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分析测试(一)社会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分析测试(一)社会试题卷

资源简介

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分析测试(一)社会试题卷
试题卷 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1955年,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亚非会议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4.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吴斌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你认为这个表格的主题是( )
事件 时间 结果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大跃进 1958年开始 国家受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D、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5.美苏争霸的两极解体的标志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的奋起
6.历史上的今天: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的人物是( )
A B C D
7. 40年前的一篇新闻稿中有这样一组关键词: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历史性的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这篇新闻稿报道的应是( )
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中美正式建交
8. 诗人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参加两岸文化交流时,续写了《乡愁》第五段:“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他续写的这段诗表达的是( )
A. 现实中海峡两岸缺乏交流的遗憾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即将实现的欣喜
C. 对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的美好期盼 D. 全体两岸同胞都有搭建起友谊桥梁的愿望
9.中国对外开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对外开放排头兵”的是( )
A.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B.1985年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1990年设立的上海浦东开发区 D.1992年开放的长江沿岸城市
10.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现象的是 (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1.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纪律、完成学业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我们义不容辞。这说明
A.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B.我们的角色是变化的
C.承担责任一定要有所回报 D.我们的责任是变化的
12. 我们听过76秒生死时速中坚守职业责任的最美司机吴斌,听说过把青春献给800多个脑瘫、智力残疾患者的富二代周晓丽,普通的浙江人用向善的心,坚守的脊梁,大写了责任与担当,显示出强大的正能量。这说明( )
①做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③履行了法律要求的必须做的义务 ④服务他人与社会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和荣誉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3、国家副主席习近平9月21日在出席第九届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开幕式,并作了《携手推进深度合作共同实现持续发展》的致辞。据了解,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蓬勃发展,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说明 ( )
①中国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加强南北对话 ②符合要和平、讲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 ③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 ④表明中国与东盟各国国友好相处,已经没有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14.2009年,全球饥饿人数达到10.2亿,平均每6秒钟就有孩子饿死,非洲大陆仍是饥饿的重灾区。这说明
A.南北贫富差距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 B.发展中国家都分布在非洲。
C.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 D.和平问题仍未解决
15.南北差距的日趋拉大和贫困现象的加剧,威胁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进一步导致地区冲突,使各国利益受损。这表明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B.经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
C.南北半球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维护和平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16.叙利亚等国内乱不断,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南海纷争,东北亚岛争……材料说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A.发展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南北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和平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和平问题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试题卷 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共48分)
17. (8分)材料一:2012年8月15日16时30分,香港保钓渔船“启丰二号”抵钓鱼岛,7位人员涉海登岛成功,将五星红旗插上了钓鱼岛。日方人员非法控制香港保钓人士。其中有5位保钓者在“被捕”时高喊,“这里是中国领土,我们不需要护照”。
材料二:针对日本政府 “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收归国有”的方针,中国政府立刻做出了强烈回应:公布并向联合国提交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与海图、派出海监船开展钓鱼岛海域维权巡航执法,以及公布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地理坐标等一系列针锋相对的举措……钓鱼岛系中国神圣领土,决不允许别国染指,中国政府誓将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并敦促日本要尽快回到对话谈判解决钓鱼岛争议轨道上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⑴从承担责任角度说说保钓人士的行动,给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怎么样的启示?(2分)
⑵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说出历史依据。(2分)
⑶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体现了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决不容许他人染指每一寸领土”的底气主要来源于什么?(4分)
18. (9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速度是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1958年6月21日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概括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的成果?(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1分)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19.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仔细观察“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D阶段后1978年到1990年之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7万吨增加到4462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3.4元提高到686.3元,变化巨大……
⑴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国家采取的哪一政策使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分)
(2)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1分)
(3)材料二的数据变化表明农民生活实现了怎样的历史性跨越?D阶段后农村实行什么制度?跨越的实现与这一制度间有何联系?(4分)
20.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7分)
探究一 奇异的悲歌
明朝时期郑和曾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紧闭国门……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更深的危机,清帝国终于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1)“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现象与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实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什么严重危害?(2分)
探究二 奋进的乐章
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年 份项 目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624 20 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 826 7 073 28 762
(2)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行?(2分)
探究三 激荡的交响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摘编自《国际商报》
(3)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有什么积极意义? (2分)
(4)综合上述探究,你如何认识“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
21. (8分)材料一: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主席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问题开展了一段对话。对话中的“蒙哥马利之问”饶有兴趣、发人沉思:
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
毛:要向外侵略,就会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
——以上材料摘编自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⑴“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什么“历史逻辑”?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为例说明。(2分)
⑵毛泽东的回答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哪一外交原则是一致的?(2分)
图1:中国富强 天宫神八对接 图2: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⑶上述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2分)
⑷日益富强的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蒙哥马利之问”所反映的“历史逻辑”?(2分)
22.(8分)真实中国: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挑战……
下面方框中是“真实中国”的有关表现,请在空格处分别填写相应内容
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质量分析测试(一)
参考答案-社会 2012.10.7
一.选择题
1——5 ACCDA 6——10 BCCAD 11——16 ABDCD C
二.非选择题
17. ⑴启示: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与利益,表现出对祖国、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度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分)
⑵历史依据。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包括钓鱼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钓鱼岛回归中国(2分)
⑶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18.(1)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1分)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成果: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迈进。(2分)(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3)兴奋的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1分)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4)如何发展:a、以经济建设中心b、遵循经济规律c、坚持改革开放(2分)(两点即可)
19. (1)A阶段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2分)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分)(3)贫困到温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基本解决温饱问题。(4分)
20. (1)闭关锁国;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落后挨打(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2分)
(2)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2分)
(3)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舞台(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分)(4)闭关国衰,开放国兴(言之有理即可)。(2分)
21. (1)当一个国家强大后就倾向于侵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分)(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2分)
(4)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热爱和平;近代中国饱受侵略和战争之苦,人民珍惜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2分)②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2分)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1分)④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1分)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城乡地区差距仍在扩大

表明
九年义务教育刚刚普及,国民总体科技素养较低,核心技术仍大量需要进口
表明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就业压力大;民主与法制还不健全……
表明


结论

根本任务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