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运用刑法制裁犯罪 总第 22 课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本课第 1 课时2、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分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 课型: 新授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 展示 反馈) 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创境激趣】案例1:抢劫八毛钱 被判罚八千思考问题①: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 ②: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案例2:南京鼓楼检察院审理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实施以前,对‘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犯罪的主要特征: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资料分析: 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对犯罪的特点的认识。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那么,我国刑 分析讨论左边案例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法规定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几种?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例:“熊猫烧香”电脑病毒案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病毒作者李俊。你的电脑受过病毒的侵害吗?如果没有刑法的有效打击,后果会怎么样?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体验导行】学以致用(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 讨论认识我国各种犯罪归类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15页关于“管制”、“罚金”的相关内容。学生分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师生一起进行归纳学生自由回答练习运用教学反思课题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总第 23 课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本课第 2 课时2、懂得职业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防范意识 课型: 新授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不法行为斗争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 展示 反馈) 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创境激趣】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思考: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引思明理】问题: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问题: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回答问题: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等。【体验导行】[生活感悟]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无影“杀手” 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课堂小结]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课堂练习]1.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私拿客人落下的手机。(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运用刑法武器制裁犯罪行为.doc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