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
九年级/上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
3.了解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弊端。
目录与教学目标
一 新经济政策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列宁在调查后发现,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时间:
(2)目的:
1921年春开始
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工资制
企业收归国有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余粮征集制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特点:(“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经验: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标志着俄国找到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指导意义。
二 苏联的工业化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苏联的建立
成立
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国旗
国徽
如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
1922
1991
沙俄
苏俄
苏联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
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时间: 1928----193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成就: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苏联的工业化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评价: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积极作用)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消极影响)
4.特点和评价
三 农业集体化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那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我们要求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之外,在购买商品时,我们要把商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
措施:实行农业集体化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农业集体化
建设集体农庄
组建拖拉机站
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01
02
03
04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措施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烧!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大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想一想,如果图中的少女生活在文中的家庭,她会感到快乐么?
这体现出集体农庄的什么弊端?农业集体化实质是什么?
不会
在农业集体化中,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实质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想一想】
四 苏联模式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这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苏联模式的特征
积极作用: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
由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4.苏联模式的评价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苏联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
小组合作探究
建议将此活动设计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开始时间:
内容:
作用:
苏联成立:
工业化建设:(领导者、过程、成果)
开始时间:
措施:
形成:
评价:
1921年春
①②③④
调动了……巩固了……促使……
1922年
20世纪30年代初
①②
1936年 新宪法公布
(积极、消极)
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历史
九年级/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