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育精品小班学科辅导讲义课程名称 : 预习课 年 级: 初三 辅导科目: 物理 课时数: 3第 1讲: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构成;2、知道扩散现象;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掌握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了解固体、气体、液体的分子构成特点;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分子的热运动;2、熟练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实验:把一滴墨水分别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那一杯变化更快?(二)、知识要点知识点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4、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三)、精讲精练例题1.、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即使只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D变式训练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乙.分子可以移动,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答案】C变式训练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B.在一杯白开水中放一些盐,不久整杯水都变咸了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D.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答案】B例题2、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引力太小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答案】C变式训练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水很难被压缩B.磁铁吸引大头针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答案】D变式训练2、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答案与解析】由于分子间存在空隙和分子运动的原因,所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会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而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3升。(四)、课堂小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B.分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 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窗体底端窗体顶端3、某物质的两个分子间距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若将甲分子固定,让乙分子以一定的初速度向甲分子移动,在运动过程中( B )A.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增大 B.乙分子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减小 D.乙分子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窗体底端窗体顶端4、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5、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和 。【答案】无规则运动 引力 斥力6、唐代诗人于良史在《春山夜月》中写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里“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7、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B、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填序号)。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思路点拨】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解答。【答案】C;弹簧测力计的标数将逐渐增大;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解析】如题中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可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五)、课后小结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构成的。2、影响扩散快慢的2个主要因素: 。3、分子之间存在 和 。4、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做 。答案:分子、原子;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斥力、引力;无规则运动(六)、课后作业1、以下说法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A.海绵能吸水B.物体热胀冷缩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D.粉笔能吸水【答案】A2、水的密度是1.0×103kg/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将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其混合液体的密度是( B )A.等于0.9×103kg/m3 B.大于0.9×103kg/m3C.小于0.9×103kg/m3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3、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C )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 B.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C.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 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4、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C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5、最近一则公益广告“你觉得美味,别人呢?”倡议人们不要在公交车上用早餐,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子是运动的,“早餐”的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6、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根据上述现象,试举出3~4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答案与解析】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是鸡汤中的香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到了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例如:①春天花园中花香四溢;②金秋果园中遍地香;③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④炒菜时,放上盐,菜变咸。7、为验证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结论,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写出所需器材和简要步骤、验证该实验时你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答案与解析】取两只等大的烧杯,分别放入等质量热水、冷水。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滴入墨水,发现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方法:转换法。高中★初中★小学 专业课外辅导8 / 8京师教育精品小班学科辅导讲义课程名称 : 复习课 年 级: 初三 辅导科目: 物理 课时数: 3第 1讲: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构成;2、知道扩散现象;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掌握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了解固体、气体、液体的分子构成特点;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分子的热运动;2、熟练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实验:把一滴墨水分别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那一杯变化更快?(二)、知识要点知识点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4、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三)、精讲精练例题1.、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即使只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变式训练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乙.分子可以移动,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变式训练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B.在一杯白开水中放一些盐,不久整杯水都变咸了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D.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例题2、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引力太小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变式训练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水很难被压缩B.磁铁吸引大头针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变式训练2、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四)、课堂小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B.分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 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窗体底端窗体顶端3、某物质的两个分子间距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若将甲分子固定,让乙分子以一定的初速度向甲分子移动,在运动过程中( )A.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增大 B.乙分子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乙分子的速度一直减小 D.乙分子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窗体底端窗体顶端4、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5、唐代诗人于良史在《春山夜月》中写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里“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6、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和 。7、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B、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填序号)。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五)、课堂小结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组成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3、分子之间存在 和 。4、一切物体都在做 。(六)、课后作业1、以下说法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A.海绵能吸水B.物体热胀冷缩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D.粉笔能吸水2、水的密度是1.0×103kg/m3,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将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其混合液体的密度是( )A.等于0.9×103kg/m3 B.大于0.9×103kg/m3C.小于0.9×103kg/m3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3、美丽的泉城济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 B.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C.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 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4、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5、最近一则公益广告“你觉得美味,别人呢?”倡议人们不要在公交车上用早餐,其他乘客能够闻到“早餐”的味道,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根据上述现象,试举出3~4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7、为验证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结论,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写出所需器材和简要步骤、验证该实验时你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高中★初中★小学 专业课外辅导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培优讲义】物理 九上 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学生版).docx 【培优讲义】物理 九上 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