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八下第三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教学流程比较顺畅,学生反应比较积极,课堂有条不紊,按照教学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2、本单元容量大,拓展较多,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进行了知识拓展,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讲练结合,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否则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预设3、本单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关键是老师给了充分的学习资料,丰富了历史教材的内容,例如,在讲邓小平理论的第10课,增加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图片资料、革命年代与建设时期的巨大贡献,使学生通过了解其人来深刻理解他的贡献,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这就是课后很多学生做历史手抄报时都积极地选择了邓小平这一题材的原因。4、关于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有的老师上课讲的风生水起,波澜壮阔,有的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有的善于启发提问,师生互动;有的善于背默识记,狠抓双基;有的善于个别提问,有的热衷集体回答…..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我认为,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在知识、能力上下功夫,还要在艺术和情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能上的生动感人,才能让学生回味、反思。5、上好课的前提是要在知识的细致、深入上下工夫,将知识落在实处,稳扎稳打才是硬道理。如果一味图热闹好看,只能走过场。所以,任何一间学校,都应该摸索一套适宜本校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收获】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收获1、 课件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我每一个课件都是在寻找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的,既有别人的精华,又有自己的风格,在制作内容、制作技术、艺术表现上,水平大增,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及预设来设计课件,这是最大的收获。2、为了制作课件而查询、组织材料,查阅资料的水平和去耝取精的水平都提高了很多,教学视野也开阔了很多,例如视频资料的下载、剪辑,也进步很大;3、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模式也逐渐形成,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就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过程,是讲与练的融合过程,是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交融过程,是历史知识与历史情感的对接过程,是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的感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不断反思与创新,不断探索、发现与改造,追求卓越与完美,因而不断完善了教学【存在问题】1.现成知识太多,生成知识过少;知识细密,有利于基础知识巩固,却由于时间不够,不允许个别提问和引申,所以不利于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所以还须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将课堂设计的太满,太满就没有发挥创意的时间和余地。2.课堂活力不够,原因也是设计的太满,以后在丰富的课堂内容基础上还要善于取舍,抓主流,扣主题,留有余地和课堂空白,以期实现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八下第三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学校必须创建多媒体平台,并保障平台能切实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目前我校正在普及多媒体教学,这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起到促进作用。2、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适度进行知识拓展,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概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系统复习。3、教师必须善于整合资料,多研究中考考纲,去粗取精,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切实有效地复习到有用、有益的知识,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4、复习必须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应立即进行一个单元的复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系统、深入。如果将单元复习一股脑儿放在期末进行,学生会感到生疏和吃力,再加上复习资料过于密集,师生都会感觉压力很大,效果也不理想。5、在复习和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一个学期,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6、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制作课件的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上网查询资料,打字速度、动画制作,这些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7、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修养,树立教无止境、终身学习的观念。再精美的课件,如果言之无物,只是简单的知识陈列,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的好课堂应该是知识丰富、情感细腻、表述准确、思想深刻的课堂,而这些仅仅靠教学参考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把课文教材讲得活色生香。8、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将课堂设计的太满,太满就没有发挥创意的时间和余地。课堂活力不够,原因在于设计的太满,以后在丰富的课堂内容基础上还要善于取舍,抓主流,扣主题,留有余地和课堂空白,以期实现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为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大方面阐述近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思路清晰,大部分为识记知识,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史实。【能力目标】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应该走重视教育、科技创新的道路;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与西方侵略分不开,更应珍惜和维护今天的幸福生活。三、重难点【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难点】正确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四、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视作品2、购买表演道具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除了完成紧张的学习,同学们平时是如何度过的?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设问: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那100多年前的祖辈们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我们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习俗等方面去进行古今的对比。多媒体播放武广高速开通的视频。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武广高速。教师设问:武广高速堪称世界最快的铁路,那我国何时有第一条铁路?该铁路是谁修建的?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多媒体展示淞沪铁路、唐胥铁路、黄鹊号教师设问:在落后的就中国里,为何当时会出现火车、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出现有何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教师提问:古代的老百姓是如何进行联系的?何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教师:近代的交通我们已经体验过了,下面我们转到另外一个场景,看看老百姓的文化娱乐怎么样?同学们,平时不用上课的时候,大家会进行一些什么活动?学生七嘴八舌回答。教师:平时同学们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近代的中国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第一部电影又叫什么?像现在的电影吗?多媒体播放《渔光曲》视频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我国第一部自制无声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渔光曲》照片。多媒体展示慈禧太后等名人的照片,引出照相技术的引入。教师过渡:那时除了出现电影、照相技术之外,也出现了报纸。下面,我们看看当时有哪些报纸?多媒体展示当时的报纸和印书馆。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人们的习俗有何变化?小剧表演:请四位同学演绎书本107页小字部分的内容。教师提问: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发现了习俗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从何时开始出现的?除了这些变化还有哪些习俗发生了改变?学生阅读书本并回答。多媒体展示剪辫、易服、缠足等事件。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社会习俗等方面去了解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那同学们有曾想过,为何近代中国会出现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范围大吗?学生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教师总结】1、近代中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传入了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对社会陋习进行了改造。2、正确评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1)这些变化是有限的,只是在部分沿海地区才出现了有限的改变;(2)虽然这些变化伴随着侵略,但这些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六、练习七、板书: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交通工具:时间:19C70S史实:火车、轮船在我国出现(淞沪铁路、唐胥铁路、滇越铁路、黄鹊号)2、通讯工具:时间:19C70S以后史实:有线电报在我国出现3、文化生活:电影:《定军山》——我国第一部自制无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我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报纸:《申报》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4、社会习俗:易服、剪辫、废除缠足、改称呼等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2)三、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1)(2)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目录一、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交通工具2、通讯3、文化生活4、社会习俗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三、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交通工具穿越时空,回到近代中国这些交通工具的动力是什么?早期火车1881年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交通一、工具的更新传统代步工具新式交通工具:人力牵引工具机械牵引工具木船、轿子、马车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趋 势————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议一议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便利了人民的交往。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现在我们已经穿越时空,来到近代的中国,要向家人报平安。我们可以选择哪种通讯方式:A、书信 B、电报C、电话 D、电子邮件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通讯工具早期电报机19世纪70年代古代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烽烟及炮声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动脑筋: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或者用字幕。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探究: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文化娱乐生活(照相、电影)创办于1872年的报纸--《申报》1897年创办,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时间出版的报刊宣传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科学《新青年》《每周评论》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刊名称三、社会习俗的变化课本剧《盐商觐见孙中山》课本剧《盐商觐见孙中山》 通过这个课本剧,你感觉当时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从什么事件后出现的?剪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社会风俗的变迁清朝梳辫图易服饰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清末民女民国少女禁缠足改称谓、废跪拜促进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帝国主义的侵略,传入西方工业文明 2、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改变的,那这种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应如何正确评价它?(1)这些变化是有限的,只是在部分沿海地区才出现了有限的改变;(2)虽然这些变化伴随着侵略,但这些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小结交通工具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火车轮船有线电报娱乐方式大众媒体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改称呼、禁缠足等社会生活的变化1.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3.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4.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5.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一、精品课提出背景:1、提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出切实有效、符合港中教学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方式;2、师资力量:相对重点中学,仍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轻老师被对精品课的开发缺乏经验,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接触了一年的历史教育,对历史的要素有所识别。但由于要识记记的内容很多而且零散,学生大多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因而学生学习尤其是复习起来容易感到无所适丛。久而久之,堆积大量问题不能解决,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师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三、教材分析从教材而言,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两课,即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两课在整个近代史教学中地位并不重,但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花时间钻研探究。挖掘和处理教材,引入适量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说明,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考纲要求中考考纲对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教学要求: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五、设计思路1.分2课来学习本单元。每节课都制作课件,配有图文资料,以求学得精通,印象深刻。3、整理自测题,进行当堂检测。六、教学目标1、巩固基础知识,完成中考识记层次目标;2、深化思想认识,完成中考理解层次目标;3、辨析知识细节,清楚知识点、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别;4、形成知识系统 ,将零散知识归纳整合;5、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实事热点;6、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七、教学策略将历史现象结成一体、融会贯通的教学策略,抓基础、讲方法,重积累,从现象到实质,深入全面地学习,并由课内到延伸课外,如制作课件、手抄报等,多角度感悟历史。八、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课时: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九、课程模块分工1、整体规划及撰写:张建荣2、模块整体构建:张建荣3、课件设计与制作、上精品课:陈荣欣、吴燕宜4、素材及特色材料:陈荣欣、吴燕宜4、资源包审核:何中庆5、课堂录像及制作:孙羽竹、吴少芬2011-10-8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历史优质课展示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_人教版.flv 教学反思.doc 教学建议.doc 教学规划.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配套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