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资源简介

植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一、植物的根系——种子中的胚根发育而来
1.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_直根系_。如大豆、青菜等。
2.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_须根系_。如水稻、葱等。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__根_ ,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_根毛区__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2.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细胞液的浓度__大于__外界溶液的浓度。
根尖结构分为:
(1)根冠:位于根尖最前端,保护分生区细胞不受损伤。
(2)分生区: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核大,细胞近似正方体。
(3)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而使根长长,细胞近似长方体。
(4)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外生大量根毛,细胞开始分化,内部出现导管。
根的功能
植物固定、吸收水分、吸收肥料、运输、支持、贮藏营养
二、茎的结构——胚芽发育而来
1.芽的分类
按位置:顶芽、侧芽
按性质:花芽、叶芽、混合芽
茎的类型
1 直立茎:②攀缘茎:③缠绕茎:④匍匐茎:
变态茎(蒜,芋艿,萝卜。变态茎:土豆,变态根:红薯)
(2)植物的茎按其组成可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2.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茎成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为3种组织系统:保护系统(表皮)、基本系统(皮层、髓部)、运输系统(维管组织)。茎从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
1)表皮是茎最外面一层活细胞,
2)皮层是界于维管组织和表皮之间,
3)维管组织在皮层与髓之间,包含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木质部。
4)髓部则位于筒状的维管组织的中央
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从外而内为表皮、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木质部、髓。其中表皮、韧皮部合称树皮。
(1)树皮:可分为最外层的表皮和韧皮部。
①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保护作用。
②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等组成。茎里的筛管与根和叶里的筛管相连通,属于输导组织,韧皮纤维属于机械组织,最大特点是韧性强。
筛管:筛管是一连串的具有运输有机物质能力的管状细胞的总称,在筛管细胞间的细胞壁上有许多孔,叫做筛孔。
(2)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即用手很容易剥开树皮的地方),由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能逐渐增粗。
双子叶植物的茎有形成层,能逐年变粗;单子叶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茎长成后不能变粗。
(3)木质部:
①导管:木质部中较大型、起输导作用的细胞,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②木纤维:又细又长的死细胞,细胞壁厚,没有弹性,有很强的支持力。木本植物的茎之所以坚硬,主要是木纤维的作用。
(4)髓:位于茎的最中央,其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比较薄,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3.年轮
(1)概念:一些植物茎的横切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的同心圆环。通常情况下,一年生成一轮,称为年轮。
(2)成因:实与季节性的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春季夏季,水分、气温等气候较适宜,形成层活动较旺盛,此时形成的细胞体积较大,木质部质地疏松,颜色较浅;入秋以后,气温较低,雨量减少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此时形成的细胞体积小,木质部质地致密,颜色较深。
(3)作用:根据年轮可推知树龄;判断当时的气候环境;判断方向(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根据年轮上的“斑点”判断当时的环境污染。
4. 茎的功能
支持作用、输导作用、贮藏作用、繁殖作用、光合作用。
三、叶的结构
1.叶的结构
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的(如图所示)。
(1)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大量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对叶内结构的保护。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作保卫细胞,保卫细胞的里面有绿色的颗粒——叶绿体。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如图)。
【点拨】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以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这样,就促使水分从根上升到叶里,同时,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在水分上升的时候,进入根里的无机盐也随着上升,最终进入叶片。
(2)叶肉:叶肉在上下表皮之间,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叶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叶脉。叶脉具有支持作用;叶脉内有输导组织,担负着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
3.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从泥土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
三、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双子叶植物茎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使茎逐年__加粗_ 。水稻、小麦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
2.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__自下而上__地向枝端运输。
3.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筛管中__由下而上__地运输。
导管 筛管
位置 木质部中 韧皮部中
细胞活性 死亡 活的
细胞内部 细胞膜、质消失 细胞膜、质存在
细胞连接处 横壁消失 横壁存在,有筛孔
功能 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运输有机物
运输方向 由下往上 由上往下
相同点 各器官导管相通 各器官筛管相通
四、植物的蒸腾作用
1.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2. 根毛细胞有利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1)数量多,与土壤接触面积大;(2)细胞壁薄;(3)细胞质少;(4)液泡大
3.气孔是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叶片蒸腾作用时_水蒸气__散失的通道。也是二氧化碳和__氧气_ 进出叶片的通道。一般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__多于__上表皮。
4.根吸收的水约有__99%__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只有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5.蒸腾作用的意义
(1)有效_降低_叶片温度;(2)根部吸水的__主要动力_;(3)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_运输_;(4)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__无机盐_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6.蒸腾作用的过程
五、肥料对植物的影响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1)氮肥:使枝叶__繁茂_ ,缺氮会引起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2)磷肥:促进_开花结果,缺磷的植株暗绿带红。
(3)钾肥:使茎秆健壮,抗病、抗倒伏,缺钾会造成植株_矮小_,叶片上带褐斑。
六、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生活污水,含氮、磷的工业废水,过量使用氮肥和磷肥,都可使水中的氮、磷元素含量增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因获得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在淡水中出现“_水华_”现象,在海洋中出现“_赤潮_”现象,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光合作用】
1. 生物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体内又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一、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光合作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它产生的葡萄糖经转化后形成淀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大部分是从空气中吸收的,水则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然后运输到叶片。叶绿体中含有的叶绿素等色素,能吸收阳光。
4.光合作用的实质:
(1)物质转化方面:简单的无机物(水、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等),并释放氧气。
(2)能量转化方面: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5.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氧气的来源、能量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6.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2)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过高时,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增强而减弱。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处于25℃ - 30℃ 时,光合作用较强。
(3)二氧化碳: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4)其他因素:水、无机盐等也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
.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
(1)合理密植
(2)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7、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1、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把植物体内原来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完。
2、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
3、酒精中漂洗的作用是什么?
使叶片中的叶绿素褪去,叶绿素会干扰观察
【呼吸作用】
一、概念: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2、反应式
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3、场所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有对应的酶催化。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完成。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场所
细胞质基质
3、反应式
C6H12O6—(酶)→ 2 C2H5OH(酒精)+2 CO2 + 少量能量
代表生物:大多数植物,酵母菌。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
C6H12O6—(酶)→ 2 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代表生物: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乳酸杆菌等。
三、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温度、氧气浓度、水分
(1)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活细胞;
(2)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是葡萄糖和氧气;
(3)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植物的同化作用:
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水 和 无机盐 ,通过 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建造自身组织,储存能量
3、植物的异化作用:
不断分解自身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呼吸作用实质:把有机物制成无机物;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能量(主要是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物质——ATP。
(2)为体内的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3)维持恒温动物的体温。
5.呼吸作用的应用
(一)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作物栽培要及时松土透气,利用根系的有氧呼吸,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稻田需定期排水,否则会因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而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使根腐烂。
(2)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不因为会 因为剧烈运动,使细胞无氧呼吸积累过多的乳酸而使肌肉酸胀无力。
(3)馒头、面包的过程中利用酵母发面使面包馒头变得松软可口。
(二)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选用“创可贴”、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为伤口创造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利于伤口愈合。
(2)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食醋。所以生产中,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生产各种酒食醋等。
(3)豆腐乳的制作是利用了真菌的无氧呼吸发酵生成多种营养物质的原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
1.光合作用的原料刚好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2.光合作用(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得到的能量,呼吸作用时分解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时贮藏的能量。
3.没有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呼吸作用,没有呼吸作用也不可能有光合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样才能推动植物全部的生命活动。
(一)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1.图示过程
2.变量分析
见光和遮光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3.现象与结论
位置 遮盖部分 未遮盖部分
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分析 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变蓝
结论 1.光照是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4.实验总结
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常用实验方法:
(1)滴加碘液,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2)选一叶片,部分遮光,验证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
(3)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或用碳酸氢钠溶液增加CO2,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有CO2。
(4)选一叶片,切断主叶脉,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
(5)用银边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6)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或卫生香,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O2。
(7)用澄清石灰水,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有CO2。
(8)用燃烧的蜡烛消耗掉O2,验证呼吸作用的原料有O2。
5.命题突破
(1)将植物进行暗处理的原因:
将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走耗尽,以免叶片内残余的有机物干扰实验结果。
(2)部分遮光处理的原因:
让部分叶片不见光,与其余部分形成对照,以此来验证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
(3)酒精隔水加热的原因:
能溶解叶绿素,但直接加热会因蒸发过快造成浪费,也易引起火灾。
(4)实验过程中叶片的颜色变化情况:
叶片先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再变成蓝色,原因是:酒精溶解叶绿素,使其变成黄白色,加碘液染色使其变成蓝色。
(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1.实验步骤
(1)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选定两片生长状况相同的叶子,用透明塑料袋密封,透明塑料袋内分别装少量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光照4小时。
(3)打开装置取下叶片,酒精脱色后加碘液,检验叶片内有无淀粉产生。
2.图示过程
3.变量分析
袋内装清水和袋内装NaOH溶液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
4.现象与结论
装有氢氧化钠 装有清水
现象 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
结论 装置中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 装置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5.注意事项
(1)透明塑料袋一定要密封好,以防止气体进入,影响实验结果。
(2)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6.命题突破
实验中酒精的作用: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结果便于观察。
(三)植物的呼吸作用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
取两只大小相同、带橡皮塞的试管,上方装有数量相同的种子(如装置图所示),一组是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另一组是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底部装适量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3.现象与结论
A B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结论 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物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
4.命题突破
(1)种子“已浸水”和“已煮熟”意味着什么?
“已浸水”是指种子上有适量水分;“已煮熟”是指种子已死亡。
(2)种子需要消毒的原因:
种子消毒是为了避免种子上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
(3)影响呼吸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体内含水分越高:氧气浓度越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强,分解的有机物多,释放出的能量多。
(4)无光照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只在光照下进行,而呼吸作用随时都在进行,因此,无光照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5)实验中使用绿豆种子时要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的原因:
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12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