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导入新课满江红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的作品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等存世。作者简介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经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决心。背景链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整体感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速放慢,读出词人的失落、幽怨之情;下片语速较快,语调高昂。“青衫湿!”一句,语速缓慢沉重,读出悲伤叹惋之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我暂时居住在京城,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黄色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ɡ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思念浙江故乡。我。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很,甚。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结婚八年来一人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老天)苦苦地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属类,范围。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一颗真诚的心,常为别人激动。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莽莽人世。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 “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词牌名开篇交代写作的地点、时间“早又是”隐隐透露出对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用典,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精读赏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强派”“殊未屑”等词语强烈表达了词人身为女子的不甘,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上片:中秋时节,小住京华,秋容满眼,触景生愁。国家严峻的局势,婚姻家庭的束缚,都如千斤重担压在词人柔弱的肩头,强烈的不甘流露在字里行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在形式上,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列”与“烈”两字同音,使此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内容上,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反问,强烈抒发词人即使不为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典故,抒发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的迷茫,表达她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理。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喜悦激动:(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苦闷忧愁:(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对比阅读本课的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表达希望得到国家重用的心愿;《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小住京华)则是表达要摆脱家庭的束缚,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豪放词特点总结:一、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二、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三、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主旨归纳满江红中秋景美,心情苦闷知音难觅,坚定报国篱下黄花秋容如拭身心矛盾侠肝义胆知音难觅豪情壮志赤胆忠心徒思浙殊未屑结构梳理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中用典故描写出冲出家庭牢笼,思念家乡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满江红》(小住京华)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面歌残终破楚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八年风味徒思浙典型考题2.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京城的秋天在菊花的映衬下更加爽朗洁净。“秋容如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列”与“烈”音谐而意不同,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意气壮烈。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表达词人对人际关系、自身处境的极度失望。把眼前的困境看作“苦其心志”的磨炼,显现出秋瑾的英雄气概。A【解析】A项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表述有误。“秋容如拭”反衬出词人的苦闷心情,并非写对秋色的喜爱。秋瑾自号“鉴湖女侠”,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词是如何体现其“侠”的精神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①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 瑾万里乘风去复来②,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③,肯④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注释】①日人索句:指诗人的日本友人请她作诗。②“万里”句:指诗人乘船往返于中日两国。③“忍看”句:不忍看地图上颜色的变化(即日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和争夺)。④肯:岂肯。拓展延伸满江红秋 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参考答案]《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只身东海挟春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写词人为追求革命,独自一人伴随着滚滚春雷穿越东海往返。就算是拼得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让这颠倒的乾坤大地重归正轨。体现了词人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侠义志向。《满江红》下片中“身不得,……因人常热”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子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这是词人“侠”的精神的体现。哇春芳何中外名人传记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reen Apple Data(4)(9(8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0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90reen Apple Data22291300000229090462819040》、《190409244reen Apple Data4reen Apple Data《19954reen Apple Data200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4reen Apple Data94(1906)000909reen Apple Data949reen Apple Data0000reen Apple Data0608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D28reen Apple Data8922reen Apple Data2reen Apple Data290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reen Apple Dat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电影《秋瑾》片段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2.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经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决心。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速放慢,读出词人的失落、幽怨之情;下片语速较快,语调高昂。“青衫湿!”一句,语速缓慢沉重,读出悲伤叹惋之感。2.自由朗读本词,读出感情。3.借助资料,疏通词意。(1)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疏通词意。(2)师明确全词的意思。我暂时居住在京城,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黄色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结婚八年来一人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老天)苦苦地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一颗真诚的心,常为别人激动。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三.品析词句,理解主旨。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两句包含了哪些信息?预设 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时间——中秋节,地点——北京。2.“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词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清秀明丽的自然风景反衬作者的失落和幽怨之情,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化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来说明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环伺的局势。词人八年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只好借助回忆故乡排遣郁闷。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处于危亡之时的担忧和力有所限的苦闷。4.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蛾眉”的本义是女子修长美丽的眉毛,这里指代美丽的女子。秋瑾用“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不甘心作为女儿身受到各种束缚,渴望报效国家的愿望。5.请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以“身”与“心”的对比、“列”与“烈”意义的显著区别,来表现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明了她虽然身为女子,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一个追求自由、意志坚定的巾帼英雄形象跃然纸上。6.“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两句使用了什么典故?预设 “不因人热”:东汉梁鸿家贫,却不用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意。因此作者后来才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两句使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预设 这两句典出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琴声及她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叹知音难觅而落泪,泪水湿透身上的青衫,表达了词人的寂寞孤独之情,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四、精读赏析1.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2.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喜悦激动:(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苦闷忧愁:(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五、合作探究1.对比阅读本课的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表达希望得到国家重用的心愿;《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小住京华)则是表达要摆脱家庭的束缚,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结束语:本课的四首豪放派的词虽然年代跨越古今,但那份慷慨激情同样令人感动。爱国之情是古今共通的,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四首词,感受四位作者的爱国之情。2.豪放词特点总结: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六、课堂小结1.概括这首词的主旨。预设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2.结构梳理七、典型考题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中用典故描写出冲出家庭牢笼,思念家乡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满江红》(小住京华)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京城的秋天在菊花的映衬下更加爽朗洁净。“秋容如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列”与“烈”音谐而意不同,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意气壮烈。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表达词人对人际关系、自身处境的极度失望。把眼前的困境看作“苦其心志”的磨炼,显现出秋瑾的英雄气概。【解析】A项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表述有误。“秋容如拭”反衬出词人的苦闷心情,并非写对秋色的喜爱。八、拓展延伸秋瑾自号“鉴湖女侠”,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词是如何体现其“侠”的精神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①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 瑾万里乘风去复来②,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③,肯④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注释】①日人索句:指诗人的日本友人请她作诗。②“万里”句:指诗人乘船往返于中日两国。③“忍看”句:不忍看地图上颜色的变化(即日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和争夺)。④肯:岂肯。满江红秋 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参考答案]《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只身东海挟春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写词人为追求革命,独自一人伴随着滚滚春雷穿越东海往返。就算是拼得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让这颠倒的乾坤大地重归正轨。体现了词人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侠义志向。《满江红》下片中“身不得,……因人常热”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子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这是词人“侠”的精神的体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满江红 小住京华》.pptx 《满江红(小住京华)》.doc 《满江红(小住京华)》微课.mp4 《秋瑾》.mp4 秋瑾.pdf 秋瑾《满江红》mp3音频朗读(男声).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