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报设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是运用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带着“什么是优秀海报作品 ”的问题,上网查找优秀海报作品并进行网络平台的提交,这一做法一是让学生提前进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二是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可以产生一些问题;三是学生提交的作品可以为教师的教学作参考,了解学生关注的方向、兴趣点、认知面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正式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剖析海报设计的灵魂所在之后,以拟定的“吃、喝、玩、乐北京城”海报主题为主线,以学习海报制作中的表现要素,如图形、文字、色彩、版式等知识点为贯穿,中间渗透一些北京的特色文化,进行动手制作,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运用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结束后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
二、教学目的
了解海报的灵魂就是创意,即通过各种手段,如巧妙利用同构与解构图形等,创造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效果。在学习海报的视觉表现要素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感受一张完整海报的制作过程,从而对海报的设计制作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海报设计的灵魂——创意;
了解海报的分类及创作方法;
掌握海报的视觉表现要素。
2. 能力目标:
通过在海报制作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知识点,最终完成海报制作,提升学生对海报的鉴赏与制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海报的制作过程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北京、认识北京、热爱北京,并从思想到审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教学重点
1. 如何理解海报中的创意;
2. 海报的视觉表现要素。
五、教学难点
如何将表现要素应用在海报的设计制作中。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演示
信息平台的整理
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设计知识手册
学生准备的以北京吃、喝、玩、乐为主题的相关图片素材、音乐素材若干等。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约2~3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内容为古代通缉犯的告示:请问大家见过这种图片吗?图片中用什么形式传达了什么信息? 招贴这种广告形式在宋代以前已经出现,但是在宋代时被广泛运用。中国最早期的招贴广告是指把文字和图画写到纸上,然后贴到城中繁华地段或城门口,以告示人们的广告形式。这种广告形式主要为官府所用,像把通缉某人的画影图形,四处张贴,就属于这种形式。 教师再展示一张图片(电影海报),让学生看看和上一张图的联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广告的雏形反映了海报最基础的功用,因此让学生感受一下海报最初的样子。
讲授新课:(约10-12分钟) 一、何谓海报 教师将信息平台上搜集整理过的学生提交的海报作品进行展示。并请2-3名同学上台说一说自己在搜集海报时所为海报的哪些因素所吸引。 教师提问:发展到当下,海报就是一种招贴画,是一种艺术设计。其目的是什么?又是通过哪些元素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将学生在台上介绍海报时所注重的要素进行总结,提炼出海报的表现要素。 二、海报的灵魂 1.教师讲授:从 19世纪60年代末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海报诞生至今,海报的灵魂——创意,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创意就是以好奇之心去找出事物之间独特的关联性。它是一幅海报最吸引人之处。 例如:书中提供的DUBONNET酒广告 引导学生构建欣赏与构思一则海报的原则与思路。 2.名词解释:(结合图例完成名词解释) 结合知识手册来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构图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 解构图形:将较为具象的物体分解后对有较强特征的部位进行重组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图形。解构决不是简单的分割,而更多是对原物象特征点的提炼和强调,其重点不在于分解,而在于如何选择和组合。 3.对海报中酒与人物、文字间的结合,你还有没有更巧妙的组合形式呢? 教师引导: 有些海报过于平铺直入,略显乏味,如果能将图形巧妙结合,可以升华海报的主题。下面就是一组形式类似但主题突出的经典招贴。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的海报招贴图例有: 绝对蒙特卡洛:酒瓶与赌城的结合 绝对西雅图:酒瓶与雨城称号的结合 绝对维也纳:酒瓶与音乐的结合 通过欣赏伏特加在绝对城市主题中的创意,来试想想“绝对北京”的主题该如何表现。 最后给学生展示绝对北京的海报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不同元素之间巧妙地结合,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懂得海报设计的创意点并不是唯一的。创意是发散性的,不同思维、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们创意各有特点。 三、海报的分类 1. 知识手册中提供海报的分类:政治类、文化类、公益类、商业类、娱乐类等。 2. 将信息平台上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分类,针对缺失项教师及时补充并解释。 四、海报的视觉表现要素 项目实践活动:(约25分钟) 海报不仅是一项艺术创作,还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要制作一张海报应考虑哪些元素呢? 图形——文字——色彩——版式 1.教师布置任务 各组进行合理分工后,利用组里收集的相关资料讨论并制作一张以“吃喝玩乐北京城”为主题的招贴海报。 2.思考提示 问题一:用什么图形形式将吃喝玩乐等信息点进行巧妙地结合? 知识点的插入:图形包括绘画图形、摄影图形、装饰图形等多种形式。越简洁的图形往往视觉传达效果越强烈。可通过对点、线、面的巧妙运用或者虚实对比等方式创造出引人注意的图形,增强海报的设计感。 问题二:海报中的文字如何做到既突出主题又能与图形形式相协调? 知识点的插入:海报中的文字要具有彰显个性和艺术性的功能。通过巧妙利用文字与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等方式可以产生妙趣横生的海报设计作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但具体要看表现的主题。 问题三:海报中主体色调与配色之间如何协调一致? 知识点的插入:色彩具有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刚强、坚硬之感,柔和的色彩则会带给人柔软、温馨的感觉;背景与主体色彩的对比强则清晰、明朗;反之则有神秘、暧昧之感。 问题四:上述海报中的各元素在画面中如何摆放? 知识点的插入:首先要明确画面应达到统一、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然后再调整画面中各元素的大与小、疏与密、横与斜等关系。可以适当追求个性化构图。最权衡的办法就是采用规整的网格作为构图的基础。 教师应在知识手册的知识点中将重点词语进行特殊标注,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及理解。 五、作品展示与总结(约5分钟) 小组通力合作,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充分展示作品的效果,并通过解说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创作角度。 六、教师总结性发言:创意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存创意。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每一天。 鼓励学生到台上将他们课前准备的海报作品进行介绍与分享。 和学生共同探索这一系列广告的创意内涵。 学生通过知识手册的学习及ppt的展示来简单了解同构与解构图形的含义,引发其思考。 对海报的不同创意进行分析之后,以“绝对伏特加”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广告设计为例,请学生分析,最后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想象一下北京可以与什么元素相结合来表达绝对北京的主题。 活动环节,抢答得分: 在教师展示学生提交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抢答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涵义、目的及其归属类别等。 学生分组讨论: 首先要讨论的议题就是画面的图形结合应采用何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手册的内容学习图形应用的多种形式及其原则。 学生讨论制作: 记录员应参与整个讨论制作过程并进行详细记录,哪个创意是哪名学生提议,哪部分制作是哪名学生完成。 职高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自信,导致他们不敢也不愿意表现自己,课程中应多创造一些让他们开口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欣赏原则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地欣赏其他类型的海报艺术作品;还可以给部分学生打开创意思路;为课后拓展部分提供参考;体现本课的重点。 上一环节是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简单的分析,这一环节则结合具体的例子展示了海报创意的应用,突出强化了本课的重点。 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之前学生涉及过海报的基础要素,此时再次提出并运用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海报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四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海报的四要素,这四个问题也是海报制作的基本步骤。这四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在制作中遇到问题后再主动学习,理解后再进行实践,以达到突破并解决本课难点的目的。 将知识点穿插在制作过程中既能体现制作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清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目了然,体现了本课的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的成果,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锻炼其表达能力的过程。 明确本课重点、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