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金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金事,备倭山东。改金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献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折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天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管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献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献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新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赍。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献为总兵官。(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B.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C.“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文中指刻字于石,亦指立碑。D.文中“郊庙”是指帝王祭祀天地与祖先。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欢迎,D.戚继光身先士卒,兵法传奇,携俞大献,打赢了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2)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1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丙)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14.陆光祖练达朝章、不阿皇权,文中哪一件事能体现这一点?请予以简析(3分)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D.会天职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嗓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14.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5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6(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官职名,亦指各类首席、主管。军谘祭酒指首席军事参谋。B.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间进行往来贸易的通称。C.感激,文中指感动奋发。现指对人的好意或帮助产生感动和谢意。D.士女,古代指男女或已成年而未婚的男女。文中是普通百姓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B.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C.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D.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14.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7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文言文阅读专题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金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金事,备倭山东。改金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献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折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天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管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献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献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新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赍。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金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献为总兵官。(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B.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C.“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文中指刻字于石,亦指立碑。D.文中“郊庙”是指帝王祭祀天地与祖先。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欢迎,D.戚继光身先士卒,兵法传奇,携俞大献,打赢了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2)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1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10.D11. D12.B13.(1)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很久都不能战胜,因此(戚继光)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2)于是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军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14.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④戚继光身先士卒;⑤与友军紧密配合。参考译文: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品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抵达福清,遇到倭寇从东营澳登陆,击杀倭寇二百多人。而刘显也屡次攻破倭寇,滞留福建多年的倭寇几乎消灭干净,于是戚继光到福州饮酒庆贺,在平远台刻石纪功。起初,兴化城告急,明世宗当时已经任命了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任副总兵官。等到城被攻破,反攻的官兵中,刘显的军队人少,在城下建筑营垒,不敢攻击。俞大猷也不准备进攻,等待大军会合以便围困倭寇。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军队到达。于是,巡抚谭纶命令威继光率中军,刘显率左军,俞大猷率右军,在平海围攻倭寇。戚继光打头阵,左右两军随即进攻,斩杀二千二百人,救还被掠去的三千人。 谭纶向朝廷报功,戚继光获得首功,刘显、俞大猷其次。明世宗向天地及祖庙告谢,大加奖励和赏赐。戚继光先前因横屿破倭功,升任代理都督佥事,至此又升为都督同知,世代受封千户官职,于是接替俞大猷的总兵官。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丙)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10.A11.C12.A13.(1)(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2)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14.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参考译文甲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丙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忧这样的英灵,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颖水之滨。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14.陆光祖练达朝章、不阿皇权,文中哪一件事能体现这一点?请予以简析(3分)第三模拟答案10.A11.C12.B13.(1)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名)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2)(陆光祖)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14.①陆光祖对皇帝授旨起用申时行暗中推荐的赵志皋、张位这件事不认同。②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这是“朝章”规定;③不因皇帝“特旨”而迎合认同,这是“不阿”皇权。参考译文: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了举人。随即又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濬县知县一职。兵部尚书赵锦,下令征召京都周围地区的百姓修筑边塞墙垣,光祖(因浚县较远)说百姓去不方便。这就惹怒了赵锦,便上书要弹劾他。光祖将这些情况报告给巡抚,请求交纳雇工的工钱,老百姓于是安定下来。郡王夺取百姓产业,光祖依法裁处了郡王。补任祠祭主事,历任仪制郎中。严讷为礼部尚书,十分尊重光祖,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等到严讷改任吏部尚书,就调陆光祖为验封郎中,不久调任文选郎中。更加致力于荐举人才,升用了几乎所有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破格提拔廉洁而有能力的官吏,有的是由乡试举出的贡士,有的是由书吏中选拔上来。由此下面的僚属竞相勉励,严讷也真心信任他,所以陆光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左侍郎朱衡忌恨陆光祖,在背后说陆光祖的坏话,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过)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大学士高拱掌管吏部,谋划倾轧徐阶。徐阶的宾客都躲避隐匿,只有陆光祖替他调解。等到高拱被罢职,杨博接替掌管吏部,赞许陆光祖讲正义,特别起用他为南京太仆少卿。又升为大理卿。半路上遭遇父丧(就回家奔丧)。万历五年,被起用为原来的官。张居正因为居丧未满出任官职,杖责议论的人,陆光祖写信(寄信)规劝他。等到王用汲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将要用大罪加害他,陆光祖极力解救使他得以幸免。张居正与陆光祖同年考取进士,相互友好,想引荐他做助手,陆光祖不曲意相随。万历十一年冬天,他被举荐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才过十天,就被征召担任吏部职。他把张居正所摒弃的成熟稳重的人全部召回,安排在九卿各部中。李植、江东之极力请求治张居正的罪,陆光祖称张居正辅佐的功绩不可抹杀,与舆论相反。吏部尚书宋纁去世,于是起用陆光祖代替。当时部中的权力被内阁夺取了,宋纁极力矫正,遭受挫折,陆光祖不因此惊惧。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申时行辞职,神宗特意授旨起用赵志皋、张位,都是申时行暗中推荐的。陆光祖称,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皇上这次的命令应下不为例。陆光祖为人耿介有骨气,见识高明,通晓朝廷典制,每当议论大政方针,他一言确定要害。孙丕扬弹劾罢免陆光祖,后来孙丕扬两次在吏部任职,陆光祖极力推荐支持他。御史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当时蔡时鼎到两淮视察盐政,因为提建议被罢免,商人到南方刑部攻击他,陆光祖当时担任尚书,替蔡时鼎洗刷了被诬陷的罪名,惩处了胡乱诉讼的人,人们佩服他的器量。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D.会天职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嗓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14.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10.A 11.B 12.C13.(1)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14.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参考译文: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前后一百余次;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难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晋王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嗣,并说: “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谒见李存勖,可是李存勖正在里边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移又有什么用!”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鄩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多士兵,一边呼叫一边击鼓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免于难。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5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10.A 11.C 12.A13.(1)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2)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14.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6(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官职名,亦指各类首席、主管。军谘祭酒指首席军事参谋。B.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间进行往来贸易的通称。C.感激,文中指感动奋发。现指对人的好意或帮助产生感动和谢意。D.士女,古代指男女或已成年而未婚的男女。文中是普通百姓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B.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C.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D.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14.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答案】10.A 11.C 12.D13.(1)祖逖派韩潜和冯铁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2)祖逖死后,后赵屡屡侵犯黄河以南,梁州、郑州地区的形势又变得动荡不安。14.为祖逖修葺祖父、父亲的坟墓;发送文书,请求互市;斩杀叛臣,送上首级。参考译文:祖逖,字士稚,是范阳道人。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司马睿任命他为军事顾问。祖逖居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手下的将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据守陈川的旧城,双方相持了四十多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是抚慰安置新近归附的兵民,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也施恩礼遇去结交他们。祖逖训练士兵,积蓄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忧患,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为祖逖修葺祖父和父亲的陵墓。然后写信给祖逖,要求互通使节和开放贸易。祖逖不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祖逖的牙门童建杀死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将童建斩首,把首级送给祖逖说:“叛臣逃吏,是我深以为恨的。将军憎恶的人,也是我所憎恶的。”祖逖深为感动,从此凡后赵叛降归附的人,祖逖都不接纳,禁止众将侵犯、攻掠后赵民众,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甲戌,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是吴地人,虽具有才能和名望,但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而且自己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却从从容容,突然前来坐享其成,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国家将有内乱,知道统一北方的大业难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发了重病。九月,死于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死后,后赵屡屡侵犯黄河以南,梁州、郑州地区的形势又变得动荡不安。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7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10.B 11.D 12.A13.(1)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14.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愿。参考译文:秦王苻坚专注于要夺取江东,下诏大举入侵。阳平公符融对符坚说:“鲜卑、羌虏,我们的仇家,常渴望战乱兵变以实现他的心愿,所陈述的策略谋划,怎么可以听从?清白人家的子弟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熟悉军队事务,随便用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您的意愿。如今您相信而使用他们,轻易地兴起大事,我恐怕既不能够成功,更有后患呀!”符坚不听。这时前秦军队强盛,京城建康震动恐惧。谢玄入室向谢安询问计策,安坦然无事,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命令。”谢安接着命令预备车马出游城外的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与谢玄把别墅作为赛棋的赌注。谢安的棋术通常劣于谢玄,这日谢玄畏惧,谢玄和谢安成了不相上下的敌手。谢安接着登山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桓冲深深地为京城建康感到担忧,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进入京师守卫;谢安坚决不接受,说:“朝廷安排已确定,将士没有缺少,荆州适合留下来作为防守。”桓冲对僚属叹气道:“谢安石有庙堂的才干,不熟悉军事谋略。如今大敌就要到来,正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抵挡他们,军队又少弱,天下事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穿外族的服装了!”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前往洛涧,梁成以涧为阻列阵以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成功,大破对方。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前秦军队紧靠肥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逼迫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感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谢安得到战报,知道秦兵已经战败,当时正与客人下围棋,把驿书收叠起来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棋。客人问他,他慢慢地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军。”结束后,返回屋内,过门槛时,木屐底上的齿被门槛碰断也没觉察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