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攻略】2022高考化学二轮学案 查漏补缺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与化学用语(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分攻略】2022高考化学二轮学案 查漏补缺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与化学用语(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与化学用语
【考纲导向】
1.了解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组成,能够区分不同的分散系。
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应用。
5.熟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反应类型。
6.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规律。
7.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
8.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命题分析】
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历年各省市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预计2022年高考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以及化学用语的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2)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等。
(3)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 Fe2O3等。
(4)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元素、物质与微粒间的关系
3.物质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例如: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例如:
考法1 物质的分类
【典例1】(2021·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月考)将物质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分类 酸 碱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H2SO4 Na2CO3 NaOH SO2 CO2
B HCl NaOH NaCl Na2O
C HNO3 KOH CaCO3 CaO SO2
D NaHSO4 NaOH NH4Cl Fe2O3 SO3
解析:酸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A项,Na2CO3是盐,NaOH是碱,SO2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项,NO和碱不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项,HNO3为酸,KOH为碱,CaCO3为盐,CaO为碱性氧化物,SO2为酸性氧化物,故C正确;D项,NaHSO4溶于水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是酸式盐,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解题技巧
(1)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由O2、O3组成的气体就是混合物。
(2)一种分子式不只表示一种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
(3) 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4)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
考法2 物质的主要成分
【典例2】(2019 新课标Ⅱ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解析: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项,.“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燃烧,属于氧化反应,C项错误;D项,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故选D。
答案:D
考法3 物质的所属类别
【典例3】(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成功返回,“可上九天揽月”成为现实。下列涉及火箭发射及“嫦娥五号”的系列材料中,主要成分均为非金属单质的是( )
A.“长征五号”发动机推进剂——液氧和液氢 B.制作月面展开的国旗材料之一——高强度芳纶纤维 C.返回器减速伞材料——高强度锦纶纤维 D.返回器表面所贴“暖宝宝”主要成分——铁粉、碳粉等
答案:A
解析:A项,液氧和液氢为O2和H2,主要成分均为非金属单质,故A符合题意;B项,高强度芳纶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C项,高强度锦纶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单质,故C不符合题意;D项,铁粉属于金属单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练习
1.(2021浙江省杭州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下列垃圾分类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垃圾 废荧光灯管 丢弃的菜叶 废药品 卫生间废纸
垃圾分类
答案:A
解析:A项,废荧光灯管属于有害垃圾,不是可回收物,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丢弃的菜叶属于厨余垃圾,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卫生间废纸属于其它垃圾,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标准: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B.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标准: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纯净物分为单质、化合物(标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数)
D.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标准: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
答案:B
解析: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不正确。
3.(2021·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为(  )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纯盐酸 水煤气 硫酸 干冰
B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氧化铝 二氧化硫
C 胆矾 盐酸 铁 碳酸钙
D 大理石 甲烷 氯化铜 碳酸钠
答案:B
解析:A项,纯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故A错误; B项,蒸馏水、蔗糖溶液、氧化铝、二氧化硫分别属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故B正确;C项,铁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碳酸钙是盐,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D项,大理石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甲烷为纯净物,碳酸钠为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B。
考点二 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分类
1.概念及相互关系
2.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
3.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碳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考法1 物质的变化类型
【典例1】(2019上海等级考)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次氯酸漂白 B.盐酸除锈 C.石油分馏 D.煤干馏
解析:A项,次氯酸漂白利用的是次氯酸的漂白性,A 错误;B项,.盐酸除锈利用盐酸与氧化铁的反应,B 错误;C项,石油分馏利用烃的沸点差异,为物理性质,C 正确;D项,.煤干馏指的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高温加热煤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的过程,为化学变化,D 错误。
答案:C
【典例2】 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墨水中加入漂白粉或通入二氧化硫,褪色的原因都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都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
C.油脂皂化和乙醇酯化都属于取代反应
D.煤的气化与石油的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解析:A项,红墨水中加入漂白粉或通入二氧化硫,褪色的原因前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是非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项,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化学变化,B错误;C项,油脂皂化和乙醇酯化都属于取代反应,C正确;D项,煤的气化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D错误。
答案:C
解题技巧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如同位素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原物质保持不变。常见实例:金属导电、蒸馏、吸附、升华、焰色反应、胶体聚沉等。
(4)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是物质中原子重新组合,伴随着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常见实例: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干馏、爆炸、电解质溶液导电、钝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等。
考法2 物质的变化与用途
【典例2】(2019江苏高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B.稀硫酸具有酸性,可用于除去铁锈
C.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纸浆漂白 D.Al2O3具有两性,可用于电解冶炼铝
解析:A项,碳酸氢铵为可溶性铵盐,含有N元素,可以作肥料,与其热稳定性无关,故A错误;B项,稀硫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铁和水,所以能除锈,该反应中体现稀硫酸的酸性,故B正确;C项,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漂白纸张,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与其氧化性无关,故C错误;D项,氧化铝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且Al较活泼,所以工业上采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Al,用氧化铝冶炼Al与其两性无关,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练习
1.(2021·福建厦门市期末)2020年世界十大重要科学发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低温电镜达到原子分辨率 B.臭氧层正在自我修复
C.卫星图像绘制树木地图 D.发现银河系快速射电暴来源
答案:B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不是化学变化。A项,低温电镜达到原子分辨率是研究物质结构与组成的一种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项,臭氧层正在自我修复,说明有物质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C项,卫星图像绘制树木地图,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项,发现银河系快速射电暴来源,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4NH3+5O24NO+6H2O B.2Na2SO3+O22Na2SO4
C.2Na2O2+2CO22Na2CO3+O2 D.2KI+Cl22KCl+I2
答案:D
解析:A项,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置换反应,A不合题意;B项,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不合题意;C项,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置换反应,C不合题意;D项,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定义,属于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活泼性强的非金属单质置换出活泼性较弱的非金属单质,D符合题意。
3.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 (  )
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
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
答案:C
解析:酒精可以杀菌消毒的原因就是其能够使蛋白质变性,A正确;CaO能与SO2反应,可以吸收工业废气中的SO2,CaO+SO2===CaSO3,B正确;明矾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可作净水剂,但是不能作漂白剂,C错误;因为镧镍合金可以吸收H2,故可以用作储氢材料,D正确。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微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等 Fe(OH)3胶体等 泥水等
3.胶体的性质、制备方法、聚沉、提纯
内   容 主要应用举例
性质 丁达尔效应 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路” 鉴别胶体和溶液
布朗运动 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
电泳 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 工厂除尘
聚沉 聚沉方法有加热、加入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必要时需破坏胶体
制备 水解法 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
聚沉方法 加热 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形成大颗粒 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等;江河入海口附近形成沙洲等
加入电解质 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互相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性的相互排斥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提纯 渗析 由于胶粒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较小可透过半透膜,可用此法将胶体提纯 净化、精制胶体,分离胶体和溶液
考法1 分散系的概念理解
【典例1】(2021·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期末)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在一定条件下,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可得到分散质粒子大小在36-55nm之间的黑色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用一束光照射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2O3,不能透过滤纸
D.分散系为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即Fe(OH)3分子直径大小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属于胶体的范畴,具备胶体的性质。A项,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之间,所得分散系为胶体,不是悬浊液,故A错误;B项,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当一束光照射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故B正确;C项,分散质是黑色的,而Fe2O3是红棕色的,则分散质不是Fe2O3,且胶体可以透过滤纸,故C错误;D项,该胶体分散质是黑色的,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而且胶粒为很多分子的集合体,不是一个分子,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考法2 胶体的性质
【典例2】(2021·东莞市光明中学期末)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钴酞菁”分子具有丁达尔效应
B.“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
D.将“钴酞菁”分子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悬浊液
解析:A项,“钴酞菁”分子是纯净物,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项,“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 10-9 m),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C项,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10-9 m)恢复了磁性,改变了它的物理性质 ,故C正确;D项,将“钴酞菁”分子分散到水中能形成胶体,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解题技巧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4)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Fe(OH)3胶体。
练习
1.(2021·山东菏泽市月考)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主要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但是它依然可防可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戴口罩、勤洗手,给自己居住、生活的环境消毒,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云、烟、雾属于气溶胶,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B.浓度为90%的酒精溶液消毒效果比75%的酒精溶液更好
C.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期间,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D.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 ~ 220 nm,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
答案:A
解析:A项,云、烟、雾的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属于胶体中的气溶胶,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B项,浓度为90%的酒精溶液消毒效果比75%的酒精溶液差,因为能够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硬化,形成硬壳保护膜,阻止酒精与细菌的进一步作用,不能杀死细菌,B不正确;C项,“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由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得,C不正确;D项,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 ~ 220 nm,基本上在胶体粒子直径的范围内,D不正确;故选A。
2.500 mL 2 mol·L-1 FeCl3溶液和500 mL 2 mol·L-1明矾溶液分别滴入沸水中,加热制成甲、乙两种分散系,经测定,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之间,乙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 m之间。下列关于甲、乙分散系的
判断合理的是(  )
A.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没有丁达尔效应
B.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沉淀,后溶解”
C.向甲、乙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碘酸,最终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
D.蒸干、灼烧FeCl3溶液和明矾溶液会得到对应的固体盐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分散系都是胶体,A项错误;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氢氧化铁不溶,B项错误;FeCl3中的Fe3+能氧化I-生成I2,I2溶于水呈深褐色,C项正确;蒸干、灼烧氯化铁溶液得到氧化铁,蒸干、灼烧明矾溶液得到KAl(SO4)2,D项错误。
3.核磁共振造影增强剂可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疾病的治疗。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用核磁共振造影剂进行肿瘤鉴别诊断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磁性纳米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前景。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疾病的治疗
B.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在适当溶剂中,它与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相当
C.在反应②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氯化铁水解
D.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CO===2Fe3O4+3H2O+CO2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知,A项正确;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胶体,B项错误;反应②中环丙胺实质上未参与反应,是催化剂,C项正确;CO为还原剂,将FeOOH中部分+3价Fe还原成+2价,D项正确。
4.(2021·陕西西安市·长安一中月考)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汽车车灯照出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B.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往往呼吸阻力较大
D.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污染物颗粒,完全属于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
答案:D
解析:A项,雾霾中含有的部分微粒直径在10 9 10 7m之间,故汽车车灯照出光亮“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B项,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B项正确;C项,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透气性较差,空隙较小,则往往呼吸阻力较大,C项正确;D项,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污染物颗粒,即粒子直径2.5×10 6m,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0 9 10 7m,则PM2.5的直径不完全在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内,D项错误;故选D。
考点四 化学用语
常用的10种图式
核素 Cl C
结构示意图 Cl: S2-:
核外电子排布式 S:1s22s22p63s23p4或[Ne]3s23p4S2-:1s22s22p63s23p6
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O:
价电子排布式或排布图   S:3s23p4,Fe:3d64s2,
电子式 H2O:Na2O2:
结构式 CO2:O==C==O HClO:H—O—Cl
结构简式 乙烯:CH2==CH2 乙酸:CH3COOH
球棍模型 CH4: 乙烯:
比例模型 CH4: 乙烯:
考法1 物质的名称与俗名
【典例1】(2021·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高一开学考试)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括号内的化学式一致的是( )
A.高锰酸钾(K2MnO4) B.生石灰(CaO) C.硫酸铁(FeSO4) D.烧碱(Na2CO3)
答案:B
解析:A.K2MnO4是锰酸钾,KMnO4是高锰酸钾,A不符合;B.CaO俗名生石灰,B符合;C.FeSO4是硫酸亚铁, Fe2(SO4)3是硫酸铁,C不符合;D.Na2CO3的俗名是纯碱、NaOH的俗名是烧碱,D不符合;答案选B。
考法2 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核外电子排布
【典例2】(2021·贵州高三月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乙醛的结构简式:C2H4O B.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标准的碳核素:C
C.15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D.医用“钡餐”的化学式:BaSO4
答案:D
解析:
A.C2H4O为乙醛的分子式,不是结构简式,结构简式为CH3CHO,A错误;
B.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标准的碳核素为:,B错误;
C.15N的核电荷数为7,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BaSO4难溶于HCl,所以医用“钡餐”的化学式:BaSO4,D正确;
答案为:D。
练习
1.(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月考)下列物质名称与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小苏打——Na2CO3 B.磁性氧化铁——Fe3O4
C.酒精——CH3CHO D.漂白粉——NaClO
答案:B
解析: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故A错误;B.磁性氧化铁是四氧化三铁的俗称,故B正确;
C.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故C错误;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故D错误;
故选B。
2.(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列物质的名称不正确的是( )
A.摩尔盐: B.生石膏:
C.硬脂酸: D.木精:
答案:C
解析:硬脂酸是饱和脂肪酸,化学式是,故C不正确,故选答案C。
3.(2021·河北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三月考)反应8NH3+3Cl2=6NH4Cl+N2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N B.N2分子的电子式:
C.氨气为弱电解质,其球棍模型: D.Cl-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N,故A正确;
B.N2分子的电子式:,故B正确;
C.氨气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Cl-的结构示意图:,故D正确;
故选C。
4.(2021·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实验室可利用制取该配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含键
B.的结构式:
C.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的电子式:
答案:B
解析:A.单键都是σ键,每个离子内含6个配位键、所包含的氨分子每一个含3个N-H键,则 中含键,A错误;
B. 分子内氧原子与每个氢原子共用1对电子对、其结构式:,B正确;
C. 氯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7、电子数为18,结构示意图:,C错误;
D. 的电子式:,D错误;
答案选B。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下列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堆肥发酵 B.焚烧发电 C.二次分拣 D.催化降解
答案:C
解析:A项,堆肥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食物中的有机物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故A不选;B项,焚烧发电过程中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选;C项,二次分拣是将物质按照不同种类进行分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C选;D项,催化降解过程中是高分子化合物变成小分子,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D不选;故选C。
2.我国在物质制备领域成绩斐然,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
A.砷化铌纳米带 B.全氮阴离子盐 C.聚合氮 D.双氢青蒿素
答案:D
解析:A项,砷化铌纳米带,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A不选;B项,全氮阴离子盐分子中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B不选;C项,聚合氮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C不选;D项,双氢青蒿素含有C、H、O,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D选;故选D。
3.(2021·江苏无锡市期末)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催化反应装置,可将氨气在250℃时转化并分离为氢气和氮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式为:N2+3H2=2NH3 B.上述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上述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发明有助于氢能推广和利用
答案:A
解析:由氨气在250℃时转化并分离为氢气和氮气,可知反应为2NH3 =N2+3H2。A项,由氨气在250℃时转化并分离为氢气和氮气,可知反应为2NH3 =N2+3H2,故A错误; B项,上述反应反应物只有一种,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项,上述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项,该发明能生成氢气,所以有助于氢能推广和利用,故D正确;故选A。
4.(2021·江苏无锡市期末)2020年12月4日,“嫦娥5号”完成对月球钻岩取样工作。月岩中共有大约55种矿物,玄武岩最多,其中富含硅、氧、铁、钛、铝和钙等元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2O3属于碱性氧化物 B.CaO属于碱性氧化物
C.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 D.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项,Fe2O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故A正确;B项,Ca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故B正确;C项,Al2O3能与酸和碱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故C错误;D项,Si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C。
5.(2021·福建厦门市期末)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FeCl3+Cu=CuCl2+2FeCl2 B.4HNO3(浓)4NO2↑+O2↑+2H2O
C.CuO +CCu+CO2 D.2M g +CO22MgO+C
答案:D
解析: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A项,反应2FeCl3+Cu=CuCl2+2FeCl2生成物中没有单质生成,不是置换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项,反应4HNO3(浓)4NO2↑+O2↑+2H2O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项,反应CuO +CCu+CO2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项,反应2M g +CO22MgO+C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故D符合题意;故选D。
6.(2021·青海西宁市期末)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都能导电 B.是否都是无色的
C.分散系粒子直径的大小 D.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故选C。
7.(2020·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或归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M 2.5(微粒直径约为 2.5×10-6 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乙烯、油脂、纤维素、光导纤维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漂白粉、水玻璃、福尔马林都是混合物
D.纯碱、氨水、蔗糖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答案:C
解析:A项,PM2.5是形成“灰霾”的主要原因,分散在空气中由于PM2.5颗粒物微小,人体吸气时,可直接进入器官和肺泡,引发哮喘等疾病,同时进入肺内的有毒微粒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进一步产生危害,但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 1nm~100nm之间(10-9m~10-7m),而PM 2.5微粒直径约为2.5×10-6m,不属于胶体,故A错误;B项,乙烯是纯净物,光导纤维是混合物,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而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也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只有纤维素是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项,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溶液、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三者均为混合物,故C正确;D项,纯碱是盐,属于强电解质,而氨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蔗糖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C。
8.(2021·广东高三零模)“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列诗文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掬月水在手,弄花香满衣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A
解析:A项,渔火为物质燃烧发的光,燃烧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B项,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为物理变化,B与题意不符;C项,飞流直下三千尺,为水的自由落体运动,为物理变化,C与题意不符;D项,举头望明月,月光为反射的太阳光,为物理变化,D与题意不符;故选A。
9.(2021·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下列有关本诗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的氧化物
B.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
C.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cm
D.由沙子到计算机芯片发生了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A项,金属于惰性金属,自然界中存在金单质,通过沙里淘金即可获得,故“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单质,A错误;B项,淘金利用水流冲走密度小的泥沙,而留下密度大的金,萃取则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实现分离的一种方法,故两者原理不同,B错误;C项,雾属于胶体,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即10-7~10-5 cm,C错误;D项,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O2,计算机芯片成分是Si,由SiO2→Si,Si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D正确;故选D。
10.(2021·天津滨海新区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Cl2、NaOH、HCl、O2四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溶液、浊液、胶体都属于混合物
C.硫酸、纯碱、硝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碱性氧化物
D.CO2、CO等非金属氧化物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项,CaCl2、NaOH、HCl都属于化合物, O2属于单质,故A错误;B项,溶液、浊液、胶体都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项,硫酸、硝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盐和碱性氧化物,纯碱是盐,故C错误;D项,CO2属于酸性氧化物,CO不能与碱反应,CO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选B。
11.(2021·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月考)下图是一种“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该技术可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纳米药物分子车”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胶体。
(2)“纳米药物分子车”的外壳属于有机物。酒精、蔗糖、醋酸中这三种有机物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3)纳米级的Fe3O4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磁性材料。
①Fe3O4溶于稀盐酸生成FeCl3、___________和H2O。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反应中每生成1mol Fe3O4转移___________mol电子。
答案:不(1)属于 (2)醋酸 (3)FeCl28
解析:(1)看图可知“纳米药物分子车”的直径为200nm,而胶体中分散质的直径为1-100nm,因此“纳米药物分子车”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2)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其中酒精、蔗糖溶于水仍然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而冰醋酸(纯净物,即无水乙酸)溶于水可电离出氢离子与醋酸根离子,则属于电解质的是醋酸;(3)①根据反应可知Fe3O4+8HCl= 2FeCl3+ FeCl2+4H2O,Fe3O4溶于稀盐酸生成FeCl3、FeCl2和H2O;②根据3Fe+2O2 Fe3O4,首先标出变价元素,可从氧元素入手,反应前0价,反应后-2价,则每2mol氧气参与反应转移了8mol电子,那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反应中每生成1mol Fe3O4转移8mol电子。
12.(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概括归纳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物质的性质分析:CaO、Na2O、Fe2O3、CuO均属于_______(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下列物质均能与它们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水 b.盐酸 c.氢氧化钠
(2)在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如下表所示。
化学式 H2 O2 CO2
体积 0℃、101kPa 22.4L 22.4L 22.3L
20℃、101kPa 24.0L 24.0L 23.9L
0℃、202kPa 11.2L 11.2L 11.2L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3)短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图中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答案:(1)碱性氧化物 b
(2)压强相同,温度越高气体的体积越大;温度相同,压强越大气体的体积越小;温度和压强相同时,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相同
(3)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解析:(1)CaO、Na2O、Fe2O3、CuO均可以和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均为碱性氧化物;水不能和Fe2O3、CuO反应,四种物质均不能与NaOH反应(CaO、Na2O可以和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均能与它们发生反应的是盐酸,故选b;(2)对比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可知压强相同,温度越高气体的体积越大;对比第一组和第三组数据可知温度相同,压强越大气体的体积越小;分析三组数据可知,温度和压强相同时,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相同。(3)据图可知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1.(2021·浙江)下列物质的化学成分不正确的是( )
A.生石灰: B.重晶石:
C.尿素: D.草酸:
答案:A
解析:A.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故A错误;
B.重晶石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钡,故B正确;
C.尿素的分子式为CO(NH)2,故C正确;
D.草酸是乙二酸的俗称,结构简式为HOOC—COOH,故D正确;
故选A。
2.(2021·浙江)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乙炔的实验式 B.乙醛的结构简式
C.2,3-二甲基丁烷的键线式 D.乙烷的球棍模型
答案:A
解析:A.乙炔的分子式为C2H2,实验式为CH,故A错误;
B.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结构简式为CH3CHO,故B正确;
C.2,3—二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为(CH3)2CHCH(CH3)2,键线式为,故C正确;
D.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 CH3,球棍模型为,故D正确;
故选A。
3.(2021·浙江)下列物质与俗名对应的是( )
A.纯碱:NaHCO3 B.硫铵:NH4HSO4
C.TNT: D.氯仿:CCl4
答案:C
解析:A.纯碱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A错误;
B.硫铵一般指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B错误;
C.TNT为2,4,6-三硝基甲苯,结构式为,C正确;
D.氯仿为三氯甲烷,化学式为CHCl3,D错误;
故答案选C。
4.(2021·浙江)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甲醛的电子式 B.乙烯的球棍模型
C.2-甲基戊烷的键线式 D.甲酸乙酯的结构简式CH3COOCH3
答案:B
解析:A.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甲醛的电子式为,A错误;
B.乙烯中碳原子之间以双键形式存在,乙烯的球棍模型为,B正确;
C.2-甲基戊烷的键线式为,C错误;
D.甲酸乙酯甲酸和乙醇酯化得到,故甲酸乙酯的结构简式为HCOOCH3,D错误;
故答案选B。
5.[2020天津卷]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期间,使用的“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
A.NaOH B.NaCl C.NaClO D.Na2CO3
答案:C
解析:工业上用Cl2与NaOH溶液反应制取“84消毒液”,反应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NaClO具有强氧化性,能用于杀菌消毒,故“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NaClO,答案选C。
考纲解读
知识网络图
重点拓展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
过关检测
链接高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