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3.6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3.6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资源简介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3.6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高考新动向】
考点集结 考向动态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3)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注“汉语热”和考古发现。2.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3.重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纲全景透析】
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
(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____________。
2.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体现:___________和 科学技术 。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_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 民族文化 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 求同存异 和__________。
2.要求:(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和睦相处 。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成分。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___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
三、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
2.各民族文化 相互交融 、___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热点难点全析】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问题引导: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中华剪纸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流传深远,是民间文化和民俗生活的完美结合。
材料反映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①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表现不同: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2)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
补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得以记录流传下来。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使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例1.(2011·广东文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①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②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①②入选;③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材料也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③④排除,故选A。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各民族文化
问题引导:
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统一性、乡土情谊、家族本位和崇儒
重德等典型特征,在闽南文化中都有体现。但闽南文
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具有自身
典型的特色。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这一说法正确吗?
(2)闽南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具有自身典型的特色,说明了什么?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兼收并蓄指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借鉴。
2.中华文化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和堆砌。各民族之间的特色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补充:如何理解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2)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更自觉地认识到:中华之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而且非一血统之种名,实乃一文化之族名。
(3)今天,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华侨华裔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高考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考查侧重对其基本内涵和关系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
例2.(2011·海南单科)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知识点。自然条件不能决定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不能同一,①④说法错误。
【高考零距离】
1.(2012高考天津卷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文化的不同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那表现出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选择C。
【考点定位】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
2.(2012高考天津卷11)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 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 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2高考山东卷2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日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刨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5.(2012高考福建卷32)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6.(2012高考江苏卷23)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A.满足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7.(2012高考福建卷31)表3是某地不同群体对所喜爱的文化活动的选择情况
群体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喜爱的文化活动 听戏曲、打太极拳… 看电视、阅读书报… 上网、听音乐…
某班同学分配表中信息后提出下列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
A倡导高雅文化,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
C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D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8.(2012高考浙江卷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9.(2012高考北京卷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4分)
10.(2011·广东文综T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中华文化的特征。解答本题要特别关注两点材料信息:一是经济是动态的而文化却是永远的王牌,二是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① 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 入选
② 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 入选
③ 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排除
④ 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排除
【答案】选A。
11.(2011.海南单科T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能够对材料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注意把材料分清层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以前庆祝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体现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特色,①符合题意;今天庆祝民俗节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特征,②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③④错误。故选A。
【答案】选A。
12.(2011.海南单科T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文化地域性产生的原因,注意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①错误,③正确;不同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是中华文化共有的文化财富,可以相互借鉴、包容但不是日趋同一,②正确,④错误。
【答案】选C。
13.(2011·山东文综·T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重大文化时政的关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的意义。要理解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要注意各选项本身是否严谨准确。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①④正确;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丰富中华文化,但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②;③与材料重复,排除。
【答案】选B。
14.(2010·天津卷高考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C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5.(2010·广东卷高考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A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故A正确,B, C错、,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答案】A
【考点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合肥模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 )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1年9月28日上午,“2011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山东济宁曲阜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据此回答2、3题:
2.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区域性
3.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4.(预测题)201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文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 ”在这里“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指的是中华文化的( )
①源远流长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博大精深 ④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12·泰兴模拟)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北京京剧,河南豫剧,山东吕剧,四川川剧,上海沪剧,浙江越剧等反映了
( )
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7.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D.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8.2011年10月20日,第九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在王羲之故居盛大开幕。临沂市高度重视弘扬书法艺术,连续举办了九届书圣文化节,建设了一批书法主题文化设施,挂牌了一批书法学校,拥有各类书法团体和书法艺术教育机构千余家,在全国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临沂书法文化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书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预测题)2012年2月22日至26日,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举办大型庙会,民间艺人通过敲锣打鼓、扭秧歌、踩高跷、撑旱船、舞狮子、赶“毛驴”等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来祭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治河功臣,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平安。民族民俗文化展演让游玩的市民纷纷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 )
①园林设计 ②天文历法应用
③汉字 ④史书典籍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0.(2012·九江模拟)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易错题)“恰克恰克”是一种维吾尔族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口头语言艺术形式。它是由两人或多人参与完成的互动性极强的对话性的表演活动,幽默、风趣,与相声颇为相似,具有极强的中国文化特色。这说明(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消除民族文化差异
C.发展民族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民族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12.(2012·青岛模拟)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传统文艺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26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传颂出古老中国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沛县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闻名遐迩的古筝之乡,生产的古筝曾远销海内外,远远超过了文化色彩的影响。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4.(26分)(创新题)我们的春节,有着太丰富、太多样的传统与风俗,各地的百姓总是会把“过年”这件最喜庆的事儿带上自己最浓郁的地方色彩。有人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答案
1.【解析】选D。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中华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优越性,②④符合题意。①不是原因,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③观点错误。
2.【解析】选A。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体现的是其包容性。
3.【解析】选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
4.【解析】选B。“五千年”体现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体现博大精深。②④只是体现博大精深。
5.【解析】选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观点错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是口语,④观点错误。
6.【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各地文化的区域特征,所以A、D不符合题意。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C项准确。
【变式备选】“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几句歌词十分恰当地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种说法表明
(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就是中华文化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具有多样性
③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是由汉族人民创造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中华文化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故①排除。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不只是由汉族人民创造的,④观点错误。
7.【解析】选A。“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说明了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解析】选C。①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9.【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让学生作较全面的认知。①②都是其表现,③④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选D。
【知识拓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它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并独领风骚,在于其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0.【解析】选A。题干强调闽、台文化之间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反映的是其特点。
11.【解析】选D。材料强调“恰克恰克”是维吾尔族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口头语言艺术形式,又具有极强的中国文化特色,D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体现;B项中的“消除差异”说法错误。
12.【解析】选C。皮影戏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具有稳定性。③④观点不科学。
13.【解题指南】做好本题要仔细审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明确设问要求,“认识类”试题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思考。在选取角度时,要根据具体的材料确定答题的思路。本题主要从“是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组织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迁移知识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材料,提高答案的针对性。
答案:(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加以弘扬和发展创新。若想使该地文化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3)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14.【解析】本题是一道辨析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全面分析题干观点。
答案:(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因此,认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的观点是
正确的,但认为各民族的文化一定不同则是错误的。
www.
教学资源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