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用具坐井观天演示装置、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玻璃砖、激光笔、自制光的折射学生实验器材、手机、多屏互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可以找到坐在枯井中青蛙看到天空的范围,如果井中注水后青蛙看到范围有变化吗?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井中注水后光的传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两种介质),光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出折射的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二、新课教学活动一 光的折射1.教师演示下图(水槽中加水,往水中加点牛奶,小孔中放入一截蚊香产生烟雾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器材:水槽,激光笔(1)将一束激光从水槽侧面射入让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3)在学案活动1中画出光路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2.相关名称①一点:点O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②相互垂直③三光线④三角活动二 光的折射规律由光的反射规律大胆猜想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方案: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1)器材:半圆型玻璃砖 圆形白板 激光笔 。做法:(1)圆形白板铺在桌面上,放上玻璃砖(毛玻璃一侧在下)(2)打开激光笔的开关使激光笔发光,放到圆形白板上对准玻璃砖照射(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把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填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根据实验的现象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完成导学案的填空。规律一: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探究三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你是怎么操作的?_________________ 。规律二:折射角、入射角的比较及大小变化(1)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光线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2)当光线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3)当入射角变大或减小时,折射角___________。(4)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规律三:探究光路是否可逆?你是怎么操作验证的?。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2)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因果关系: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通过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认识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的存在。出示装有一条小鱼的水槽,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操作。从侧上方观察鱼,你会看到几条鱼?让学生用筷子模仿猫去“刺”鱼。结论: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可讨论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活动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利用多媒体,作图解释“叉鱼”的折射原理。解释池水“变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贸然下水;2.水中看树,树变高了 :请你尝试作图说明由于人眼的“视觉直进”的功能,觉得光线总是沿直线射入人眼的。进入眼睛的光线是A点发出的光线“拐弯”后进入人眼的,但眼睛觉得光线是从A1点射过来的。事实上并不存在发光的A1点,A1点是A点的虚像点。A1比A高,所以水中看到的树比实际位置要高。3.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注水后青蛙看到的星星更多”问题;扩展: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三、交流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或感悟呢 四、板书设计第1节 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二、光折射的规律:重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反之,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空气中的角总为大角”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底变浅,海市蜃楼,规律:在一种介质中看另一种介质中的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位置都比实际的“高”五、教学反思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