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党的旗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感受这段难忘的岁月!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 人 民 解 放 战 争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作用。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4.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重点: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关情况,知道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史实。难点: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一、得民心——土地改革第一学程:阅读P114—P115“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主问题:1.阅读课本P115页上面的材料研读,思考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2.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及内容、土地改革总路线、结果和意义,完成表格。第一步:学习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互学完成课本P115页上面的材料研读,小组讨论完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2.快速读阅读课本课文第一部分“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内容,完成表格。要求:坐姿端正、细致认真、互学讨论热烈积极参与,自学独立完成。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及其他人民,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大纲的决议》思考: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大量土地极少土地→→地主农民多数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土地改革学习任务1:一场改革赢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11.背景: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背景时间文件内容总路线结果意义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最后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抗日战争胜利后,减租减息的政策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由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提高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用民心——三大战役第二学程:阅读P115—P117“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主问题:2.1.完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表格内容。2.2完成三大战役相关表格。 2.3说出三大战役的意义和渡江战役的相关信息。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学完成课本P115到P117相关内容,梳理相关知识,完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相关表格信息。自学不会的,可以同桌互学,以求解决相关问题。要求:坐姿端正、细致认真、互学讨论热烈积极参与,自学独立完成。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二、用民心——三大战役背 景时 间部 队进军方向指挥官意 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共产党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刘伯承、邓小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作战方针 结 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 大 战 役 概 况1948.9月至11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解放军关门打狗1948.11月至1949.1月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948.11至1949.1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二、用民心——三大战役重点“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南京武汉120万人430万人373万人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5万人1946—1947年双方兵力对比280万人365万人内战爆发时 1946年6月孟良崮战役后 1947年5月挺进大别山后1947年8月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条件: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示意图沈阳北平徐州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辽沈战役1948年9月—1949年初关门打狗围锦打援歼敌47万余人指挥者:作战部队:结果(作用):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948年9月—1949年初淮海战役80万60万歼敌55万余人指挥者:作战部队:结果(作用):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中间突破分割歼灭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948年9月—1949年初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作战部队:结果(作用):指挥者:东北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948年9月—1949年初三大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时间:结果:意义:1949年4月占领南京(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三、聚民心——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三学程: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主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共可以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一步:自学、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问题,结合材料找出自己的答案。要求坐姿端正、认真思考。2.完成后和同组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形成最优答案。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材料: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你认为奇怪吗?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政治:经济:军事: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P118课后活动2)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材料四:1948年5月,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军事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军事上:解放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经济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土地改革改调动了人民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等。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探究: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进攻战略决战走向胜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B.土地革命总路线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2.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周恩来 B.彭德怀、贺龙C.朱德、陈毅 D.刘伯承、邓小平CD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3.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哪次战役开始的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4.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国民革命的主要进程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AC第七单 元人民解放战争5.右图反映的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中的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6.《孙子兵法·谋略篇》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下列哪座城市的解放体现了这一策略 ( )A.南京 B.沈阳C.天津 D.北平B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24教学设计课题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 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作用。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4.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重点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关情况,知道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史实。难点 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感受这段难忘的岁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齐读学习目标: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作用。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4.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看图片思考导入齐读目标 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确目标讲授新课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1.主问题:1.1阅读课本P115页上面的材料研读,思考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1.2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及内容、土地改革总路线、结果和意义,完成表格。第一步:学习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互学完成课本P115页上面的材料研读,小组讨论完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2.快速读阅读课本课文第一部分“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内容,完成表格。要求:坐姿端正、细致认真、互学讨论热烈积极参与,自学独立完成。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1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培养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的能力,深刻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视频直观生动,更容易理解土地改革这一措施对于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提供的人心民力支持。使得历史知识前后联系更具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问题1预设答案1.1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共产当顺应民意推行土地改革。1.2 按照学程学习任务,通过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小组参与研讨并展示成果,同学补充,教师点拨评价并归纳。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学习。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2.1.完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表格内容。2.2完成三大战役相关表格。 2.3说出三大战役的意义和渡江战役的相关信息。第一步:学习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自学完成课本P115到P117相关内容,梳理相关知识,完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相关表格信息。自学不会的,可以同桌互学,以求解决相关问题。要求:坐姿端正、细致认真、互学讨论热烈积极参与,自学独立完成。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分析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指挥艺术的高超。通过三大战役视频,培养学生历史兴趣,增强学生对于三大战役的了解。主问题2预设答案 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相关信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课堂小结 2、今天的优胜小组是第 组,优秀个人是 学生回顾知识点,梳理要点。 及时巩固板书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背景、文件、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及胜利意义 胜利原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本第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x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