。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提示:(此框内容课标中无教学提示)以“文化是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功能。可通过对身边的文化现象的分析,理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体会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可组织系列活动,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地开展着文化活动,对身边的文化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未真正理解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乡村文化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体验中理解文化的内涵,感受先进文化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认识美丽乡村,让学生感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文化的功能,体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进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2.科学精神:结合现实,理性看待文化的功能,既要恰如其分地阐明文化对个人、对社会、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又不能夸大文化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培育科学精神素养。
3.公共参与: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共建美丽乡村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参与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识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文化的功能。
2.实践应用:能运用文化内涵的知识分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能结合实际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能用文化功能的知识分析党和国家重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迁移创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自觉接受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功能,理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
2.教学难点: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化内涵属于概念性知识,本身较为宏大、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文化的内涵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易错易混点较多。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解和认同,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活动设计等,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移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辨析式教学法
本课教学中针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这一极具思辨性的教学内容,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设计了乡村建设中是文化先行还是经济先行的辩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辨析,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澄清模糊认识,获得正确认识。
3.启发式教学法
本课教材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自主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在涉及文化内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在总结以往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能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今天我们就围绕“乡村振兴 文化为魂”这一话题,谈谈“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请大家翻开书本P88页,了解本框的知识脉络。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引出课题。通过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遇见美丽乡村  感知文化的内涵
教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三门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真抓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成效显著,不断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一环节——遇见美丽乡村,感知文化的内涵。有请我们的课代表,带领大家感受家乡的美丽蜕变。
学生活动:课代表介绍特色村落,分别是“浙江红旗第一飘——三门亭旁”, “千洞之岛——三门蛇蟠岛”和“特色古村落——东屏村”。
教师总结:我们的课代表很用心,选择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村落,透过这三个村落,让我们领略到三门的山海风情,体验了丰富的农家生活,重温了红色革命记忆。在这里,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和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那么在刚才的几个特色乡村中都蕴含了哪些文化元素?你能否从中概括出什么是文化?
学生活动:看书并回答文化的内涵
教师总结: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作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我们教材中所指的文化一般指狭义的文化,即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从内容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教师: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样的关系?乡村振兴中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进行一场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辩论赛。
活动任务:围绕“乡村振兴,经济先行还是文化先行”开展辩论比赛       
活动要求 1.双方各选出四位辩手,分别是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
     2.抽签决定正方与反方。
     3.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达流畅,风度优雅。
     4.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
学生活动:围绕辩题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今天双方的表现都很出彩,难分秋色,正方义正词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攻防兼备,反方字正腔圆,论点鲜明,论证有力,反应敏捷,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了团体合作的精神。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八位辩手,感谢他们的充分准备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辩论。
  通过刚才的辩论,相信同学们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知识梳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教师: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文化吗?文化和文明相同吗?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围绕老师的问题,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要全面把握文化的内涵,就要理解文化的特点,注意把握好四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实践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的关系。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文化与人的实践的关系)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4)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学生身边的美丽乡村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通过“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还是经济先行”的辩论,正确把握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同时在辩论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环节:认识美丽乡村  感悟文化的功能
教师:三门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内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活动任务:结合实际,谈谈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活动要求:围绕“文化的功能”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长搜集信息并发言,本组组员可以补充。
活动时间:讨论时间5分钟,发言时间3分钟。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交流,组长代表本小组依次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这点做得很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各村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乡贤文化的建设,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这是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社会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文化推动发展的功能。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但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发挥这些的功能,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新时代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感受文化的作用,理解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懂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环节:共建美丽家乡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教师:乡村是中华文化生长的家园,没有乡土文化的自信,就没有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做起,情系家乡、献智家乡、建设家乡,共建美丽乡村。
活动任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要求:分四组,组长抽签决定讨论内容;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挖掘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一村一景”,设计2-3个创意活动;
     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发言人搜集信息并发言,本组组员可以补充;
活动时间:讨论时间5分钟,发言时间每组2分钟以内。
学生活动:组长抽签决定讨论内容,组员围绕本村的特色文化,展开讨论,分组展示。
A组:红色文化(三门亭旁);   B组:海洋渔俗文化 (三门沙柳);
C组:农耕文化(三门横渡);   D组:非遗文化(蛇盘岛——石窗艺术)
设计意图: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农村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切实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做课堂总结,主要从知识上的收获和学生的表现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老师看到了一群有志向、有想法、有能力的新三门人,相信有了你们,三门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下面让我们一起期盼:
乡村振兴 留住乡愁
新时代新起点,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乡土故事,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历史记忆,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点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师生共读“乡村振兴 留住乡愁”,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
八、板书设计
(
文化的内涵
)
(
文化与人的实践的关系
) (
什么是文化
(是什么)
)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
文化的特点
)
(
文化与载体的关系
)
(
引领风尚
)
(
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 (
要求
) (
教育人民
) (
文化的功能
(为什么)
)
(
服务社会
)
(
推动发展
)
九、教学反思
1.注重构建活动型课程,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本节课中,以“乡村振兴 文化为魂”这一议题为载体进行活动型课程教学,围绕议题,精心设计问题:美丽乡村蕴含哪些文化元素?文化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如何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课前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村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最后通过课堂的汇报展示、交流回答,树立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以致用能力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对乡村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理解和认同,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增强。
2.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一节好课既要有思维的深度,更要有情感的温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政资源,以“乡村振兴 文化为魂”为切入点,努力创设情境,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的热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整合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借此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十、专家点评
教学目标的素养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坚持素养立意,注重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统领下,选择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这一真实情境,设置“遇见美丽乡村,感知文化的内涵 ——认识美丽乡村,感悟文化的功能——共建美丽家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与功能中,提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新课标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本课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这一思想,根据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文化,怎样对待文化的学科知识结构,设置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乡村文化建设作用的汇报交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究,使活动的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很好地完成规定课程内容的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