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名师导航】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学案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第1讲 物质的构成考点分布 考察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1.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及应用 ★★★★★ 1.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及联系 2.分子、原子的性质 3.原子的构成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 5.原子和离子的的核外电子排布及示意图 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显示生活中的问题是常考题,多出现在选择题中;根据结构示意图分析并结合元素的相关知识多出现在选择或填空题中;原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相对原子质量的考察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2.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 ★★★★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2)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3)特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4)构成物质:非金属气态单质(如氢气、氧气等)、非金属化合物(如二氧化硫、氯化氢、水等)、有机化合物(如甲烷、乙醇等)。(5)表示方法: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如水分子:H2O2.原子(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隔。(3)特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4)构成物质:金属单质(如铁、铜、银等)、稀有气体(如氦、氖等)、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5)表示方法: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原子H。(6)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有的原子没有中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不带电,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7)原子结构示意图①排布规则:第1层最多2个电子,第2层最多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8个电子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一般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 ,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一般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C-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注】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2.数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特别提醒】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铵根离子NH4+等。(质子数>电子数)(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氯离子Cl-、硫离子S2-、氢氧根离子OH-等。(质子数<电子数)3.构成物质:碱类(如NaOH、KOH等)、盐类(如NaCl、CuSO4等)。4.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及电性,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2个氢离子2H+,1个碳酸根离子CO2-3。考向一、分子和原子典例1.(2021·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缩容器会使二氧化碳分子变小B.二氧化碳分子在容器内静止不动C.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碳原子和氧原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分子间有间隔以及分子不断运动分析;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概念分析。【解答】A、压缩容器会使二氧化碳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本身不变,错误;B、二氧化碳分子是永远在不断运动的,错误;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正确;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错误。考向二、原子的构成和离子典例2.(2021·四川广安)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1O3),其中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元素是金属元素 B.碘原子的质子数是53C.图中n的值为5 D.碘原子在反应中一般较易失去电子【分析】根据元素名称判断元素的类别;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判断质子数;根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分析。【解答】A、由汉字结构可知,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错误;B、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故碘原子的质子数是53,正确;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55=2+8+18+18+n,n=7,错误;D、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反应中一般容易得到1个电子,错误。考向三、相对原子质量典例3.(2021·新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氧两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氢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 B.氧的原子序数为8C.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D.氢元素与氧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信息图判断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根据氧和氢元素能组成水和过氧化氢判断。【解答】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氢的原子序数为1,原子序数=质子数=1,不符合题意;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氧的原子序数为8,不符合题意;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不符合题意;D、氢元素与氧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如水、过氧化氢等,符合题意。1.(2021·湖南湘潭)湘潭又名“莲城”,初夏时节,荷花盛开,花香怡人,这主要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2.(2021·河北)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2021·四川泸州)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酚酞滴入KOH溶液中,观察到液滴周围立即变红,并逐渐扩散开来。下列与实验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验证了KOH的碱性 B.实验中酚酞分子没有任何变化C.红色扩散说明了分子在运动 D.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4.(2021·湖南邵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5.(2021·江苏扬州)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水6.(2020·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H2O2 C.H2CO3 D. SO27.(2021·山东东营)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当8.(2021·山东东营)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9.(2021·甘肃武威)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10.(2020·辽宁)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11.(2021·云南昆明)如图为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C.氟原子易失电子 D.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12.(2021·云南昆明)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731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 )A.1 B.2 C.3 D.413.(2021·四川成都)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结合图示,有关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中子数为33C.原子质量为74.92g D.+33表示原子核及核电荷数14.(2021·四川成都)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0℃/101kPa 20℃/101kPa 0℃/202kPa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2.1L 11.2L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15.(2020·贵州安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镁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D. 镁原子易得到电子变Mg2+16.(2021·湖南湘潭)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左图是1至18号元素、右图是38号元素锶(元素符号为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左图中,X=______。(2)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17.(2021·湖南株洲)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数字表示原子序数。(1)1号元素原子与17号元素原子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2)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3)12号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_。18.(2021·湖南邵阳)中科院已研制出石墨烯芯片,石墨烯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碳。请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碳是第___________周期的元素;(2)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3)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4)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19.(2021·四川遂宁)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B粒子的符号___________。(2)以上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3)写出B和D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20.(2020·贵州铜仁)金属镓的性质与铝相似,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2)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个。(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请写出金属镓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020·天津)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A. 硫属于金属元素 B .硫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6 C.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答案解析部分1.C【详解】花香怡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使人们闻到花香,故体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2.D【详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B【详解】A、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溶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说明氢氧化钾显碱性,不符合题意;B、实验中,酚酞发生颜色变化,是因为与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C、红色逐渐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D、实验中,酚酞发生颜色变化,是因为与氢氧化钾发生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4.C【详解】A、十里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5.D【详解】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水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6.A【解析】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故选项A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碳酸由碳酸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7.A【解析】A、a粒子带正电,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因此金原子核带正电,A正确;B、由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绝大多数a粒子未发生偏转,可得金原子并非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B错误;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C错误;D、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D错误。8.A【详解】A、干冰升华吸热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本身的质量没有改变,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不符合题意;C、水蒸气冷凝,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D、温度降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小,不符合题意。9.A【详解】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蔗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错误;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花香,正确;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正确;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10.D【详解】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错误;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其他条件下原子还可以再分,如核裂变,故错误;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错误;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正确。11.C【详解】A、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说法正确;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说法正确;C、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说法错误;D、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说法正确。12.B【详解】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氦3的质子数为2,故核外电子数为2。13.D【详解】A、砷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B、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核电荷数=74.92-33=42(中子数为整数),不符合题意;C、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不符合题意;D、+33表示原子核及核电荷数,符合题意。14.C【详解】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15.B【详解】A、镁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错误;B、根据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核外有3个电子层,说法正确;C、根据镁的元素周期表信息,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单位是“1”,不是“g”,说法错误D、根据镁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2<4,镁原子易失去2个电子变为Mg2+,说法错误。16.(1)17 失去 Sr2+【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X是氯元素的质子数,所以是17;(2)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因此锶原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变成稳定结构,失去两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Sr2+;17.(1)HCl (2) (3)Mg2+【详解】(1)1号元素为氢元素,17号元素为氯元素,它们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氢,化学式为:HCl;(2)8号元素是氧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故氧原子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12号元素是镁元素,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形成的离子符号为:Mg2+。18.(1)二 (2)12.01 (3)③ (4)NaCl【详解】(1)由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碳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碳是第二周期的元素;(2)有元素周期表碳元素的单元格可知:碳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③;(4)②是钠离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④是氯离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②和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19.(1)Mg2+ (2)A、C (3)MgO【详解】(1)B粒子中质子数为12,是12号元素镁元素,核外电子有10个小于质子数,故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Mg2+。(2)元素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AC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其化学性质相似。(3)B和D元素分别为12号、8号元素,分别为镁元素、氧元素,两者化合价分别为+2、-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故两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20.(1)69.72 (2)3 (3)2Ga+3H2SO4═Ga2(SO4)3 +3H2↑【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2)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3)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金属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镓和氢气,硫酸镓的化学式为Ga2(SO4)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Ga+3H2SO4═Ga2(SO4)3 +3H2↑。21.(1)氢分子 (2)B【解析】(1)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氢气的粒子是氢分子;(2)A、由名称可知,硫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硫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6,选项正确;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边的数字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出来,选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