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复习学案:第14课时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复习学案:第14课时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资源简介

第14课时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考点一:氮气、氮的氧化物和硝酸
1. 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
2. NO2与水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冷的浓硝酸使金属______、______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铜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O2被水吸收,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共转移了2个电子
B. 向冷的浓HNO3投入铝片,无现象,说明没发生反应
C.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为H2
D. 常温下,向浓HNO3中投入木炭,会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
【例2】 (2011·江苏学测)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A是常见气态氢化物,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7,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 A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氨气、铵盐及铵根离子检验
1. 氨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
2. 氨是______色有__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液化,________溶于水。
3. 写出化学方程式:
氨气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氨气的检验方法
氨与氯化氢相遇时,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会__________。
NH的检验方法:取样,加入NaOH溶液加热,若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色的气体产生,即含NH,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列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以解释氨气的喷泉实验
B. 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C. 铵盐的水溶性大是实验室中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的原因
D. 实验室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氨气
【例4】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气体(图中烧瓶的位置不得变化):
① H2 ② Cl2 ③ HCl ④ NH3 ⑤ NO ⑥ SO2
(1)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
(3) 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___进入。
(4) 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使气体干燥,则可用此装置来干燥的气体有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___口进入。
考点一:氮气、氮的氧化物和硝酸
1. 下列物质与水反应生成强酸的是(  )
A. Na2O B. SO3 C. CO2 D. NH3
2. 下列气体中无色无味的是(  )
A. SO2 B. Cl2 C. NO2 D. N2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酸具有氧化性
B.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 次氯酸是一种强酸
D. 钠的焰色为浅紫色
4. (2012·江苏学测)常温下,下列物质可以用铝制容器盛装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硫酸 C. 浓盐酸 D. 浓硝酸
5.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下列关于N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NO是具有刺激性的红棕色气体
B. 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C. NO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
D. NO能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中毒
6. 下列哪个反应不是“雷雨肥田”的基本反应(  )
A. N2+O22NO B. N2+3H22NH3
C. 2NO+O2===2NO2 D. 3NO2+H2O===2HNO3+NO
7. (2012·无锡学测)下列框图涉及到的物质所含元素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均为1~18号元素。
已知:A、F为无色气体单质,B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C为黑色氧化物,E为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的产物未列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F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 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E与G的稀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氨气、铵盐及铵根离子检验
8. (2012·江苏学测)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与氨气相遇,有大量的白雾生成
B. 氯化铵固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氯化亚铁溶液与无色的KSCN溶液混合,溶液呈红色
D. SO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红色不再重现
10. 为了更简便制取干燥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 NH4Cl和H2SO4(浓)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B. N2+H2 → NH3 ,用烧碱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11. 一组同学对铁和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他们用a mol Fe和含有b mol HNO3的稀溶液进行实验,若HNO3只被还原成NO,且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Fe3+和Fe2+,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n(Fe3+)∶n(Fe2+)=2∶1,则a/b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12. 实验研究发现,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甚至还原产物为NH4NO3。某同学取一定量铁铝合金与一定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4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与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OC段没有沉淀生成,此阶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DE段,沉淀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则此阶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现象说明溶液中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结合OH-的能力比____________强。
(3) B点对应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C点对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例1】 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NO2和HNO3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A中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其中2分子NO2被氧化成HNO3,失去2e-,1分子NO2被还原为NO得到2e-,A正确。B中铝片遇到冷的浓HNO3会发生钝化现象,因为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阻碍了进一步反应,不是没反应,B错误。C中稀硝酸与金属如铁、铝等不产生氢气,而是NO ,C错误。浓HNO3与木炭常温下不反应,条件是加热或红热的木炭,D错误。【例2】 (1) O2 (2)  (3) 3NO2+H2O===2HNO3+NO (4) 3Cu+8H++2NO===3Cu2++2NO↑+4H2O 解析:本题考查了N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综合知识。由题干中的“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知B为O2,由“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知G为Cu。A为气态氢化物,与氧气反应生成C非金属氧化物(或单质)和水,则F为水,C被继续氧化为D,D与水反应生成酸E,与铜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的酸是硝酸或浓硫酸,又已知酸E的相对分子量比D大17,只能是HNO3和NO2,从而理顺了这些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例3】 A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氨气实验的知识。喷泉实验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而导致内压减小的原理,A正确;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体现了氨气的碱性,B错误;实验室中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的原因是利用了NH4Cl不稳定性,C错误;干燥氨气只能用碱石灰,D错误。【例4】 (1) ②③⑥ (2) ①④ (3) ①⑤ A (4) ①②③⑤⑥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水溶性、干燥方法等相关实验知识。气体由B进A出,为向上排空气法,能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l2 、HCl 、SO2 、CO2、 NO2等气体;气体由A进B出,为向下排空气法,能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NH3 、CH4等气体;特别注意,NO接触空气变为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求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小,如H2、N2、O2、NO、CO、CH4等气体,应由A口进。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NH3和强还原性气体HBr、HI、H2S等,其他都能,应由B口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