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回顾整理》教学建议
该部分包括“回顾整理”和“综合练习”两项内容。
“回顾整理”是以综合信息图的形式呈现的。图的背景是一朵大葵花,借助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回顾整理的兴趣。图的中心,借助3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图的左上部分是对加减法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回顾,左下部分是加法表的整理,右上部分是对10以内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回顾,右下部分是减法表的整理。
教学时,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可以用信息窗的名称回答,也可以回答知识点。教师引领:“这些知识都是在我们游玩花果山的过程中学会的,花果山上可真有趣!在这个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然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信息窗的知识点进行大致的粗线条的梳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知识框架。接着再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回顾和整理,整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练习。
回顾整理加减法的意义及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数字卡片3,6,9,并提出问题:看到这3个数,你会想到加减法的哪些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会想到“把6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或想到“从9里面去掉6用减法计算”,还可能想到“6+3=9”、“3+6=9”、“9-6=3”、“9-3=6”等。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按上述的形式进行小组活动并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卡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在操作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
回顾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教师在课前要多准备几套10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或让学生自己准备。进行整理时,每小组要有一套。小组活动时,先让每人提出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如找“几加3的算式”、“8减几的算式”、“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等,然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整理活动。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加法表。然后引导学生对填写完整的加法表进行有序的观察(如横看、竖看或斜看),通过小组讨论从中发现规律(如横着看同一行的每个算式的得数是相等的,竖着看下排算式的得数比它上排算式的得数多1等等)。学生对加法表有了较深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分别去横看(得数相等)、竖看(得数比上面的算式多1),读算式说得数,还可以让学生任意找出一个算式(如“5+4”),说说与它相邻的算式,并推算相邻算式的得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从中感受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重点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特点——分类整理成表——发现排列规律”的过程。
回顾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可以参照上述加法表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教学时,应注意在利用减法表做练习时,要适当地联系加法算式,如说出“9-5=4”时,联想到“5+4=9”、“4+5=9”,这样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回顾整理10以内的加减两步计算。教师可写出5、3、2三个数,要求学生根据这3个数写出所有能两步计算的算式,如“5+3+2”、“5-3—2”、“5+3-2”、“5-2-3”等等,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活动,唤起学生对10以内的连加、连减、先加后减、先减后加等两步式题的回忆。然后让学生口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并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进行类似的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借助教材中提供的“帮蚕宝宝回家”的连线练习,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综合练习”第1题和第3题是看图列式。教学时,要让学生先看懂图意,说说图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再计算。在练习时要注意,除对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外,还要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有逻辑性地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7、9、11、12、15题都是计算练习。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计算练习增加趣味,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4题是用数字卡片进行列式计算的游戏活动,目的是以这种活泼的形式反复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其游戏规则是:两个人合作,每人出一张数字卡片,再各自说出想到的加法或减法算式并口算出结果,看谁想得快、算得对。此题内含很大的练习量,而且学生感兴趣,类似的练习形式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
第5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填未知加数的练习。在这道题中,可以渗透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知道如何算出这个未知加数:用和减去已知的加数即可。特别是最后一个,只告诉了两个数的和是10,两个加数都是未知的;给学生留足了空间,可以自由填写,只要符合条件都行。
第6题是“猜一猜,画‘√’”,初步渗透估计的意识和估计的方法。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发对“我吃的个数和你差不多”的思考,从而根据“差不多”的意义确定男生吃草莓的个数。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数画对号,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8题是看图列式题,练习一图四式。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中的信息,列出4个算式。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第10题是按得数写算式的活动。可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想写的一组算式,再比赛看谁写得快、写得正确。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表达。第13题是一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教学时,要让学生先看懂图意,并用语言描述图意,再相应地列式解答。此题应该按先下后上的顺序列式,即“9-2+3 =10(人)”。但学生有可能对题意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如按先上后下的顺序),列式为“9+3—2=10(人)”,这时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第14题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等内容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想小猴会买什么、怎样买,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第16题是通过连环画呈现加减混合运算的信息。教学时,让学生明确要上下联系起来看图,从中可以找到变化的信息,原来有4个南瓜,又搬来2个,拿走1个。然后根据变化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第17题呈现的是渔民出海归来的综合信息图,是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知识的综合练习。图中提供的信息有:渔民运回的一筐筐鲜鱼(船上5筐,岸边3筐),沙滩上的螃蟹(两堆3只的,一堆1只的),贝壳(3只扇贝,5只海螺贝壳)等。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然后给学生提供空间,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包含的信息有:树上还有6只小鸟,刚飞走了2只;两棵树上结着不同数量的石榴;两组活动的小朋友;地上开有3束小花;花上有2只蝴蝶,刚飞走了3只等。教材先提供了一个问题“树上还有几只鸟”,让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在图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然后让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意图是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利用信息提出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练习时,应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培养学生独立检测的习惯。在交流中,要对学生提出的好的数学问题和解题问题方面的表现予以充分地鼓励,也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
1 / 8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