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这说明古代的人是用什么来记事的呢 关于产生文字的传说和考古实物是什么?仓颉造字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我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原始社会陶 文商 朝甲骨文商周时期金 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西周晚期大 篆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起着什么作用?它们就是用线条刻画出各种形状来表示各种事物或人们的思想。母系氏族时,陶器上刻划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起着什么作用?甲骨文怎样产生的?烧灼后产生裂纹在裂纹旁刻字记录占卜的事件及其判断的结果根据裂纹形状判断吉凶祸福阅读45页的自由阅读卡《占卜和甲骨文》,思考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甲骨文”。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人”和“戈”都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甲骨文与今文的对比春: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组合起来,表示草木滋生开始的时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历史结论?由此可见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记载着商朝人许多活动情况。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数量多:现已发现10万片以上的甲骨,其中有近5000个单字,,已经能识别的有1000多个。结构复杂:甲骨文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找一找:思考:甲骨文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成的,对我国文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是我国文明史的开始。近几年来,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超过100,000刻有符号的骨头和龟甲。据统计约有4,500种,现在已有1,700种被翻译出来。到目前为止,已挖掘出的甲骨文碎片共有约16,000片。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还有两河流域的楔[xiē] 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马雅人的图形文字,但这些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马的演变过程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利簋[guǐ] 及其铭文 这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利簋及其腹内壁底部的铭文拓片。簋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事迹。这种铸刻在铜器上的金文,叫铭文,也叫钟鼎文。大篆马的演变过程文字的演变大篆与早期甲骨文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线条由弯曲、复杂变得平直、简单,形状由具体变得抽象等。草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书行书书体的演变隶书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也发生了哪些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帛书书写材料的演变纸电脑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日食月食是怎样的现象?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我国科学工作者根据古代天象记录和对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的观测,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前899年的结论。想一想,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我国古代关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年份、月份、星期、日期、节气等你对历法知多少 历法 夏朝 夏历即农历(源于夏朝)商朝 大小月、闰月(逐渐完备)战国 24个节气。重大成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你知多少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niàn] 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谚语:春打河开,南雁北来。立春天气晴,百谷好收成。惊蜇点瓜,夏至开花。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清明刮了坟头土,一旱四十五。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请中医看过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 A.看病: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B.治病: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扁鹊我们称赞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扁鹊”?扁鹊针灸图原石像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画面上的扁鹊半人、半鸟形象,正在给病人作针灸疗。 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和“钟鼓之乐”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楚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你能说出诗歌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人民怎样纪念屈原?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钟鼓之乐和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编钟项目 内容文字天文历法医学诗歌音乐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项目 内容文字 商朝甲骨文商朝时期金文西周时大篆天文 商朝日月食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战国时期24节气医学 扁鹊和四诊法(望闻问切)诗歌 屈原和《离骚》音乐钟鼓之乐随县整套编钟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歌诀记甲骨文最早,文字始商朝。铭文和大篆,竹帛也发展。日月食夏商历,一年24节气。扁鹊真神奇,编钟最珍贵。屈原大诗人,《离骚》爱国情。课堂练习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代 B.夏朝C.商朝 D.西周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CC课堂练习3.关于屈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他是春秋末期楚国人B.他的代表作是《离骚》C.他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楚辞D.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A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一课,侧重于介绍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情分析】 本课是关于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学习,知识较直观,学生兴趣较大。但书本的介绍的知识点较少,而且我们的学生平时的知识面窄,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还是考虑到由显性到隐性知识的提升。本课的难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在这些知识点中设计了隐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提高的空间。同时,通过观察图片,有直观感受,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识记要求了解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2、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3、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观察想象总结概括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总结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2)归纳整理制作表格指导学生制作专题知识表格,归纳本课所学历史知识内容,使他们掌握制作表格的技能4、情感态度价 值观(1)民族情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2)治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3)道德情操崇尚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坚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夏商历法“阴阳合一”的特征、《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导入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今天我们记事是用文字,那么古代没产生文字以前,人们是如何记事的呢 根据材料”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蝇;事小,小其蝇.”回答:这说明古代的人是用什么来记事的呢 ★复习提问:关于产生文字的传说和考古实物是什么?(仓颉造字、半坡人面鱼纹陶盆。)★了解一下我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陶文(原始社会)→甲骨文(商朝) →金文(西周时期) →大篆(西周晚期)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二、教师新授(一)文字的演变★教师讲解:1、先看41页“陶器上的符号”,教师提问: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起着什么作用?生思考,小组合作后回答。教师指出它们就是用线条刻画出各种形状来表示各种事物或人们的思想。2、再指导学生浏览45页“自由阅读卡·占卜和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产生情况。生回答。师整理:烧灼后产生裂纹→根据裂纹开形状判断吉凶祸福→在裂纹旁刻字,记录占卜的事件及其判断的结果。3、了解甲骨文的含义并欣赏图片。4、阅读42页的动脑筋题目:进一步了解甲骨文。甲骨文“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其中,人和戈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5、甲骨文与今文的对比。以“春”字为例。从而思考: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呢?从而明确:由此可见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记载着商朝人许多活动情况。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6、让学生在书本里找一找: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呢?(学生看书后回答,并明确:数量多:现已发现10万片以上的甲骨,其中有近5000个单字,已经能识别的有1000多个。结构复杂:甲骨文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7、思考:甲骨文的出现有何意义呢?(学生合作讨论后完成:①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成的,对我国文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是我国文明史的开始。)8、相关链接:了解甲骨文的发展状况。9、通过甲骨文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10、了解利簋[guǐ] 及其铭文11、 指导学生观察42页“‘马’字的演变”,回答问题:.大篆与早期甲骨文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线条由弯曲、复杂变得平直、简单,形状由具体变得抽象等。)12、书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13、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也发生了哪些变化?(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电脑)★过渡留疑:后来,人们怎样简化和改进文字及其刻、写材料,使它们更方便于人们的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解答。(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指导学生阅读42-43页“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课文内容,观看43页“扁鹊”插图,探究学习:1、观察图片,思考:以下这段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天文现象?(明确:傍晚出现了日食)2、日食月食是怎样的现象?(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后,归纳指出:日食月食是太阳、月球、地球在运动中产生的相互遮掩现象。)3、夏朝人在日食时为什么会那个样子?(对日食现象还不理解,所以产生心理恐惧。)4、阅读43页的“动脑筋题目”,思考:这件事件能说明什么问题?(生讨论后回答:我国古代关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5、(出示一张现在的日历)这是今天的一张日历,我们可以从上面找到哪些历史知识?(学生思考后回答:年份、月份、星期、日期、节气等)6、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24节气,并让学生思考:你对历法知多少?。归纳指出:节气主要用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老师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歌和相关谚语)7、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做出怎样的历史判断?(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8、★你请中医看过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 (也可请几位学生表演)A.看病: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B.治病: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5.我们称赞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扁鹊”?(中医治疾病的方法是他总结出来的,相传他曾救醒被误认为“死”去的虢国太子。)★屈原和钟鼓之乐★指导学生阅读40—41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41页“文献资料.《离骚》摘句”和插图“屈原”,回答下列问题:1、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楚)2、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3、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4、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5、44页《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xī——兮,师指出:当年楚国方言有个特点,大量使用“兮”字来抒发情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写的诗篇中,自然也会这样。)6、人民怎样纪念屈原?7、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钟鼓之乐)8、目前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练习)9、合班一起总结:甲骨文最早,文字始商朝。铭文和大篆,竹帛也发展。日月食夏商历,一年24节气。扁鹊真神奇,编钟最珍贵。屈原大诗人,《离骚》爱国情。10、完成课堂教学。11、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练习(2)提醒学生预习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典型例题】【例1】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历史知识。因所学历史知识有限,所以该题难度不大。答题既可用直选法,也可用排除法。如果采用排除法,A项应是还没有出现甲骨文;C和D项中的知识点还没有学到。[参考答案] B【例2】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A.三星堆 B.都江堰 C.故宫 D.端午节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参考答案]D【例3】右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我国天文知识的研究的知识点掌握,以及读图和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夏朝时人们对于日食的出现产生恐慌心理,周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而“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考查两个知识点。[参考答案]B【课堂练习】采用游戏形式:百万富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优质课展示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_人教版_郑老师.flv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ppt 配套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