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军机处效率低下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的命令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2、“国朝设布政以统治列郡,设都司以总诸卫之兵。虑二司之比周也,又设按察司以纠之,以三司之颉颃也。又遣御史以按之。近以四方多事,又遣都御史以巡抚之。”明政府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权限 D.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明太祖废丞相B.君主专制的加强C.内阁的设立受到司礼监牵制D.小农经济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掌握了决策权B.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C.明朝政治初露民主端倪D.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6.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同时设置与之平行的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改变使( )A.省级地方行政机构被废除 B.地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C.三司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千(当作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A.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C.郑和远航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D.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8.“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材料认为( )A.世袭制造成天子不贤 B.君主应该传位给贤人C.宰相的废除弊端较大 D.宰相职位应该世袭9.下面关于明清兴替的表述错误的是( )A.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B.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C.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清朝D.1644年,清将都城迁到北京,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10.古训有云“宁失千军,不失寸土”。明朝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宁失千军,不失寸土”的史实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雅克萨之战11.《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孝宗皇帝疏于政事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内阁首辅行使相权12.下列属于皇太极的主要活动是( )A.统一女真族各部 B.改女真族名为满洲C.进占并迁都北京 D.建立对全国的统治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然而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对明代大学士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明王朝位高权重 ②职能相当于唐代中书省③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④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在皇帝对阁臣倚赖甚殷的背景下,“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己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由此可见内阁( )A.成为事实上行政中枢 B.逐渐掌握行政决策权C.自此取得法定地位 D.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15.明代,在监阁共理朝政的体制之下,司礼监、内阁中任何一方的权势都不可能在时间上取得连续、持久的积重式发展。司礼太监“即狼戾如振、瑾者”,也是“能为乱而不能为变”;而位高权重的顾命元臣,皇帝也可“以片言谴罢,如叱一奴”。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全面操控相权 B.监阁之间相互制衡C.宦官擅权威胁皇权 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二.材料题16.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摘编自《明夷待访录》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摘编自《原君》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摘编自《明夷待访录》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摘编自《学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朱元璋长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既设浙江巡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以闽、浙道远,又设提督军务兼巡福、兴、漳、泉、福宁海道都御史。后改巡抚福建,统辖全省。﹣﹣摘编自《明史职官志》材料二:嘉靖十一年(1532年)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都、布、按三司将处置缘由,备呈巡按知会。巡按御史出巡,据其已行之事,考查得失,纠正奸弊……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刑,参拔吏典,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干预。﹣﹣摘编自《明会典都察院抚按通例》(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巡抚”一职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巡抚与三司、巡按御史的关系,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巡抚”一职设置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AABAB6.D7.C8.C9.C10.A11.C12.B13.B14.A15.D16.(1)政治上:专制时代极盛而衰,新兴市民阶层扩大。经济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繁荣,全国性大市场雏形出现,劳动力市场化,货币的作用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上:反君主专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化上:反封建的小说、文人画等强调个性的市民文化产生和发展。对外交往: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2)批判:黄宗羲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废除丞相制度。重构:主张实行君臣共治,恢复丞相制度,寄权力于学校。17.(1)趋势:由中央临时性差遣官员变为地方常任官员;由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变为统揽地方军政;总体趋势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2)关系;巡抚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统辖三司等各级官员;巡抚不得随意干预巡按御史的政务;巡抚受巡按御史的监督和制约。积极作用:明初巡抚具有巡查地方的作用,有利于掌控地方军情和政情,加强中央集权,保持封建君主专制的稳定;“巡抚”一职的设置,能够使全省权力归于一体,提高行政效率;巡抚作为省级行政长官,延续了行省制的行政建制,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3.元末农民起义(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一)明朝的建立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明朝概况建立者:时 间:定 都:1368年—1644年应天府(南京)15世纪前期迁都北京朱元璋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疆 域:明朝疆域(1433年)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合作探究】宰相制度因何被废?(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前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诛杀胡惟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2.内阁制度(1)明初废除宰相之后,皇帝的日常工作量大为增加,日理万机,疲于应付,不得不挑选一些官员担秘书、顾问工作,辅佐理政,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永乐初年,选拔翰林院官员五至七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由于文渊阁在宫内,故称“内阁”。文渊阁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 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内部权力膨胀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2.内阁制度2.内阁制度(监察)(军政)都指挥司按察司地 方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内阁辅政(行政)皇帝中 央内阁中书省丞相撤行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布政司撤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想一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3.宦官专权“票拟”? “批红”?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司礼监“批红”牵制内阁的“票拟”。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明史·职官志》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合作探究】材料体现了司礼监掌握着哪些权力?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何它的权力始终无法威胁皇权?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的司礼监不仅是二十四个衙门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重要部门, 也是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首席衙门,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摘编自宋佳:《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1)权力:掌管批红、传宣谕旨,提督厂卫,治理诏狱。(2)宦官专权。(3)它的权力来源于皇帝。(4)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年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成果:访问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时间 次数 1404—1433年 7次 1492—1504年 4次人数 27800 1500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范围广设备先进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特点1、规模大2、时间长3、技术先进4、和平交往弊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耗费大,导致后期明朝财政负担较重,远洋活动停止,也是后期倭患兴起的原因之一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评价郑和下西洋?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在海禁政策下,商业利益有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传播编队图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人们对于“倭寇”一词,容易望文生义,其实,所谓“倭寇”需要具体分析。单说倭寇是指“明朝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过于简单化。……它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丽时代的倭寇、”“朝鲜时代的倭寇”、“嘉靖大倭寇”等。背景: ①元末时期日本武士利用中国政局动荡侵扰中国;②明初的海禁造成沿海的居民生活困难,走私猖獗,加剧了沿海的形势。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材料一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材料二 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材料三 又以南方多薮(sǒu)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1528-1588)明代绘画《抗倭图卷》(局部)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战绩:台州九战九捷结果:稳定东南沿海形势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上述材料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高尚品德?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明朝的外交-西方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1749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管治澳门章程十二条,以中葡文刻石立于澳门议事亭内。此后,这项法令执行了10年。葡人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表明葡人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1)对蒙古(鞑靼、瓦剌):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明朝形势图(1433年)2.满洲崛起(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清太祖努尔哈赤◎赫图阿拉城◎清沈阳故宫◎清太宗皇太极3.明清易代(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思宗朱由检◎李自成进京3.明清易代【历史趣闻】明朝的十六位奇葩皇帝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垕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注:以上内容均为基于史实编纂,只为博君一笑。3.明清易代(3)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清军入关形势图◎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山海关课堂总结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的建立与统一明太祖明成祖明朝中央制度变迁郑和下西洋:概况、影响东南沿海的“倭乱”:起因、结果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宦官专权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蒙古、藏族、东北满洲崛起明清易代课堂检测1、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军机处效率低下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的命令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A解析:据题干“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都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故选A项。2、“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明太祖废丞相B.君主专制的加强C.内阁的设立受到司礼监牵制D.小农经济B解析:据材料“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与宦官专权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内阁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司礼监也是为皇权服务的,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显然不是宦官专权的根源,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试卷.doc 第13课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