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平面镜 (第1课时)班级 姓名【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3.会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二、活动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 (上/前/后);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2.设计实验: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能否利用光屏来找到像的位置?如果不能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很多操作是有问题的,因此,在本课中,使用了很多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当学生的操作出现问题时,可随时调用出视频,视频中强调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各种细节,也方便学生课后进行复习。3.记录表格4.实验反思:(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玻璃板为何竖直放置?(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段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两段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什么 三、结论①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 (实/虚)像。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⑤像与物 (是/不是)上下颠倒的; (是/不是)左右相反的实验细节归纳1. 用玻璃板代替镜子做实验的目的2. 实验中会看到两个重叠的像其原因是什么?3.无论怎样移动棋子B,也无法与棋子A的像重合,原因是什么?4.为了能清楚的看到像,有哪些做法?5.取A、B两粒相同的棋子的目的是什么?6.怎么来确定像的位置?怎么观察?7.如果没有方格纸,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方法总结1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2 实验中把棋子B放在棋子A的像的位置上,用到的物理方法等效替代法四、学以致用夜间行车时,车内能否开灯?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