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锁分】2022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精讲精练学案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锁分】2022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精讲精练学案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离子。
2、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的;原子间有间隔
质子(+)
原子核(+)
3、原子的构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4、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5、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7、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就不含中子。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注:(1) 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2)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4) 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为4-7个 易得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稳定
■考点四 分子
1、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要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1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本身大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分子要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 化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
■考点六 离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镁离子.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2+:表示2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判断: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阴离子。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在质量上相等,且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七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4、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典例1:(2020 南岸区一模)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但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的教室内充满了过氧乙酸的气味是利用了分子不断运动的事实。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1.1(2021 西山区校级模拟)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由物质的微粒性可知: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在受热膨胀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所以,微粒的大小、质量及性质没有改变。由此可知:
A、微粒的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
B、微粒的大小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微粒的质量没有改变,故C错误;
D、微粒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1.2 (2020 南岸区一模)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但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的教室内充满了过氧乙酸的气味是利用了分子不断运动的事实。
故选:B。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典例1:(2021 衢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带电的知识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故错误;
B、核电荷数=质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因此核电荷数为1,故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相对原子质量=3,故错误;
D、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故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2021 衡阳)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二个氢原子的质量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
【解析】A、不显电性,因为只有中子,中子不带电,故A正确;
B、中子不带电,故“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说法错误,故B错误;
C、因为中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而一个氢分子的质量是两个质子的质量,则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2个氢分子的质量,故C错误;
D、因为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故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故D错误。
故选:A。
2.2(2020 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________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A正确;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B正确;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C正确;
故选ABC。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典例1:(2021 淄博)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小云从如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获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②③属于同一种原子 B.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
C.①③表示的都是原子 D.②③表示质子数相同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解析】A、②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③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②③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的元素的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①②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为原子;③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②③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7、19,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3.1 (2021 济南)如图是甲、乙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两种粒子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甲、乙两种粒子都不显电性
B.乙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甲粒子是金属阳离子
D.甲、乙两种粒子不能结合成化合物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A、粒子甲、乙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原子不显电性,故A正确;
B、乙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电子,故B错误;
C、粒子甲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故C错误;
D、甲是镁原子,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2价的阳离子,乙是氯原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7,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1价的阴离子,所以镁原子和氯原子可以形成化合物氯化镁,故D错误;
故选:A。
3.2(2021 巴中)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共有 ________种元素。
(2)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由B、C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简单离子和复杂离子2
【解析】(1)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D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三种元素。
(2)在A中,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由B、C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分别是铝离子和氯离子,能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铝,化学式是:AlCl3。
【答案】(1)三;(2)得到;(3)AlCl3。
■考点四 分子
◇典例1:(2021 盘锦)在氧气转化为液氧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分子数目
【考查角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析】氧气转化为液氧,氧分子释放能量,运动速度减小,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大小、种类、数目都不变。
故选:C。
【答案】 C
◆变式训练
4.1(2021 湘西州)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2(2021 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观察如图,有关苯分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在不断运动 B.它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它真实存在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通过该图能够看出苯分子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苯分子之间有间隔。但苯分子不停地运动通过该图不能看出。
故选:A。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1:(2020 杭州)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考查角度】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含有18个碳原子。
故选:A。
【答案】 A
◆变式训练
5.1(2021 河池模拟)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A.酒精挥发 B.过氧化氢分解
C.蔗糖溶于水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怎样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解析】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A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的分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水分子可分,故B正确。
C、蔗糖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C错误。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D错误。
故选:B。
5.2 (2021 高邮市一模)科学家合成的环状碳分子C18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碳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均是构成原子的粒子。
故选:A。
■考点六 离子
◇典例1:(2021 台湾)如表为两种离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关于甲、乙、丙、丁的关系式,下列何者正确?(  )
质子数 电子数
X离子 甲 乙
Y离子 丙 丁
A.甲=乙-2 B.甲=乙+2 C.丙=丁-2 D.丙=丁+2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则X是钙离子,Y是氯离子。钙离子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18;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即甲=20,乙=18,丙=17,丁=18。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A说法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B说法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C说法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2021 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Ca(OH)2 B.H2CO3 C.H2O2 D.H2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A.氢氧化钙是由离子构成的,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
B.H2CO3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B错误;
C.H2O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H2由大量的氢气分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6.2 (2021 眉山)某无色混合溶液中大量存在四种离子,其个数比为Al3+:NO3-:SO42-:M=1:1:3:2,则M为(  )
A.Cu2+ B.Na+ C.Cl- D.Mg2+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某混合溶液中大量存在四种离子,其个数比为Al3+:NO3-:SO42-:M=1:1:3:2,溶液不显电性,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设铝离子的个数为1,则正电荷总数为3×1,负电荷总数为1+2×3,则M应带正电荷,设一个M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为x,则3×1+2x=2×3+1,x=2;因为含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所以M为Mg2+。
故选:D。
■考点七 原子相关质量关系
◇典例1:(2021 泰州)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其核外电子数是(  )
A.1 B.2 C.3 D.6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故其核外电子数是1。
故选:A。
【答案】 A
◆变式训练
7.1 (2021 百色)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山东舰”在建造时用到了大量钛合金,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 B.26 C.48 D.70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选:A。
7.2 (2021 温州)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质子数是92,故其核外电子数为92。
故选:A。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1 陕西)下列关于H2、H2O、H2O2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含有1个氢分子 B.均含有2个氢原子
C.均含有氢元素 D.均含有2个氢离子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水、过氧化氢分别是由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过氧化氢中均不含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气、水、过氧化氢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气、水、过氧化氢中均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水、过氧化氢分别是由氢分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均不含氢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答案】C
2.(2020 上海)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
A.过氧化氢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镁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过氧化氢,其化学式H2O2中虽然在形式上有O2,但是那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B、氧气,其化学式为O2是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正确。
C、二氧化碳。其化学式CO2中虽然在形式上有O2,但是那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D、氧化镁,其化学式MgO,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故选:B。
【答案】B
3.(2018 薛城区校级自主招生)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考查角度】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A、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将食盐溶解于水中,所得食盐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食盐和蔗糖均匀混合,是宏观物质之间的问题,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等质量的氧气体积比液氧的大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选:C。
【答案】C
4.(2021 保康县模拟)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
A.2个氧原子 B.1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氧气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
故选:A。
【答案】A
5.(2021 虹口区二模)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种类都改变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故A正确;
B、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有的分子的质量小于原子的质量,故B错;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混合物,故C错;
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故D错。
故选:A。
【答案】A
6.(2021 柳州)2021年4月,习总书记到柳州参观了螺蛳粉厂。我们在螺蛳粉厂区内能闻到特别的香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不可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在螺蛳粉厂区内能闻到特别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D。
【答案】D
7.(2021 玉林)“佩香囊,迎端午”,人们能闻到香囊发出的香味,主要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在远处可以闻到香囊散发出的香味,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体积、分子质量等无关。
故选:B。
【答案】B
8.(2021 南京)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氧气降温变为液态,氧分子运动速度变慢,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大小、质量大小、数目多少都不变。
故选:D。
【答案】D
9.(2021 河北)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分子的运动快,温度低时,分子的运动慢,故当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的溶液变成了红色,因此可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故选:D。
【答案】D
10.(2021 东营)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A.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故A说法正确;
B.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金原子并不是实心球体,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说法错误;
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C说法错误;
D.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答案】A
11.(2020 济南)模型认知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的是(  )
A.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A、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是汤姆逊的原子的模型,说法错误;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C、原子核带正电荷,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D、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故选:A。
【答案】A
12.(2021 益阳)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钠原子的核外第一层有1个电子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0
D.钠原子的核外有2层电子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A.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的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故A错误;
B.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故B正确;
C.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1,无法确定中子数,故C错误;
D.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的核外有3层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
13.(2021 广州)如图为锶(Sr)和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S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B.B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7个电子
C.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Br
D.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2Br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A.Sr最外层电子数是2,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故A正确。
B.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故B错误。
C.Sr最外层电子数是2,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2,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化学式是SrBr2,故C错误。D.Sr最外层电子数是2,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2,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化学式是SrBr2,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
14.(2021 徐州模拟)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它们在不停地运动
B.一定条件下,钠原子和钠离子能相互转化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D.原子的内部含有带电的微粒,所以原子就带有一定的电性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它们在不停地运动,故A正确;
B、钠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钠离子;钠离子得到电子会形成钠原子,故B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C正确;
D、原子内部含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但是质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与电子随带负电荷的总数相同,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故D错误。
故选:D。
【答案】D
15.(2021 八步区三模)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
A.Cl、Cl﹣ B.Mg2+、F C.Na+、S2﹣ D.Na+、NH4+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故二者的核外电子总数不同;
B、镁离子的电子数是10,氟原子的电子数是9,故二者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故二者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铵根离子的电子总数为:7+1×4﹣1=10,故二者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故选:D。
【答案】D
16.(2021 云南)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731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4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氦3的质子数为2,故其核外电子数为2。
故选:B。
【答案】B
17.(2021 自贡)不久前,某国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争论。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已知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下列关于氚、氢两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不同种元素 B.都有中子,但数目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A、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氢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为1,它们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氢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氢原子不含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氢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为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氚原子的核相对原子质量为1+2=3,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0=1,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答案】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8.(2020 河东区一模)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水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4)氮气是由无数的________构成的,一个氮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1)甲能构成分子,分子又可以分成甲,所以甲是原子,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离子,所以乙是离子;故填:原子;离子;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填:氯化钠;水分子;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氢原子和氧原子;
(4)氮气是由无数的氮分子构成的,一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故填:氮分子;2个氮原子。
【答案】(1)原子;离子;
(2)氯化钠;水分子;
(3)氢元素和氧元素;氢原子和氧原子;
(4)氮分子;2个氮原子。
19.(2020 黄石模拟)在下列粒子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氢分子、④氧分子、⑤水分子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________;当水变成水蒸气时,________粒子没有发生变化.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以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当水变成水蒸气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没发生变化.
【答案】⑤;①、②;③、④;⑤.
20.(2020 建华区三模)宏观现象,微观本质。请用粒子观点,简单解释下列现象:
(1)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上升,这是因为水银受热时汞原子之间的________;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
(3)苏打水能导电是因为苏打水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________。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1)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上升,这是因为水银受热时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填:间隔变大;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填:分子构成(合理即可);
(3)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在水溶液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所以苏打水能导电;故填:离子。
【答案】(1)间隔变大;
(2)分子构成(合理即可);
(3)离子。
21.(2020 黔西南州)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利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________(填“大”或“小”)。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1)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故答案为:HCl+NH3=NH4Cl↓;
(2)盐酸中溶质为HCl,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水中挥发出分子为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在A处先有白烟生成,说明氨分子先运动到A处与氯化氢分子接触发生反应,所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小;
故答案为:小。
【答案】(1)HCl+NH3=NH4Cl↓;
(2)小。
22.(2020 金华)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________;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故填: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是因为粒子都带正电荷,轨迹应该是和D相似,向上偏转。
故填:C。
【答案】(1)原子核。
(2)C。
23.(2021 西宁)“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照要求填空:
(1)B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2)D和E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________相同。
(3)请写出A和C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1)由B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多于4个,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填:阴离子;
(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D和E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所以D和E属于同种元素,故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A的质子数为8,所以A是氧元素,C的质子数为11,所以C是钠元素,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化学式分别为Na2O、Na2O2;故填:Na2O或Na2O2。
【答案】(1)阴离子;
(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Na2O或Na2O2。
24.(2019 上城区二模)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1)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________(选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或”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1)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同,电性相反,所以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答案】(1)呈电中性;(2)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25.(2021 三门峡二模)近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全世界关注。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核素。其中氚被称作超重氢,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则它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________。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由题意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3﹣1=2。
【答案】2。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2021 河南)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
(2)加压时,3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加压时,3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气体分子间有较大的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隔变小。
27.(2020 阜新)如图是A、B、C、D、E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粒子共表示________种元素。
(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有________(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________(填字母)。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1)图中粒子共有4种质子数,共表示四种元素。
(2)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CD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在AE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都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到电子。
【答案】(1)四。
(2)BCD。
(3)AE。
知识网络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考场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2、铁是由 构成,水由 构成,氯化钠由 构成。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1、原子: 。
2、原子的基本性质:
质子( )
原子核(+)
3、原子的构成 中子( )
核外电子( )
4、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 、 、 。
原子由 和 两部分构成。
5、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
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 决定。
7、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 ,如 。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 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注:(1) 稳定结构: 。
(2) (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 (He,Ne均为稳定结构)
(4) 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为4-7个 易得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 稳定
■考点四 分子
1、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 ;
② ;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③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 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
联系: 。
1、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 , 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分子 , 。
2、各类物质的微观构成:
混合物由 构成; 纯净物由 构成。
单质 构成; 化合物由 构成
■考点六 离子
1、离子: 。
2、离子的分类
;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
2Mg2+: .
4、离子的判断: 。 。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 。
■考点七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
3、 = + 。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4、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 = 。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典例1:(2020 南岸区一模)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但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的教室内充满了过氧乙酸的气味是利用了分子不断运动的事实。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1.1(2021 西山区校级模拟)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由物质的微粒性可知: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在受热膨胀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所以,微粒的大小、质量及性质没有改变。由此可知:
A、微粒的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
B、微粒的大小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微粒的质量没有改变,故C错误;
D、微粒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1.2 (2020 南岸区一模)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考查角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但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的教室内充满了过氧乙酸的气味是利用了分子不断运动的事实。
故选:B。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典例1:(2021 衢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带电的知识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故错误;
B、核电荷数=质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因此核电荷数为1,故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相对原子质量=3,故错误;
D、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故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2.1(2021 衡阳)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二个氢原子的质量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考查角度】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
【解析】A、不显电性,因为只有中子,中子不带电,故A正确;
B、中子不带电,故“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说法错误,故B错误;
C、因为中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而一个氢分子的质量是两个质子的质量,则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2个氢分子的质量,故C错误;
D、因为它不是某种元素,而只有中子,故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故D错误。
故选:A。
2.2(2020 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________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考查角度】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A正确;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B正确;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C正确;
故选ABC。
■考点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典例1:(2021 淄博)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小云从如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获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②③属于同一种原子 B.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
C.①③表示的都是原子 D.②③表示质子数相同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解析】A、②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③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②③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的元素的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①②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为原子;③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②③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7、19,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3.1 (2021 济南)如图是甲、乙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两种粒子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甲、乙两种粒子都不显电性
B.乙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甲粒子是金属阳离子
D.甲、乙两种粒子不能结合成化合物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A、粒子甲、乙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原子不显电性,故A正确;
B、乙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电子,故B错误;
C、粒子甲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故C错误;
D、甲是镁原子,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2价的阳离子,乙是氯原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7,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1价的阴离子,所以镁原子和氯原子可以形成化合物氯化镁,故D错误;
故选:A。
3.2(2021 巴中)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共有 ________种元素。
(2)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由B、C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
【考查角度】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简单离子和复杂离子2
【解析】(1)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D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三种元素。
(2)在A中,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由B、C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分别是铝离子和氯离子,能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铝,化学式是:AlCl3。
【答案】(1)三;(2)得到;(3)AlCl3。
■考点四 分子
◇典例1:(2021 盘锦)在氧气转化为液氧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分子数目
【考查角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析】氧气转化为液氧,氧分子释放能量,运动速度减小,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大小、种类、数目都不变。
故选:C。
【答案】 C
◆变式训练
4.1(2021 湘西州)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考查角度】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2(2021 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观察如图,有关苯分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在不断运动 B.它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它真实存在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通过该图能够看出苯分子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苯分子之间有间隔。但苯分子不停地运动通过该图不能看出。
故选:A。
■考点五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1:(2020 杭州)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考查角度】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含有18个碳原子。
故选:A。
【答案】 A
◆变式训练
5.1(2021 河池模拟)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A.酒精挥发 B.过氧化氢分解
C.蔗糖溶于水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考查角度】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怎样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解析】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A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的分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水分子可分,故B正确。
C、蔗糖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C错误。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D错误。
故选:B。
5.2 (2021 高邮市一模)科学家合成的环状碳分子C18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考查角度】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碳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均是构成原子的粒子。
故选:A。
■考点六 离子
◇典例1:(2021 台湾)如表为两种离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关于甲、乙、丙、丁的关系式,下列何者正确?(  )
质子数 电子数
X离子 甲 乙
Y离子 丙 丁
A.甲=乙-2 B.甲=乙+2 C.丙=丁-2 D.丙=丁+2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则X是钙离子,Y是氯离子。钙离子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18;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即甲=20,乙=18,丙=17,丁=18。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A说法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B说法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C说法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变式训练
6.1 (2021 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Ca(OH)2 B.H2CO3 C.H2O2 D.H2
【考查角度】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解析】A.氢氧化钙是由离子构成的,含有氢元素,但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
B.H2CO3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B错误;
C.H2O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H2由大量的氢气分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6.2 (2021 眉山)某无色混合溶液中大量存在四种离子,其个数比为Al3+:NO3-:SO42-:M=1:1:3:2,则M为(  )
A.Cu2+ B.Na+ C.Cl- D.Mg2+
【考查角度】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某混合溶液中大量存在四种离子,其个数比为Al3+:NO3-:SO42-:M=1:1:3:2,溶液不显电性,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设铝离子的个数为1,则正电荷总数为3×1,负电荷总数为1+2×3,则M应带正电荷,设一个M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为x,则3×1+2x=2×3+1,x=2;因为含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所以M为Mg2+。
故选:D。
■考点七 原子相关质量关系
◇典例1:(2021 泰州)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其核外电子数是(  )
A.1 B.2 C.3 D.6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故其核外电子数是1。
故选:A。
【答案】 A
◆变式训练
7.1 (2021 百色)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山东舰”在建造时用到了大量钛合金,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 B.26 C.48 D.70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选:A。
7.2 (2021 温州)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考查角度】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质子数是92,故其核外电子数为92。
故选:A。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1 陕西)下列关于H2、H2O、H2O2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含有1个氢分子 B.均含有2个氢原子
C.均含有氢元素 D.均含有2个氢离子
2.(2020 上海)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
A.过氧化氢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氧化镁
3.(2018 薛城区校级自主招生)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4.(2021 保康县模拟)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
A.2个氧原子 B.1个氧分子 C.氧元素 D.氧气
5.(2021 虹口区二模)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种类都改变
6.(2021 柳州)2021年4月,习总书记到柳州参观了螺蛳粉厂。我们在螺蛳粉厂区内能闻到特别的香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不可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7.(2021 玉林)“佩香囊,迎端午”,人们能闻到香囊发出的香味,主要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8.(2021 南京)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9.(2021 河北)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0.(2021 东营)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11.(2020 济南)模型认知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的是(  )
A.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
12.(2021 益阳)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钠原子的核外第一层有1个电子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0
D.钠原子的核外有2层电子
13.(2021 广州)如图为锶(Sr)和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S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B.B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7个电子
C.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Br
D.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2Br
14.(2021 徐州模拟)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它们在不停地运动
B.一定条件下,钠原子和钠离子能相互转化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D.原子的内部含有带电的微粒,所以原子就带有一定的电性
15.(2021 八步区三模)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
A.Cl、Cl﹣ B.Mg2+、F C.Na+、S2﹣ D.Na+、NH4+
16.(2021 云南)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731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4
17.(2021 自贡)不久前,某国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争论。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已知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下列关于氚、氢两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不同种元素 B.都有中子,但数目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8.(2020 河东区一模)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   ,乙是   。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3)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4)氮气是由无数的   构成的,一个氮分子是由   构成的。
19.(2020 黄石模拟)在下列粒子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氢分子、④氧分子、⑤水分子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   ;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   ;当水变成水蒸气时,   粒子没有发生变化.
20.(2020 建华区三模)宏观现象,微观本质。请用粒子观点,简单解释下列现象:
(1)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上升,这是因为水银受热时汞原子之间的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3)苏打水能导电是因为苏打水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   。
21.(2020 黔西南州)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利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填“大”或“小”)。
22.(2020 金华)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23.(2021 西宁)“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照要求填空:
(1)B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    (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2)D和E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    相同。
(3)请写出A和C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24.(2019 上城区二模)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1)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  (选填“带正电荷”、“负电荷”、“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25.(2021 三门峡二模)近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全世界关注。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核素。其中氚被称作超重氢,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则它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6.(2021 河南)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
(2)加压时,3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
27.(2020 阜新)如图是A、B、C、D、E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有   (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   (填字母)。
知识网络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考场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