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有关情况,掌握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1)、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
平型关
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也是中国的城堡之一。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
(2)、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分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2、经过: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林彪,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当日军1000多人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日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八路军冲杀下去,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歼。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材料:这次战役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关史事:
日军侵入山西后,从代县的阳明堡机场频繁出动飞机,轰炸中国军队的忻口阵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头部队发现这一情况后,于1937年10月19日夜,秘密潜入阳明堡机场并展开猛烈袭击,经过1小时激战,共毁伤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当地人民颂扬八路军:“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飞机一扫光。”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时代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2.主要内容: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意义:《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陈毅元帅有诗:“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七·七”事变之后,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拦,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延安:著名女作家丁玲,诗人艾青,冼星海,文坛名将茅盾携妻带小,众多名家,都怀着一个希望,选择一条道路——延安光明之路。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相关史事: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日军引上了狼牙山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石头砸光的情形下,宁死不做日军俘虏,纵身跳下万丈悬崖,三人牺牲,两人身负重伤。狼牙山五壮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相关史事: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情支持。不少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各自率领医疗队,来到抗日根据地。他们在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不避危险,不辞劳苦,在医疗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医治了很多伤员,后来都牺牲在抗日前线。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6、意义: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材料: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1940年8月,正太铁路破击战全面展开。12月,百团大战基本结束。
2、经过:
1940年下半年,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日军民的士气,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相关史事: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3、意义:
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遭到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进行“反扫荡”作战。
问题思考:
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发动了哪次大规模战役?有何意义?
答:战役:百团大战。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并放火烧毁村庄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材料: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减少,物资供应十分困难,一些地区军民甚至以野菜、树皮充饥。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中国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A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2、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A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3、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A )
A.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D )
A.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D.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它的发表( A )
A.加快了抗日战争的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
2、意义: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5、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