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二单元 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作品赏析(海滨之歌、长江之歌、青藏高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二单元 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作品赏析(海滨之歌、长江之歌、青藏高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作品赏析》教学设计
一、课型:综合课
二、教学内容:《海滨之歌》、《长江之歌》、《青藏高原》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音乐作品:歌曲《海滨之歌》、《长江之歌》、《青藏高原》,感受作曲家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写与赞颂抒发的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通过聆听、讨论、比较、演唱,感受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海滨之歌》,分析、比较三首作品的音乐表现特征及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对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并进行探究学习。
四、教材分析
1.《海滨之歌》
是日本音乐家成田为三(1893~1945)的传世佳作,完成于1918年。这首歌是日本各类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全曲描写了当朝阳初升和斜阳西下时,主人公徘徊在海边,怀念故人和自然之间的对峙。作品的歌词看来写的全是风云星月、海涛轻舟的变幻浮沉,实际上正是主人公激动的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
演唱时,建议先轻声唱,可以把乐曲中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地方先进行单独练习, 或在发声练习时解决。歌唱时要注意姿势、状态、气息。
2.《长江之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赞美长江的歌。此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季小琴。歌曲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歌曲的 A段是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起乐句构成,第三和第七小节的七度大跳,使曲调跌宕起伏,更突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的形象和非凡气概。B段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第二句较第一句节奏大致相同,但第二句的前两节提高了叁度 ,后两小节构成反向模仿,造成“一浪比一浪高”的趋势。歌曲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运用第二人称“你”,亲切地对中国第一长河——长江进行描写与赞美,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把这种真挚感情作为主线,将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3.《青藏高原》
是一首备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独唱歌曲。曲调宽广、明朗、高亢。富于诗意又有深刻内涵的歌词,激发人们在体验中联想——电视剧《天路》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场面,更联想到西藏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及西藏美丽的风光。
该曲采用4/4、2/4、3/4拍,慢速,节拍自由,具有山歌风格。歌曲为羽调式,两段体结构,前有引子,后加尾声,音域达两个八度。旋律方面,从引子开始,歌曲中反复强调了“7”这个音,因此在调性上总有一种模糊离调(上五度的属调方向)、不稳定的感觉,因此也增添了歌曲的旋律色彩和高远空灵的意境。四五度及八度的大跳较多,这也是藏族民歌的一个旋律特点。节奏方面,前紧后松的藏族节奏特点在第一段用的最多,节奏平稳;第二段则弱起的节奏较多,且节拍多变,表达了情感的较大起伏,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高潮出现在尾声中的最高音,最有穿透力和震撼力,仿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青藏高原泥土的芳香,感受到西藏人民的淳朴、热情、宽广的胸怀。歌曲的乐队伴奏交响化,色彩丰富,弦乐群优美的旋律成功地塑造出地远天高的辽阔景观,为歌声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五、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比较与流水和高山相关的三首音乐作品,感受歌曲中对河山的赞颂及作曲家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六、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海滨之歌》6/8的韵律,准确演唱歌曲中的弱起乐句和变化音。
七、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讲授法、比较法、体验法
(二)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歌唱)、探究法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教材
九、板书设计
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抒情性特征、音乐的描绘性特征
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意图 时间 安排
一、导入 音乐家用音乐描绘大自然,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情。水与人类文明相连,各国音乐中都有不少与“水”有关的传世之作,关于河流的音乐有着各种风格。山与水紧相连,山有不同的风貌,写山之曲也有不同的风格。我们已经走进了《伏尔塔瓦河》,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另外两首与水有关的作品《海滨之歌》与《长江之歌》,和一首与山有关的作品《青藏高原》,继续感受音乐家笔下的自然之美。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二、欣赏与流水和高山有关的音乐作品 1、播放《海滨之歌》 (1)简介作品 (2)范唱 (3)视唱歌曲旋律 注意:弱起、变化音单独练习 (4)加词演唱 2、播放《长江之歌》 (1)简介作品 (2)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情绪的变化 设问: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风格特点? 3、播放《青藏高原》 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设问: (1)作品的节拍与节奏特点?表现了怎样的音乐风格? (2)作品的旋律特点?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与情感? (3)作品的和声塑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聆听,初步感受作品音乐风格 分析与讨论,感受作品的音乐表现特征 聆听,分析作品,感受音乐风格 讨论 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6/8的韵律感,体会作品风格。 从作品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风格。 从音乐要素入手,以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风格。 12 1-2 1-2
三、比较、总结三首音乐作品 设问:根据你的理解比较、总结三首作品音乐风格的异同,及表达的情感 分小组讨论、探究 回顾、总结本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5-6
四、小结 在描写与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用不同风格的作品描绘世界各地的水”与“山”,用音乐寄托着、表达着他们的情感。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与山和水有关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探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