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京师教育精品小班学科辅导讲义
课程名称 : 阅读理解 年 级: 七年级 辅导科目: 语文 课时数: 3
第14讲:说明文之辨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掌握说明方法类的答题要点和答题模式;
3、学会准确使用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掌握说明方法类的答题要点和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泥泞(nìng) 宁静(níng) 纤绳(qiān) 芊芊(qiān)
B.告禀(bǐng) 凛冽(lǐn) 追溯(shù) 塑胶(sù)
C.蜷伏(juǎn) 疲倦(juàn) 濒临(bīn) 频繁(pín)
D.蓬蒿(hāo) 竹篙(gāo) 愧怍(zuò) 蚱蜢(zhà)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悲怆 苦心孤诣 亘古 冥思暇想
B.诓骗 锐不可当 禁锢 大庭广众
C. 炽热 右右逢源 取谛 断章取义
D. 讪笑 进退唯谷 侧隐 莫衷一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信客多年来游历各处,眼界开阔,所以教起地理________,效果奇佳。
②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靠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是不切实际的。
③看完《狼图腾》,同学们都_________地谈论着狼群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顽强与合作精神。
A. 栩栩如生 循规蹈矩 津津乐道 B.绘声绘色 循规蹈矩 津津有味
C. 绘声绘色 循序渐进 津津有味 D.栩栩如生 循序渐进 津津乐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收藏了几乎覆盖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标本。
B.《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D.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并不像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在中间飞行的年幼的、体弱的大雁。
A.②①⑤③④ 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6. 黄埔的“波罗诞”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请阅读下面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海神诞,原是百姓纪念南海神的生日而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华。回程时,船停在南海神庙码头,波罗使者祭完南海神后,又种下两颗波罗树种,因此误了归期,而终老于广州。后他被封为“达奚司空”。因其来自波罗国,又带来波罗树,后人在南海神庙内立起他的塑像以纪念。因此神庙在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作“波罗诞”。
[材料二] (2015年3月30日 南方网)食波罗粽,买波罗鸡。今年游波罗,明年娶老婆!第11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今天上午10时开幕。据介绍,今年“波罗诞”期间,南海神庙广场将轮番上演大型的仿古祭海仪式、“水神庆会”、“五子朝王”等15场独具岭南传统特色的节目。
据悉,此次活动以“海丝福地·波罗良缘”为主题,活动力求保留民俗活动的特点,又增强对海丝文化和历史的展示,映衬凸显南海神庙“波罗诞”的历史地位和内涵。努力为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添光增彩,为广州发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用一句话概述“南海神诞”又称“波罗诞”的原因。
今年的“波罗诞”庙会有哪些特点?
【答案】
1.(3分)D(A. 纤绳qiàn B. 追溯sù C. 蜷伏quán )
2.(3分)B(A.“暇想”应为“遐想”;C.“取谛”应为“取缔”;D.“唯”应为“维”,“侧隐”应为“恻隐”。)
3. (3分) C (“绘声绘色”是指讲述或描写事物,非常生动逼真,而“栩栩如生”多指形象逼真,如同活人。所以①句应为“绘声绘色”。 “循序渐进”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而“循规蹈矩”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所以②句成绩的提高应为“循序渐进”的过程。 “津津有味”是指谈得很有兴趣,而“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所以 ③应为津津有味。)
4. (3分)B(A句语序不当,“所有”应放在“中国”后面;C句搭配不当,后面的“能否”与前面的“要激发这种潜能”不能呼应,去掉“看能否”;D句指代不明,语意不清,应改为“生活中的他并不像银幕上那样严肃,而是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人”。)
5. (3分)A
6.(1)(3分)因波罗使者在南海神庙种下波罗树(三点答两点给1分)而终老广州(1分),所以神庙又称波罗庙(1分),南海神诞也称波罗诞。[来源&~:z*zstep.co@m%]
(2)(2分)①力求保留岭南传统特色;②增强对海丝文化和历史的展示;③有15场独具岭南传统特色的节目;④以“海丝福地·波罗良缘”为主题,主题明确,富有意味。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这里就涉及到说明文常考点——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
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法要点
1.明确有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2.理解和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主要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特征。一般来说,文章是先表述事物的特征,然后在用说明方法说明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很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注意答题时说明方法的答题关键字眼。
【考点小测】
等待一场鱼雨降临
文/杨丰收
①自古以来,天空降雨对我们而言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自然现象。可是,如果天空突然降起鱼雨来,你一定会感到特别意外吧!
②克莉丝汀是澳大利亚北部拉加马努小镇上的一个养老院的护工人员。每年的二月下旬,她都会和当地人一道欣喜若狂,等待上苍的一份特别恩赐——鱼雨的来临。
③2016年2月25日至26日期间,克莉丝汀再一次亲眼目睹了天空铺天盖地般地降起了鲈鱼雨。瞬间,小镇的各个角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鲈鱼,大小不一,活蹦乱跳。当地居民不由分说地携带上工具出门拾鱼。克莉丝汀回忆道:“天哪!这么多的鱼从天而降,简直太让人兴奋了!”
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近日揭开了这个奇怪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
⑤由于澳大利亚位于世界的南半球,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而这个每年都会降鱼雨的拉加马努小镇则位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偏远山区,地处沙漠边缘地带,每年二月下旬,当地气候时令是夏季,在暴风雨来临前,小镇的天空会随时升起一团团龙卷风。
⑥夏季的气温较高,靠近地表的气温受热迅速膨胀,并形成了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升到高空后,便形成了许多积雨云。积雨云的云顶和云底上冷下热,温差悬殊很大,再加上冷空气不断下沉,热空气上升,上下空气不断搅动,变成了很多小旋涡。小旋涡慢慢扩大,到最后变成一个小漏斗状、快速旋转的风口,便叫龙卷风。
⑦龙卷风的一端与地面相接触,另一端与高空的积雨云相连接,直径可达几十米至一千米长不等。龙卷风有很强的引力,不但可以把附近的小鱼吸起,还可以把十多吨重的储油桶吸至空中旋转或翻滚。那么,龙卷风自然能毫不费力地把吸到空中的鲈鱼携带到小镇上空,然后再抛向地面,小镇降鲈鱼雨的蔚然壮观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⑧这下明白了吗?如果这样的龙卷风每年在当地持续存在,附近水域的鱼就会被龙卷风吸到空中,然后再突然降落下来,届时,人们便会欣喜若狂,纷纷外出捡拾落地的鱼儿了。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说说本文以“等待一场鱼雨降临”为题目的好处。
2.第④自然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第⑥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4.阅读第⑦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直径可达几十米至一千米长不等。(加点字的“至”能换成“或”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个题目新奇有趣,能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又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鱼雨,使读者能大致猜测到问斩的主要内容。
结构上:过渡段,承上启下。内容上:由上文对人们盼望鱼雨降临、居民喜捡鲈鱼的情景的描写,转入对“鱼雨”成因的解释和说明。
作诠释。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不能。“至”表示“几十米”到“一千米”之间的所有数目都包含其中,符合作者表达的意愿和事实,因此不能调换。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辨别标志 具体作用
举例子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 (日期不是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比、而、相对于、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作诠释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概念清楚
引资料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
打比方 像、仿佛、好比、是……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分类别 一类(种)……另一类(种)……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事物特征明了,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
下定义 ……是……(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精讲精练】
飞机的窗户为何是椭圆的
文/李晓燕
①飞机的窗户为何都是椭圆形,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矩形?如果你认为这样设计只是为了造型美观,那就太低估飞机设计者的智慧了。
②把飞机的窗户设计成椭圆形,当然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出于对飞机飞行安全的考虑。最早,飞机的窗户是矩形的,但经过一次次的飞行事故后,飞机的窗户才被设计成椭圆形。1954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客机在飞行途中,接连发生突然爆炸、解体的情况。一场场悲惨的空难在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重视。很快,通过对飞机残骸的分析,空难研究员和飞机设计者发现,导致这一场场灾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机舱上的矩形窗户。
③原来,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机舱内需要加压,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机舱内外的压力差也会越来越大。机舱内的压力会积压在矩形窗户四个锋利尖锐的角上,而窗户经受不住压力的反复冲撞,时间久了,便会破碎,进而引起飞机爆炸。
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飞机设计者试着把飞机上的窗户设计成椭圆形。因为椭圆形的窗户能使压力均匀分布在圆弧的每个点上,然后压力会顺利地穿过材料,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
⑤后来,随着技术进步,飞机设计者又在机舱的每个窗户上都设置了透气孔,以实现机舱窗户上三层玻璃之间的压力平衡,这样就更保证了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因为机舱内外压力失衡而产生爆炸。
⑥这些设计听起来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以一个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自然段“这一问题”具体指什么?
4.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答案:
1.以问句开头,可以引出读者思考,同时明确并突出文章的说明中心。
2.举例子。以飞机窗户设计成矩形从而破碎导致惨痛事故的事实,说明以后的窗户改为椭圆形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3. 机舱内的压力会积压在矩形窗户四个锋利尖锐的角上,而窗户经受不住压力的反复冲撞,时间久了,便会破碎,进而引起飞机爆炸。
4. 不能删去。“在很大程度上”起限制作用,是说这种椭圆形窗户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保证飞行安全,但不是绝对安全,删去之后就变成了椭圆形窗户能绝对保证飞行安全了,不符合实际,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堂小结】
考题形式 文章某句或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答题技巧 明确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搜索相关语句,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
答题模式 本文(本段)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起到了……作用。
注意事项 在务必明确说明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做题,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依然是第一要求。
随堂小测:
未来人类如何利用水星
文\赵泽昙
①火星是最受地球人青睐的可移居的候选行星。相比于火星,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能否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2016年5月9日,水星再一次从太阳和地球之间掠过,距离上一次掠过已经10年了。对于地球人,位于太阳系最内侧的水星曾经是一个谜,因为它与太阳非常靠近,时常被猛烈、刺眼的太阳光淹没,使得我们很难仔细观察它。
这颗奇特的星球
②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才确定水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仅需88个地球日,而1个水星日,即水星的一天,大致相当于59个地球日。地球人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日出),可是水星的情况和地球则不太一样,“水星人”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日出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水星离太阳太近了,它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每自转3周才是一次昼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次昼夜),因此假如你站在水星表面上任意一点,那就需要3个“水星日”(约176个地球日)才会看到一次日出。与此同时,水星上每自转3周时,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水星上的一昼夜,等于水星的两年。
③水星有很多类似于月球的特征:一颗无风的小星球,其岩石组成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陨石坑。但水星表面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有一种高低差达好几千米的特殊断崖地形,它们被称为皱脊。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苹果干瘪后表皮的褶皱,这种地形只有水星上才能看到。
④水星的重力会让你感到惊讶。虽然这颗行星的体积仅比月球大一点,但它的重力却比月球大出1倍。如果你能站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阳会是从地球上看到的约2倍大小,再加上水星几乎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水星上的太阳辐射非常强,中午的地面温度能达到427°C,足以将人熔化掉,而夜间又没有大气来保温,深夜的温度将骤降到近-173°C。
水星地球化的优势
⑤假如有一天地球不能再居住,人类的一个选择是在太阳系内复制出另一颗“地球”。此时,我们通常考虑的是火星。火星的轨道与地球相似,日长也差不多,还拥有一些必要的生存物质,比如水和碳。目前,火星是太阳系内的最佳选择。
⑥但如果将火星排除在外的话,还有其他候选星球吗?科学家也考虑过谷神星和月球。不过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水星其实也有一些自然的优势,例如,表面重力较强。地球有着厚厚的大气层,而像月球、谷神星、水星等星球,大气层非常稀薄,因此如果要将它们改造成另一颗“地球”,就要将类似地球的大气“进口”到该星球上。相比谷神星、月球等候选星球,水星具有更强的表面重力,能留住更多“进口”的大气,因此它会更像地球。
⑦但是水星离太阳那么近,人类该怎么在如此猛烈的阳光下生活呢?有人计算过,如果将水星的白天改造成地球的白天那样,那么水星至少要减少平时所接收阳光的84%。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一台巨大的偏转镜——跟水星本身差不多大的一面遮阳板,也许就能够挡住强烈的阳光。
⑧水星上的昼夜温差将近600°C,如此之大的温差,你也许会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在水星上生活。但是,通过观测,科学家发现水星的两极有一些环形山,太阳永远照耀不到那里,黑暗的阴影区可能存在冰层——这是信使号探测器发现的一个奇迹,冰层规模大约有100千米宽。这些冰也许是未来殖民者的生活必需品,人类有机会利用两极的冰以及人工的保温装置,制造出人造的移民环境。
(选自《今晚报》2016年12月9日,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④自然段那说明了关于水星的哪些特点?
3、在文章的第2个小标题中,“水星地球化”指的是什么?“水星地球化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4.下面这句话加点字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如果你能站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阳会是从地球上看到的约两倍大小。
参考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将水星与地球进行比较,以地球日为参照物,以具体的数字说明了水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以及一个水星日的具体时间,给人以具体可感的概念和认识,使说明更准确。
水星的重力大,昼夜温差大。
“水星地球化”指的是按地球的模式来改造水星,使水星具有与地球类似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①表面重力较强,能留住更多“进口”的大气;②用偏转镜减弱阳光;③水星的两极可能存在冰层——这是未来殖民者的生活必需品。
两个词语都不能删去。“如果”表示假设,现在还不能实现,删去之后就变成现在真能站在水星上了,不符合事实;“约”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删去之后就变成不多不少正好是“两倍”,不符合事实。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四)课后作业(星期二前完成)
回眸一笑,请看左脸
文/苏心
①每个人,不论男女,都会有对着镜子左瞅瞅右瞧瞧的时候,那你到底是喜欢自己的左脸还是右脸呢?在这个只要是地球人就会自拍的时代,你觉得自己面朝哪个方向更上镜呢?
科学家已经替我们证实了很多人不约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左脸原则”。
③什么是“左脸原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露左脸比露右脸好看”。现在请脑补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影视明星头像,甚至那些领袖伟人的头像,露左脸多还是露右脸多?
④比如奥黛丽·赫本,比如诸多革命领袖,答案就是“左脸”。达·芬奇著名的《蒙娜丽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左脸原则范本。研究显示,并不只有蒙娜丽莎,西欧的大部分肖像画都是这样。也就是说,艺术家们更倾向于将人物的左脸呈现给大众。
⑤照片或者绘画里左脸为什么会显得更好看?对此曾经有三种猜想:
⑥一是右撇子画家更容易画左脸。现实中的右撇子占据了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右撇子画家都是右手拿画笔,这样容易将人物的左脸画出来。但心理学家发现,以拉斐尔为代表的左撇子画家也喜欢画左脸。
⑦二是观看者普遍存在左侧视野偏好。人们似乎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但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呢?因为人的右半球大脑在对情绪信息的感知上具有优势,根据左右交叉原理,右半球大脑掌管着左侧视野,所以,我们更容易感知左侧脸的情绪信息。
⑧三是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脸。这个猜想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为什么画中人喜欢展现左脸,莫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最好的解释是“心灵驱使”,即趋利避害。因为感到自己的左脸比右脸示人更觉得舒服,所以才有了这种偏好。
⑨心理学家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2012年发表于《实验大脑研究》中的一篇文章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左脸的偏好。该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是10个男性和10个女性微笑的侧面头像照,每个人既有左脸的头像,也有右脸的头像。为了弄清楚到底是长相问题还是方向问题,研究人员还给出了对应的镜像反转头像,然后,让37名大学生观看这些图片,每看完一张,请他们对照片审美的愉悦度从1至9打分,评分越高就表示越偏好这张图片;此外,还要记录大学生观看每张图片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因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结果发现,不管是原始图片还是镜像反转的图片,不管头像是男还是女,大学生对左侧脸照片的愉悦度评分都会更高。也就是说,即使原始左侧脸在镜子中反转后位于右边,被测试者也会更喜欢它。
⑩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支持了大脑右半球情绪优势假说,即上文中的猜想二。因为大脑右半球控制的左脸有着更强烈的情绪,不管左脸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都可能认为它更美。因为当你喜欢一张冷酷的脸时,左脸会比右脸看起来更冷酷;当你喜欢一张充满笑容的脸时,左脸也会比右脸看起来笑容更多。
(11)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自拍的秘密了吧:把自己的左脸秀出来,你会更美。
(选自《青年文摘》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照片或者绘画里左侧脸为什么会显得更好看?
3.说说本文以“回眸一笑,请看左脸”为题目的好处。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备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
作诠释。用通俗、形象、直观的语言,揭示了“左脸原则”的含义,给人以明晰的认识。
①右撇子画家更容易花左侧脸;②观看者存在左撇视野偏好;③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侧脸。
3. 以此为题目,既揭示了说明对象,道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露左侧脸比露右侧脸好看,又让题目充满诗意和美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 逻辑顺序。开头先明示说明对象及中心,接着解释左脸好看的原因并用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予以验证,最后总结强调说明中心,这是按照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星期五前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狼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2.狼自苫中探爪入( )
3.惟有小刀不盈寸( ) 4.股直不能屈( )
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l.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棚子 2.原为“草堆”,这里指蒙盖“行室”之物
3.满 4.大腿
二、1.用劲吹,过了一段时间,觉得狼不太动了,这才用带子把它捆起来。
2.若非屠夫,哪里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三、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初中★小学 专业课外辅导
1 / 15京师教育精品小班学科辅导讲义
课程名称 : 阅读理解 年 级: 七年级 辅导科目: 语文 课时数: 3
第14讲:说明文之辨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掌握说明方法类的答题要点和答题模式;
3、学会准确使用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掌握说明方法类的答题要点和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泥泞(nìng) 宁静(níng) 纤绳(qiān) 芊芊(qiān)
B.告禀(bǐng) 凛冽(lǐn) 追溯(shù) 塑胶(sù)
C.蜷伏(juǎn) 疲倦(juàn) 濒临(bīn) 频繁(pín)
D.蓬蒿(hāo) 竹篙(gāo) 愧怍(zuò) 蚱蜢(zhà)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悲怆 苦心孤诣 亘古 冥思暇想
B.诓骗 锐不可当 禁锢 大庭广众
C. 炽热 右右逢源 取谛 断章取义
D. 讪笑 进退唯谷 侧隐 莫衷一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信客多年来游历各处,眼界开阔,所以教起地理________,效果奇佳。
②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靠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是不切实际的。
③看完《狼图腾》,同学们都_________地谈论着狼群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顽强与合作精神。
A. 栩栩如生 循规蹈矩 津津乐道 B.绘声绘色 循规蹈矩 津津有味
C. 绘声绘色 循序渐进 津津有味 D.栩栩如生 循序渐进 津津乐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收藏了几乎覆盖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标本。
B.《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D.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并不像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在中间飞行的年幼的、体弱的大雁。
A.②①⑤③④ 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6. 黄埔的“波罗诞”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请阅读下面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海神诞,原是百姓纪念南海神的生日而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华。回程时,船停在南海神庙码头,波罗使者祭完南海神后,又种下两颗波罗树种,因此误了归期,而终老于广州。后他被封为“达奚司空”。因其来自波罗国,又带来波罗树,后人在南海神庙内立起他的塑像以纪念。因此神庙在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作“波罗诞”。
[材料二] (2015年3月30日 南方网)食波罗粽,买波罗鸡。今年游波罗,明年娶老婆!第11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今天上午10时开幕。据介绍,今年“波罗诞”期间,南海神庙广场将轮番上演大型的仿古祭海仪式、“水神庆会”、“五子朝王”等15场独具岭南传统特色的节目。
据悉,此次活动以“海丝福地·波罗良缘”为主题,活动力求保留民俗活动的特点,又增强对海丝文化和历史的展示,映衬凸显南海神庙“波罗诞”的历史地位和内涵。努力为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添光增彩,为广州发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用一句话概述“南海神诞”又称“波罗诞”的原因。
今年的“波罗诞”庙会有哪些特点?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这里就涉及到说明文常考点——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
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法要点
1.明确有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2.理解和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主要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特征。一般来说,文章是先表述事物的特征,然后在用说明方法说明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很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注意答题时说明方法的答题关键字眼。
【考点小测】
等待一场鱼雨降临
文/杨丰收
①自古以来,天空降雨对我们而言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自然现象。可是,如果天空突然降起鱼雨来,你一定会感到特别意外吧!
②克莉丝汀是澳大利亚北部拉加马努小镇上的一个养老院的护工人员。每年的二月下旬,她都会和当地人一道欣喜若狂,等待上苍的一份特别恩赐——鱼雨的来临。
③2016年2月25日至26日期间,克莉丝汀再一次亲眼目睹了天空铺天盖地般地降起了鲈鱼雨。瞬间,小镇的各个角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鲈鱼,大小不一,活蹦乱跳。当地居民不由分说地携带上工具出门拾鱼。克莉丝汀回忆道:“天哪!这么多的鱼从天而降,简直太让人兴奋了!”
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近日揭开了这个奇怪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
⑤由于澳大利亚位于世界的南半球,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而这个每年都会降鱼雨的拉加马努小镇则位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偏远山区,地处沙漠边缘地带,每年二月下旬,当地气候时令是夏季,在暴风雨来临前,小镇的天空会随时升起一团团龙卷风。
⑥夏季的气温较高,靠近地表的气温受热迅速膨胀,并形成了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升到高空后,便形成了许多积雨云。积雨云的云顶和云底上冷下热,温差悬殊很大,再加上冷空气不断下沉,热空气上升,上下空气不断搅动,变成了很多小旋涡。小旋涡慢慢扩大,到最后变成一个小漏斗状、快速旋转的风口,便叫龙卷风。
⑦龙卷风的一端与地面相接触,另一端与高空的积雨云相连接,直径可达几十米至一千米长不等。龙卷风有很强的引力,不但可以把附近的小鱼吸起,还可以把十多吨重的储油桶吸至空中旋转或翻滚。那么,龙卷风自然能毫不费力地把吸到空中的鲈鱼携带到小镇上空,然后再抛向地面,小镇降鲈鱼雨的蔚然壮观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⑧这下明白了吗?如果这样的龙卷风每年在当地持续存在,附近水域的鱼就会被龙卷风吸到空中,然后再突然降落下来,届时,人们便会欣喜若狂,纷纷外出捡拾落地的鱼儿了。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说说本文以“等待一场鱼雨降临”为题目的好处。
2.第④自然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第⑥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4.阅读第⑦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直径可达几十米至一千米长不等。(加点字的“至”能换成“或”吗?为什么?)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辨别标志 具体作用
举例子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 (日期不是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比、而、相对于、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作诠释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概念清楚
引资料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
打比方 像、仿佛、好比、是……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分类别 一类(种)……另一类(种)……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事物特征明了,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
下定义 ……是……(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精讲精练】
飞机的窗户为何是椭圆的
文/李晓燕
①飞机的窗户为何都是椭圆形,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矩形?如果你认为这样设计只是为了造型美观,那就太低估飞机设计者的智慧了。
②把飞机的窗户设计成椭圆形,当然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出于对飞机飞行安全的考虑。最早,飞机的窗户是矩形的,但经过一次次的飞行事故后,飞机的窗户才被设计成椭圆形。1954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客机在飞行途中,接连发生突然爆炸、解体的情况。一场场悲惨的空难在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重视。很快,通过对飞机残骸的分析,空难研究员和飞机设计者发现,导致这一场场灾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机舱上的矩形窗户。
③原来,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机舱内需要加压,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机舱内外的压力差也会越来越大。机舱内的压力会积压在矩形窗户四个锋利尖锐的角上,而窗户经受不住压力的反复冲撞,时间久了,便会破碎,进而引起飞机爆炸。
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飞机设计者试着把飞机上的窗户设计成椭圆形。因为椭圆形的窗户能使压力均匀分布在圆弧的每个点上,然后压力会顺利地穿过材料,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
⑤后来,随着技术进步,飞机设计者又在机舱的每个窗户上都设置了透气孔,以实现机舱窗户上三层玻璃之间的压力平衡,这样就更保证了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因为机舱内外压力失衡而产生爆炸。
⑥这些设计听起来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以一个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自然段“这一问题”具体指什么?
4.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
考题形式 文章某句或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答题技巧 明确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搜索相关语句,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
答题模式 本文(本段)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起到了……作用。
注意事项 在务必明确说明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做题,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依然是第一要求。
随堂小测:
未来人类如何利用水星
文\赵泽昙
①火星是最受地球人青睐的可移居的候选行星。相比于火星,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能否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2016年5月9日,水星再一次从太阳和地球之间掠过,距离上一次掠过已经10年了。对于地球人,位于太阳系最内侧的水星曾经是一个谜,因为它与太阳非常靠近,时常被猛烈、刺眼的太阳光淹没,使得我们很难仔细观察它。
这颗奇特的星球
②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才确定水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仅需88个地球日,而1个水星日,即水星的一天,大致相当于59个地球日。地球人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日出),可是水星的情况和地球则不太一样,“水星人”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日出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水星离太阳太近了,它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每自转3周才是一次昼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次昼夜),因此假如你站在水星表面上任意一点,那就需要3个“水星日”(约176个地球日)才会看到一次日出。与此同时,水星上每自转3周时,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水星上的一昼夜,等于水星的两年。
③水星有很多类似于月球的特征:一颗无风的小星球,其岩石组成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陨石坑。但水星表面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有一种高低差达好几千米的特殊断崖地形,它们被称为皱脊。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苹果干瘪后表皮的褶皱,这种地形只有水星上才能看到。
④水星的重力会让你感到惊讶。虽然这颗行星的体积仅比月球大一点,但它的重力却比月球大出1倍。如果你能站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阳会是从地球上看到的约2倍大小,再加上水星几乎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水星上的太阳辐射非常强,中午的地面温度能达到427°C,足以将人熔化掉,而夜间又没有大气来保温,深夜的温度将骤降到近-173°C。
水星地球化的优势
⑤假如有一天地球不能再居住,人类的一个选择是在太阳系内复制出另一颗“地球”。此时,我们通常考虑的是火星。火星的轨道与地球相似,日长也差不多,还拥有一些必要的生存物质,比如水和碳。目前,火星是太阳系内的最佳选择。
⑥但如果将火星排除在外的话,还有其他候选星球吗?科学家也考虑过谷神星和月球。不过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水星其实也有一些自然的优势,例如,表面重力较强。地球有着厚厚的大气层,而像月球、谷神星、水星等星球,大气层非常稀薄,因此如果要将它们改造成另一颗“地球”,就要将类似地球的大气“进口”到该星球上。相比谷神星、月球等候选星球,水星具有更强的表面重力,能留住更多“进口”的大气,因此它会更像地球。
⑦但是水星离太阳那么近,人类该怎么在如此猛烈的阳光下生活呢?有人计算过,如果将水星的白天改造成地球的白天那样,那么水星至少要减少平时所接收阳光的84%。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一台巨大的偏转镜——跟水星本身差不多大的一面遮阳板,也许就能够挡住强烈的阳光。
⑧水星上的昼夜温差将近600°C,如此之大的温差,你也许会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在水星上生活。但是,通过观测,科学家发现水星的两极有一些环形山,太阳永远照耀不到那里,黑暗的阴影区可能存在冰层——这是信使号探测器发现的一个奇迹,冰层规模大约有100千米宽。这些冰也许是未来殖民者的生活必需品,人类有机会利用两极的冰以及人工的保温装置,制造出人造的移民环境。
(选自《今晚报》2016年12月9日,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④自然段那说明了关于水星的哪些特点?
3、在文章的第2个小标题中,“水星地球化”指的是什么?“水星地球化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4.下面这句话加点字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如果你能站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阳会是从地球上看到的约两倍大小。
(四)课后作业(星期二前完成)
回眸一笑,请看左脸
文/苏心
①每个人,不论男女,都会有对着镜子左瞅瞅右瞧瞧的时候,那你到底是喜欢自己的左脸还是右脸呢?在这个只要是地球人就会自拍的时代,你觉得自己面朝哪个方向更上镜呢?
科学家已经替我们证实了很多人不约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左脸原则”。
③什么是“左脸原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露左脸比露右脸好看”。现在请脑补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影视明星头像,甚至那些领袖伟人的头像,露左脸多还是露右脸多?
④比如奥黛丽·赫本,比如诸多革命领袖,答案就是“左脸”。达·芬奇著名的《蒙娜丽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左脸原则范本。研究显示,并不只有蒙娜丽莎,西欧的大部分肖像画都是这样。也就是说,艺术家们更倾向于将人物的左脸呈现给大众。
⑤照片或者绘画里左脸为什么会显得更好看?对此曾经有三种猜想:
⑥一是右撇子画家更容易画左脸。现实中的右撇子占据了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右撇子画家都是右手拿画笔,这样容易将人物的左脸画出来。但心理学家发现,以拉斐尔为代表的左撇子画家也喜欢画左脸。
⑦二是观看者普遍存在左侧视野偏好。人们似乎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但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呢?因为人的右半球大脑在对情绪信息的感知上具有优势,根据左右交叉原理,右半球大脑掌管着左侧视野,所以,我们更容易感知左侧脸的情绪信息。
⑧三是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脸。这个猜想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为什么画中人喜欢展现左脸,莫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最好的解释是“心灵驱使”,即趋利避害。因为感到自己的左脸比右脸示人更觉得舒服,所以才有了这种偏好。
⑨心理学家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2012年发表于《实验大脑研究》中的一篇文章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左脸的偏好。该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是10个男性和10个女性微笑的侧面头像照,每个人既有左脸的头像,也有右脸的头像。为了弄清楚到底是长相问题还是方向问题,研究人员还给出了对应的镜像反转头像,然后,让37名大学生观看这些图片,每看完一张,请他们对照片审美的愉悦度从1至9打分,评分越高就表示越偏好这张图片;此外,还要记录大学生观看每张图片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因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结果发现,不管是原始图片还是镜像反转的图片,不管头像是男还是女,大学生对左侧脸照片的愉悦度评分都会更高。也就是说,即使原始左侧脸在镜子中反转后位于右边,被测试者也会更喜欢它。
⑩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支持了大脑右半球情绪优势假说,即上文中的猜想二。因为大脑右半球控制的左脸有着更强烈的情绪,不管左脸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都可能认为它更美。因为当你喜欢一张冷酷的脸时,左脸会比右脸看起来更冷酷;当你喜欢一张充满笑容的脸时,左脸也会比右脸看起来笑容更多。
(11)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自拍的秘密了吧:把自己的左脸秀出来,你会更美。
(选自《青年文摘》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照片或者绘画里左侧脸为什么会显得更好看?
3.说说本文以“回眸一笑,请看左脸”为题目的好处。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备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星期五前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狼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2.狼自苫中探爪入( )
3.惟有小刀不盈寸( ) 4.股直不能屈( )
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高中★初中★小学 专业课外辅导
4 / 12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