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教学反思】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经过一段长时期的准备,终于完成了本节课的讲授,现在回首审视这堂课,整理一下思绪,发现有很多值得自己总结反思的地方,以资以后的不断改进。一、教学对象方面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自主意识,渴望自我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初中老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尊重、关心和赏识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所以在第15课的教学中,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踊跃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安排了学生去编排“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剧,凸显他们的才能,增强他们的成绩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本观念在历史教育中得以进一步突出,它要求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件的交互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载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充当知识的传达者,一些重要知识的讲解,由学生的活动来辅助完成。二、教师本身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予以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升华对史事的认识,进而树立科学的文明史观。所以老师本身要与时具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在上课之前,我博览了有关本课的书籍,力求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本节课内容。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古代的文明发达和繁荣昌盛,以及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增强他们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同时,历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学习,也是一些技能的传授过程,我们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在准备本节课的过程中,指导一些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不仅如此,我还在教学观念上注重进行历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拓展,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阅读与本课相关的语文和地理书籍,进一步实现和地理、政治和语文等科目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文科综合课程的理念。三、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适合于当前中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这一理论在中学教育中可以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具体到历史学科而言,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首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丝绸之路的讲解,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注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本课的几个理性分析,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不仅如此,还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都产生积极的关系。其次要遵循增强趣味性原则,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幻灯片的展示以及学生的角色的扮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原则,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四、今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本课也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以后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一)、在阐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这个知识点时,应该为学生更详尽的分析,让学生明晓当时的时代背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更好的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如果联系当时汉朝的国情去分析,效果会更好些。(二)、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讲解,应该引导学生升华认识,知道我国在古代也是一个海上大国,有过辉煌的海上文明,提高学生文明史观的视野。(三)、在讲解到班超经营西域的时候,应该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总之,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教师要用心备课,精心制作课件,爱心传授知识,才能很好的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要继续努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在历史教学中,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于教坛,让历史的文明之花绽开在每个学生的心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三乡中学历史精品课程导游解说词同学甲:各位游客,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和美轮美奂的“月牙泉”。到敦煌,我们可以观赏到: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吟诵着古人的这首诗歌,我们穿过阳关,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孙悟空取经的火焰山。新疆物产丰富,张骞通西域后,葡萄、石榴、核桃以及汗血宝马等动植物纷纷传入中原。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同学乙:各位游客,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首先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名胜景点颇多,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沟通了中外经济交流,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共52张PPT)一、张骞通西域二、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1、西域的含义2、过程:3、意义:(二) 西域都护的设置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为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大月氏西汉时间: 目的: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时间:公元前119年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都护府2009年,新疆分裂势力制造了“7·5”事件,导致14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针对这起暴力事件,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分裂势力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史实证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 之路(一) 陆上丝绸之路(二) 海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介绍丝绸之路上的旅游景点以及重要价值导游:美丽的丝绸之路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印 度斯里兰卡班超出使西域路线甘英出使波斯路线三、班超经营西域讲 讲:你知道关于班超的故事吗?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水稻石榴找一找:图中所画的这些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核桃苜蓿丝绸小麦√葡萄√√找一找公元某某年的一天,大臣将一纸奏章呈递给秦始皇,秦始皇在纸上批阅后回到后宫。感觉口干舌燥,就吃起专门从西域带来的葡萄。请问:上文错误之处有哪些?判断的理由是什么?近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这些地方是交通要道,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请给张骞和班超写一份明星档案假设你是汉代的史学家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武帝统治有心计, 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张骞两次到西域, 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 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和石榴, 还有歌舞和乐器。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张骞出使西域后, 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 东西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 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府, 总管西域的事务。海上丝路也不差, 广东沿海大出发,中南半岛往南下, 马来半岛马六甲,继续通往孟加拉, 到达印度岛南端。汉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欧洲西汉课后习作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艰难,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的感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教学建议】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观看了任远林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对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平时的教学,细细体会揣摩,谈一下自己的心得。这节课紧扣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而言,比如关于“张骞出使西域”这个问题,让学生表演历史剧,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的透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条件,升华认识。当然本课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借鉴,在此就不再细说。具体到教学建议方面,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再改进一些: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讲解,可以联想到最近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亚运会开幕式中有相关的内容演出,如果把其中的视频播放出来,效果也许会更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对广东乡土历史的认识。二、关于班超经营西域部分,可以稍微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央政府的兴衰强弱与对边疆的管辖有着重要的联系。不仅如此,还可以展示西汉与东汉的疆域图,通过对比图形的变化,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发展变化。三、关于课堂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再多展示一些选择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果能在课堂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历年中考试题,这样会更好。总之,以上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本课是一节非常高效、活跃的课程,如果稍加改善,成效会更明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整体规划】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概述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内容标准](1)、明确西域的地理概念和方位(2)、知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3)、知晓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结果。(4)、理解西域都护府设立的重要意义(5)、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意义(6)、探讨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了解其历史。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第三单元讲述的是关于秦汉大一统的史实,而汉朝的国力强力和对外开放式本单元的主题,在本单元中,前几节课重要讲述了汉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强盛,而第15课则承接这种思想,从另一个视角来证明汉朝国家的统一和开放。主要本课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张西域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形成原因。2、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发展观,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才能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方面:(1)、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模糊的,不明确,不具体。(2)、学生对丝绸之路上的景点有所知晓,对其中的一些旅游景点比较感兴趣。(3)、学生对张骞不是很熟悉,但是对有关班超的成语比较熟悉些。(4)、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2、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刚升入初中,对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难以形成明确的空间概念,这样就使得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由于缺少表演锻炼,会使得历史剧的演出不是很完美。3、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①学校历史课堂教学 ②网络 ③ 历史书籍4、学习的预期目的①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锻炼表演能力② 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历史的本质,③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教法分析1、采取的主要教法:讲解法、图示法、学生表演法,小组讨论法2、教法选择的依据:①课标所体现的三维要求。②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③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具备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1、新课 第15课 1课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张骞出使西域历史剧张骞读【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试着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如有勇者,请速来报名,事成之后,赏黄金百两,良田美宅数处。张骞撕榜说道:我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旁白:汉武帝在宫殿里亲自接见了张骞,两人开始了长谈。汉武帝: 张骞,朕这一辈子,最为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就是送姐姐远嫁匈奴,从那时候开始,朕才知道什么叫痛苦,明明是匈奴在边境烧杀掳掠我军民,父王为了估计形势,为了避免战争,不但不起兵抗辱,还将亲女儿送出远嫁, 什么和亲,朕早晚有一天,一定要改变这一切,改变这一切,就从现在做起,除了军事准备之外,外交努力,同样重要,张骞,朕寄希望于你,你此次出使西域,事关我大汉兴亡,社稷安危,你在外,要昭扬我大汉国威,凡事要有大国风度,不要让胡人小看了,张骞: 臣会谨记陛下嘱托,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前往西域,走访各国,一定辜负皇上期望,完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旁白:公元前138年,张骞和自己精心挑选一百多名随从人员,秘密由长安向西进发,他们穿越匈奴地域,去寻找大月氏国,但是这一去就是十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长安了,汉武帝隆重接见了张骞。张骞:汉使张骞向陛下复命,臣回来晚了,汉武帝: 整整十三年了,张骞你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一点音讯都不给朕,朕整整想了你十三年啊张骞:陛下,虽远在天边,但心思无一日不在大汉。臣在途中,遭遇匈奴人,被扣留了十年,但是,我没有忘记使命,逃离匈奴,终于到达了大月氏,由于那时候,大月氏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下来,无心再与匈奴作战,于是,我只好返回了长安,旁白:两千多年后,全世界的历史学家们把这次远行称为:建立连通欧亚之间——丝绸之路的发端,司马迁则在《史记》中称作:“张骞始开,西域之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轴品。国由园细4抗人95A可、西O5O②y0个告www.n.功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要使便hzs48blog:163 com火怡山然游联思资源平台软件3cooCF13134)1e章少家www.mycai.meRTRON et和平年代.巴格达一个清真寺径品等特相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教学设计】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丝绸之路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特别重视,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的路线,不仅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三、创新与突破点1、本课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扮演历史学家,开展历史讲座;让学生扮演导游,为大家讲解西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历史辩论,知识愈辩愈清晰明朗。2、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葡萄和石榴等水果,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讲解,在动听的故事讲解中,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感受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四、教学过程(一) 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班超的故事,了解关于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1、导入新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葡萄、石榴等水果,然后向学生提问:是不是这些水果原来就生产于中原。如果不是,又是从哪里传来的?通过学生回答,引出下文、导入新课。2、学习新课第一子目:张骞通西域教师:汉朝时期,关于西域,有怎么样的历史,葡萄等水果是怎样从西域传到中原呢?学习过本课,我们将可以知晓这些问题。下面请我们学习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幻灯片展示第15课课题名教师:西域是一片神奇、神秘的地方。我们对这个地方,充满向往,下面就请一位小历史学家向大家介绍一下西域。【今天我是历史学家】:学生讲解西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教师延伸:匈奴征服了西域之后,与之关系怎么样,同时,匈奴与汉朝关系如何呢,欲知详情,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向大家讲解。学生讲述,突出匈奴对西域各国尤其是大月氏的残暴。教师衔接:所以大月氏对匈奴有一种仇恨的感情。汉武帝得知此事,于是,他拟定了一个击败匈奴的战略计划。——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师生共说,展示幻灯片) 但是,大月氏到底在哪里呢?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于是,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下面请大家欣赏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各显神通】:学生表演历史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和汉朝往来的愿望。教师娓娓道来: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各国。那么这次出使的情况以及影响怎么样呢?学生回答教师衔接:和西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汉朝就要对西域进行有力的管理,你认为怎么管理有效呢?【各抒己见、辩论明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因此汉朝在公元前60年设立了一个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名称是?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意义呢?学生回答:这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课堂思考题,师生共同研讨第二子目 丝绸之路教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形成后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本课第二部分:丝绸之路幻灯片展示第二子目教师:丝绸之路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下面大家来设计一个情景,请你以一个导游的身份,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神奇的丝绸之路。【今天我是导游】:学生讨论后,踊跃争当做导游,介绍丝绸之路。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角色扮演很成功,综合两位同学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和意义是:幻灯片展示路线和意义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解了路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播放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第三子目:班超经营西域教师衔接: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式发送的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以及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首先请同学们先来解释两个成语幻灯片展示: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我来讲故事】: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解相关故事,在故事中彰显班超的历史光辉事迹。老师评价表扬学生的表达水平,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历史知识点,强调班超在西域的辛苦经营,凸显班超作出的杰出贡献。补充甘英出使大秦,以及大秦使臣回访洛阳的历史。3、通过知识框架来做好课堂小结4、课堂练习展示相关的问题,考查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它奠定了我们今天“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这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丝绸之路的路线比较模糊,应该让学生对照地图来学习,从而掌握这节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相互有关联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参考资料 西域西域一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系汉代及其后对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含义又有两种:狭义专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山)以东而言,主要是指今新疆地区;广义则凡由此向西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都在内。课本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西汉时期的西域各国西汉初年,西域有36国,后来分裂为五十余国。各国的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缘,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自此往西,有且末(今新疆且末)、小宛(今且末南)、精绝(今新疆民丰北)、戎卢(今民丰南)、扞弥(今新疆干田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在盆地的北缘,自东向西有山藏(今新疆博斯腾斯湖东)、尉犁(今新疆库尔勒西)、焉耆(今新疆焉耆)、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温宿(今新疆乌什)、尉头(今新疆阿合奇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这些国家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在盆地以西,葱岭以南,还有依耐(今莎车西南)、难兜(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等小国,有的城居,有的游牧。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蒲类(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西)、车师后国(今新疆奇田西)、卑陆(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且弥(今乌鲁木齐)、单桓(今乌鲁木齐)、乌孙(今新疆西北部和中亚一带),这些国家以游牧生活为主。此外,葱岭之外尚有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农业与畜牧业均较发达;大宛西南有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宛以西有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均从事游牧生活。上述西域诸国,以乌孙人口最多,有六十三万,其他中小国家人口较少,最小的单桓还不足二百人。匈奴对西域北边一些国家的控制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77或176年(汉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骑兵西进,冲进准噶尔盆地,并从天山东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的东北,征服乌孙及楼兰等许多小国。匈奴在焉耆、尉犁等地置僮仆都尉,控制商道,掠夺财富,“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汉书·西域传》)。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国还要无偿供给一切用度,不得留难。匈奴的统治极其残暴,蒲类国王因得罪匈奴单于,单于徙其民六千余口,“内之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曰阿恶国”(《汉书·西域传》),逃散的蒲类人躲藏山谷间,才保存了蒲类国号。老上单于在位(前174-前160)时大败大月氏,杀其王,竟以其头为饮器。张骞张骞(?-前114),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官至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封博望侯。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听说匈奴击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出使西域。大月氏本称月氏,亦称月支(“大”字乃汉人所加),原先在敦煌、祁连山一带从事游牧生活,至秦代势力强盛,胁迫匈奴送单于子至其地作为人质。秦末,匈奴质子冒顿自大月氏逃回匈奴,杀父自立为单于后,两次举兵进攻大月氏,大月氏战败西迁至准噶尔盆地。老上单于(前174-前160)时,匈奴又破大月氏,杀其国王,大月氏乃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来,服属匈奴的乌孙向大月氏发动进攻,占领伊犁河流域,大月氏又被迫向西南迁徙,击败大夏,夺占了阿姆河流域。当张骞几经曲折,辗转找到大月氏时,大月氏早已在阿姆河一带定居多年,“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远离汉朝),殊无报胡之心”(《汉书·张骞传》)。张骞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因而落空。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告单于,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军击走匈奴于漠北,张骞建议汉武帝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张骞对武帝说,他被匈奴扣留时,听说乌孙原先住在祁连山、敦煌一带,与大月氏为邻。大月氏攻占乌孙住地,杀其国王,迫使乌孙王族逃属匈奴。后来大月氏为匈奴攻破,向西迁徙,占领了伊犁河一带。乌孙当今的首领昆莫又在匈奴单于的帮助下击败大月氏,把他们赶跑,占领伊犁河流域,然仍常怀念故地。张骞建议武帝厚赂乌孙,招其回归故地,使之助汉。武帝遂令张骞率300人的使团,并带牛羊万数、金币丝帛巨万,再使西域。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劝说乌孙东归故地以制匈奴。但乌孙诸大臣都不愿东迁,昆莫又年老不能自主,于是派了一个数十人的使团,在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携带礼物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另外,张骞在乌孙还派遣副使分别访问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后来这些国家也都派使节,携带礼物,随汉朝使臣陆续回访长安。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书·西域传序》)。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域(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护,是带兵监护。都护,是总监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西汉末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贬去西域各族首领的王号,降为侯,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一度紧张,北匈奴势力乘机侵入,重新控制了西域。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明帝派将军窦固伐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代理司马),别击伊吾庐(今新疆哈密),战于蒲类海,有功。窦固看出班超的才于,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鄯善,与随从袭杀匈奴使者,劝说鄯善归附汉朝。接着西行至于阗,用计迫使于阗王杀死匈奴使者归汉。第二年,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废黜匈奴人所立的疏勒王,另立亲汉的疏勒贵族为王。这样,西域在隔绝了65年之后复通中原,汉王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北匈奴又出兵攻破车师,受其控制的焉耆、龟兹也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东汉政府无力还击,决定召回班超。疏勒举国挽留班超,班超遂决计留驻西域,反击匈奴。他先用疏勒兵击败匈奴控制的姑墨和莎车。再联合西域各国的军队击退大月氏贵霜王7万军队的入侵。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至公元94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各族又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甘英出使大秦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在今伊拉克境内)。临大海(指波斯湾),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带)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后汉书·西域列传》)。这是中国使者到达波斯湾的最早记载。大秦派使臣来到东汉据《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在今缅甸东北部一带)国王雍由调遣使至东汉献幻人(魔术师),幻人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大秦人到达中国的最早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自日南徼外(中印半岛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后汉书·西域列传》)。这是欧洲国家使者访问中国的最早记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配套练习】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选择题1、王之涣《凉州词》之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2.张骞通西域之后,西汉百姓能在长安城内买到( )①汗血马 ②石榴 ③葡萄 ④西红柿 ⑤猕猴桃 ⑥胡萝卜A.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③④⑤⑥ D ②④⑤⑥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4.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5.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6.有关西域的范围,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天山南麓 B.今天葱岭以西C.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D.今天敦煌以西的新疆地区即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7.有关西域都护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B.管理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C.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立 D.标志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发生的事件是( )A.白登之围被解 B.卫青.霍去病两路夹击匈奴C.“七国之乱”发生 D.昭君出塞9.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富商王有望,想给母亲祝寿置办礼品。他会买哪些东西呢?( )A.汗血马 B.佛经 C.自鸣钟 D.旗袍10.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 ④西域都护的设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1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生动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12.请你仔细观察“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A.长安──今新疆──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中亚、西亚13.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灭六国后 B.张骞通西域后C.班超通西域后 D.西域都护设置后14.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15.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二、材料解析16.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穿中国的丝绸衣服,成为古罗马贵族的社会时尚。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请回答: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三、课堂延伸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引自《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固以超为都尉,居龟兹。材料四 班超遣掾甘英穷归西海而还,出前世所不至,山径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甘珍怪焉。请回答:1 张骞几次通西域?分别是什么时间出发的?2 由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挫折,你得到什么启示?3 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各指谁?④“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⑤“以超为都护”是指什么事?⑥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留于窦”,其历史作用是什么?⑦班超“遣掾甘英穷归西海”有何意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歌谣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武帝统治有心计, 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张骞两次到西域, 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 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和石榴, 还有歌舞和乐器。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张骞出使西域后, 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 东西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 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府, 总管西域的事务。海上丝路也不差, 广东沿海大出发,中南半岛往南下, 马来半岛马六甲,继续通往孟加拉, 到达印度岛南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优质课展示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人教版_任老师.flv 教学反思.doc 教学建议.doc 教学素材.doc 教学设计.doc 整体规划.doc 配套练习.doc 亚运开幕式—(丝绸之路).flv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flv.flv 张骞出使西域(上)视频.flv 张骞出使西域(下)视频.flv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剧.doc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歌谣.doc 丝绸之路导游图片.ppt 丝绸之路导游解说时的背景音乐:“吐鲁番的记忆”.wma 导游解说词.doc 丝绸之路导游解说时的背景音乐:“吐鲁番的记忆”.wma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