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历史
九年级/上
导入新课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正经历着哪场灾难?
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这些措施被称为“新政”?
目录与教学目标
目录:
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知道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时间、地点及产生的影响。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一 经济大危机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衰退。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美国经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
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
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
能买得起的奢侈品。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新产品进入大众家庭
(2)繁荣的表现:
(3)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列强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各国把精力都放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
02
此时各国的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趋于稳定。
2、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
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 
2、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
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
的2%的人拥有。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3)其它因素: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民众把有限的积蓄用来购买股票,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股票投机
20年代初,股票投机成风,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
每天,大批市民挤在交易所内,观看着行情显示屏,人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又涨了多少?”
  材料研读 1928年,胡佛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宣称:“现在,我们美国人距最终战胜贫困是如此之近,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无法与我们相比。”
然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
家庭失去了住房,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
里,人们将这些棚户区称为“胡佛村"。
想一想,1928年,胡佛为什么能够说
出如此自信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节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爆发:
纽约证券交易所前
  相关史事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交易所里的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股票价格下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出最新价格。一天之内,有数万投资者破产。这一天成为了“黑色星期四”。
4、经济危机的危害:
工业产量急速下降: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 2/3。
(2)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4、经济危机的危害:
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每天在银行排队取钱的人,由于入不敷出,很多银行不得不宣布破产。
失业的人在白宫门口挂上示威牌,要求美国政府给予他们生活补助
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
失业的英国人在街上示威,抗议经济大萧条
  (3)资本家为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玉米、小麦、棉花和牛奶,或被当做燃料,或被倒进河流。
问题思考: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大量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免费的汤——穷人的希望
农场主倾倒牛奶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贷款
贷款
投资
提供资金
投资
亏损
亏损
股票贬值
无力还贷
无力还贷
美国 德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外汇缩减
工业下降
失业人数
1700万
300万
近30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70%
50%
69.1%
50%
48%
2/3
46.2%
16.5%
28.4%
40.6%
8.4%
1/3
经济危机的特点及表现
经济危机的特点:
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极大。
主要表现为: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二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经济大危机的危害也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如临深渊,赶紧寻找各自的出路。)
罗斯福1932年赢得总统大选,他他在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视频: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
3、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Recovery(复兴),即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Relief(救济),即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Reform(改革),即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 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
推行“以工代赈”
发展社会福利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视频:罗斯福新政
   材料研读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的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的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田纳西水利工程
罗斯福认为要缓和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首先应解决人们的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失业问题,才会使社会稳定,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保存。于是罗斯福政府推行了“以工代赈”的措施。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总统于1935年8月14日签署《社会保障法案》
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1)积极影响:
①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5、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政评价
经济上
政治上
对世界
缓解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
维护民主—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民主制度
为其他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示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性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昔日,面对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以积极应对、大胆革新的态度为美国迎来生机,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示范。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深度全球化的时代,面对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中美双方能否以史为鉴,汲取新政智慧,解决好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避免又一场“悲剧”的发生。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
原因:
爆发:
范围:
影响:
目的:
特点:
主要内容:
评价:(积极作用、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
1933年开始
1929年 美国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应付……经济大危机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视频:罗斯福新政微课
历史
九年级/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