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3* 梅兰芳蓄须(1课时)一、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想尽办法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文章结尾点明了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意义,并予以高度评价,赞扬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运用流程图梳理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任务的布置,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品读梅兰芳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并将课内外学习资源加以勾连,进一步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二)借助思维导图,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提取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三)品读梅兰芳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借助情节梯进行梳理,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三、教学重点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品读梅兰芳遭遇的困难和危险中感受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四、教学准备课件,磁性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初识梅兰芳,导入新课1.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1)预习交流,了解学习起点。出示“梅兰芳”生活照,板书“梅兰芳”,交流人物:同学们,对于梅兰芳,你知道什么?欣赏《贵妃醉酒》视频片段,了解“旦角”的意思。(生活中的梅兰芳是男的,而舞台上扮演的却是旦角。)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两句话,引导朗读:课文中是这样介绍他的,一起读。了解“蓄须”。板书“蓄须”,给“蓄”正音,出示“蓄”的义项,引导选择:蓄在字典中有几种意思,“蓄须”的“蓄”选择(保留,将胡子留长)。出示课文第一段最后一句,齐读:出演旦角的梅兰芳,有几年确实这样的。3.过渡,导入新课,齐读课题:那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课题。(二)预习反馈,梳理主要事件1.字词学习。导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并且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的1.2两题。从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看,有个多音字容易出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字。关注“宁”的读音。(“宁”是个多音字,表示比较两方面利害得失后选取一面时,读第四声,还可以组词——“宁愿,宁死不屈”,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态度非常坚决)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带着坚决的态度,读一读这句话)2.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出示本课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导入:这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本课阅读提示,谁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3点阅读要求。学生梳理出3个学习要求。引导概括。(1.办法。2.危险和困难。3.拓展了解。)3.提取关键词,梳理主要事件。过渡: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呢?课题就告诉我们一种方法,谁能找到相关的段落。学生找到“蓄须明志”部分。(出示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中梅兰芳用了什么办法——蓄须明志,板书蓄须明志。目的是什么——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我们通过提取关键词(办法+目的),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事件。(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戏) 板书:提取关键词概括事件出示第2段,方法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概括主要事件。①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试一试,你能找到第2段中的主要事件吗?提示:提取关键词(办法+目的)预设:“深居简出”这一处学生可能会填写“藏身租界”“远避香港”等词语,教师点拨不管是藏身租界,还是远避香港,都是长时间呆在家里,很少出门——深居简出。②这段话中的主要人物是梅兰芳,主要事件是深居简出,躲避纠缠,所以可以概括为:梅兰芳深居简出,躲避侵略者的纠缠。 板书:深居简出4.方法迁移,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1)圈关键词,概括事件。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学着用这样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一”。①出示“学习任务一”:梅兰芳还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读读课文,圈圈关键词,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见下图)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②交流反馈,梳理内容。深居简出,躲避纠缠——蓄须明志,拒绝演戏——卖房度日,决不登台——设法“生病”,拒绝演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剃须出演(2)借助情节图示,说课文主要内容。①引导:不管是躲避纠缠,还是决不登台,梅兰芳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不给侵略者演戏。所以我们将主要事件串联起来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对重复词语进行取舍。谁能根据图示,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试说。②出示关联词,点拨:怎样可以说的更有条理呢?你可以尝试用上这些词语。预设: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戏,他不但深居简出,而且蓄须明志,不惜卖房度日,甚至设法“生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③小结:归纳有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要清楚每一件事,然后弄清事件之间的关联,再用上合适的词语将几件事连起来。板书:合适的词串联事件(三)聚焦“危险”和“困难”,感受民族气节。1.出示学习任务二,自主学习。梅兰芳在一次次的拒演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二。(1)出示学习要求。学习任务二: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梅兰芳在拒演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2.在这些危险和困难中,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独立思考后,与小组的成员交流,按以下句式: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 ),我感受到( )。(2)学生合作交流学习。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1)预设一:交流“深居简出”部分。①找到关键句,学习交流。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低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②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将艺术当作生命的全部,深居简出,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让他受着精神折磨。④体会梅兰芳在痛苦中的爱国情怀。国家放第一,对于无比热爱视为生命的艺术而言,国家比它更重要。预设二:交流“蓄须明志”部分。①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无尽骚扰”。②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面对逼迫,毫不动摇的决心和意志。预设三:交流“买房度日”部分。①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生活困顿”。②出示关键句,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不为生活低头折节的气节。③朗读第二句话,体会人物精神:有骨气,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4)预设四:交流“打针装病”部分。①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险丢性命”。②教师补充“伤寒针”的相关知识,人打了会连续发高烧,超剂量可能致命。③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的危险还来自于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假如被日本人发现“装病”,会面临什么后果?④小结。梅兰芳将生死置之度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么可贵的民族气节。3.灵活运用板书,深度感悟。(1)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梅兰芳经历的这一过程,放入“情节梯”,下面是“办法”,上面“危险和困难”,你会怎么放?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困难和危险”提问:为什么这样放?预设:发现困难和危险在逐步加剧。(2)试着将板书中的内容放入情节梯(3)对照情节梯板书,整体回顾。引读:梅兰芳为了不给侵略者演戏,他深居简出,哪怕——(虚度生命);面对日本人无尽的骚扰,他宁可——(蓄须明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不惜——(卖房度日);为了拒绝演出,他甚至——(打针装病,险丢性命)。出示最后一段,小结。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板书:民族气节令人敬佩)随机出示相关名言,教师引读。(四)课堂小结,延伸阅读1.课堂小结:梅兰芳先生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之下,不惧困难和危险,表现出了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不屈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仰。这种爱国精神,不正如不畏严寒,高洁芬芳的梅花一样么!(完成板贴)2.布置作业:中国历史上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阅读《难忘的一课》。学习提示:默读文章,圈画关键词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语句,写一写感受。附板书:梅兰芳蓄须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蓄须明志,不给侵略者演戏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剃须演出为了 不但……而且…… 不惜 甚至 直到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他宁可买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险丢性命险丢性命深居简出虚度生命生活困顿设法“生病”生活困顿无尽骚扰蓄须明志无尽骚扰无尽骚扰卖房度日卖房度日设法“生病”险丢性命深居简出虚度生命虚度生命蓄须明志生活困顿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险丢性命令人敬佩打针装病生活困顿民族气节卖房度日梅兰芳无尽骚扰深居简出蓄须明志虚度生命2 / 2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