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理论基础和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会上指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教学提示: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可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可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地理、文学素养,掌握了有关文化的一般知识;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知识比较深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费劲,需要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具体实例去分析才能深入了解。对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希望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展厅的设计和序言,分享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辩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引导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文化自信;通过“面对传统文化的日渐流失,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一探究,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培育政治认同素养。2.科学精神: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概念;通过辩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引导学生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培育科学精神素养。(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实践应用:能结合具体材料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迁移创新: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刻认同,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难题。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这些内容比较深邃抽象,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展示法通过设置学生A给美国交流生茉莉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实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设计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三个展厅,并为三个展厅创作展厅序言,展示作品并说明缘由,让学生在整理展示中收获成就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2.辨析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这个辩论,指导学生开展辨析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教师:播放《中华诵》视频。学生活动:收看视频,欣赏中华文化之美。教师:《中华诵》为我们描绘了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文化,去感受她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并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导入新课,营造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二)新课教学环节一:展示展厅的设计和序言 分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教师:(设置A学生给外国交流生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国人引以为豪,许多外国朋友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茉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我们学校的美国交流生,也是我们班A同学的朋友。她最近给A同学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他能帮她详细介绍一下中华文化主要内容,这让A同学觉得很有难度。A同学想要同学们帮忙设计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主题馆,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创作展厅序言,展示作品并说明缘由。PPT展示展馆主题:“穿越五千年岁月,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请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展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珍品布置展厅,创作展厅序言,展示作品并说明缘由。学生活动: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创作展厅序言,展示作品并说明缘由。“核心思想理念”组:可能会从核心思想理念的重要性、具体的例子及其影响角度展开。展厅序言如: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展示作品和说明理由如:“道法自然”理念来源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这对我们当今解决环境问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借鉴意义。再如“大同”理念。在儒家《礼记·礼运》篇中,论述了从“小康”进入“大同”之世,阐述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准则。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养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由社会供养,大家相爱相助,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人们和平地生活。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这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很有借鉴意义。“中华传统美德”组:可能会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具体的例子及其影响角度展开。展厅序言如: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展示作品和说明理由的方向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组:可能会从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具体的例子及其影响角度展开。展厅序言如: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生信念、社会理想、生存方式等方面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地蕴含着关于人的自我修养、人类社会本身的秩序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之类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展示作品和说明理由的方向如:刚正不屈的人格追求,如孔子所赞叹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曾标举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许多人的心灵;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王维的“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老将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振奋不已。教师:刚才每组代表美轮美奂地展示了每个展厅的设计,并发表了展厅序言。我为之感动。同学们能否用一两句话来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学生活动: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学生可能会讲到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很自豪感;我们要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等)。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它继承发展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收集整理资料、突破难点,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的了解,感悟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形成民族自豪感,锻炼培养学生收集解读信息,逻辑分析推理和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通过分享感悟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环节二:剖析瓷器艺术发展历程 探索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原因教师:同学们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曾经与中华文明同行的古老文明都消失中断了,而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西方人眼里,精美绝伦的瓷器就是中国的代表,我们从瓷器的发展过程去寻找答案。展示PPT材料:中国瓷器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吸收中华各民族艺术养分和中国画神韵,同时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西洋画技,引进西洋色料,把瓷器制作技艺推向顶峰,在世界为中国赢得“瓷都”美誉。学习任务:结合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过程,请你谈谈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教师: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中华文化要继续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必须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这还需要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剖析中国瓷器艺术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各民族、世界各国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所以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环节三: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本P95阅读与思考,并布置任务: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提示:支持传统文化是财富的:可结合某件珍品的地位、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角度谈谈继承传统文化的理由。支持传统文化是包袱的:可结合实例分析某些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危害性或消极影响谈谈,也可谈谈如何化包袱为财富)。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从多维度进行解释和论证。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指定记录员做好记录和整理,最后由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指导学生明确问题探究的角度,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揭示落后传统文化的弊端,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比较抽象,可结合实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来突出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来说明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来强调勇于实践的重要性;以“学者非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来阐明处理好学习与做官的关系;以“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明示国际交往的原则;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凸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教师:(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而且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突破教学重难点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环节四:面对传统文化流失现状 思考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根本。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大量旧城改造、城区改造,甚至很多国家级别的古建筑也被频频拆掉。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人人狂欢,而中国的重阳节、端午节却无人问津。面对日渐流失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学生回答,如书写规范汉字,传承文明;诵读经书典籍,吸取精华;学习文明礼仪,怡情养性;了解民风习俗,重视文化传统等等。教师: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一个国家人民像奴才一样跪在别人面前,老觉得别人比自己伟大的多,那么这个国家也不可能独立。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落地,转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课堂总结教师:请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指导总结的要点。学生活动:首先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的展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拥有这么精彩的文化,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通过老师的精彩地介绍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领悟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其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辨析,明白了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其次,点评教师和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最后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及如何向茉莉介绍中华文化。教师: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首尾呼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进师生情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得与失,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收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课堂上通过设计中华传统文化主题馆任务驱动,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瓷器艺术发展历程的材料分析,总结出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锋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接着通过辩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设置“面对传统文化的日渐流失,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一探究,引导学生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这堂课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还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比较深奥,都需要教师结合实例具体阐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识,引导学生透过直观生动的现象提升本质,形成理性认知识。十、专家点评这节课的设计,可引发我们学科教学的一些思考。这里着重谈两点:1.改进活动成效。新课标非常强调活动,老师们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已经非常重视活动的设计了。本节课中,也设计了较多的活动,特别是布置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展厅,选择展品、撰写序言的任务,颇能给人以启发:一是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二是活动一定要与学科内容真正相结合;三是活动一定要有合适的成果展示方式。当然,本课四个环节之间的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零散,如果能进一步增强它们之间的逻辑性,效果显然会更好。2.重新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如何研究教材、利用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有,存在着淡化教材、弱化教材的不好倾向。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大胆地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就“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提示,颇值得称道。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乃至超越教材,这也是教材的基本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