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分类》教学建议
信息窗1——帮妈妈整理衣服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场景。主要信息是散放在床上的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衣服中有上衣、下衣等。同时,图中还表现出衣服的颜色、厚薄、面料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分类的含义,在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中,能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因为衣服乱放,小明早晨找不到衣服而耽误上学了。通过这样的事例,学生感悟衣服乱放会导致很多不便,自觉地产生分类整理衣服的需求。教师适时通过多媒体或挂图出示该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就是图中提出的问题。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进而引入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探究。
“你说我讲”共两个问题: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学习按照指定标准分类,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按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怎样整理呢?”教材出示了“把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分开放”,即按照衣服的所属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图中找出衣服分别是谁的,进而呈现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床上都有什么衣服、都是谁的衣服等,再让学生想一想:在家里妈妈一般是怎样整理衣服的?当学生说出一般是把不同的人的衣服分开叠放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告诉学生这种整理方法就是先把衣服分类,我们学习数学也要常常用到分类,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而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二次观察情境图:妈妈已经叠好了几摞衣服?分别是谁的?剩下的几件衣服应该分别放到哪一摞上?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弄明白剩下的几件衣服叠放的位置。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刚才整理衣服的过程就是将衣服分类的过程,分类的依据就是衣服的所属,让学生初步感悟分类的标准一定,结果也一定。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还可以怎样整理呢?” 教材先出示了“可以按上衣和下衣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的:分类标准。接着引导学生梳理、反思整理活动的过程,感悟分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地讨沦:这些衣服还可以怎样整理?再让学生自己确定标准分类,学生可能按照上衣和下衣、棉衣和单衣等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提出的分类方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初步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通过刚才大家不同的整理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牛在回顾中反思提升认识,进一步感受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辛苦。教师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与情感教育的渗透,尽量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自主练习”第1、2题是按指定标准分类的练习。第1题展示了多种蔬菜和水果的画面,让学生圈出水果。第2题呈现了多种小动物和植物,让学生圈出动物,练习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完成。
第3题也是对指定标准分类的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按题目要求进行分类,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让学生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完成后,可让学生想一一想:还可以怎样分类?交流时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分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天上飞的、陆地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还有哪一些,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4题是自定标准进行分类。教材出示了不同的树叶。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尝试自主分类,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可以按形状分,也可以按颜色分?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5题是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对自己的书包进行整理并交流,既体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通过展示不同的整理方法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完成上面的练习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进行操作性、活动性练习,以加深对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方法的认识。例如,可以让学生按指定标准对本小组的同学进行分类,按自定标准对自己文具盒内的文具进行分类等等。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