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唱不完的河南戏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安阳(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师二里头(今洛阳)、阳城(今郑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来迁到“殷”(今安阳),自夏而金的4000年间,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河南戏的流派1.陈派陈素真,1918 年出生,陕西富平人。本名王若瑜,从小跟随养父陈玉庭先生学戏,改名陈素真。1930年左右随祥符调名家孙建德学习,踏进了豫剧表演世界。豫剧界提到流派一定先想到陈派。1934年在著名豫剧改革家、剧作家樊粹庭帮助下建立豫声剧院,并主演了《霄壤恨》《女贞花》《三拂袖》《巾帼侠》《义烈风》等一大批“樊戏”。陈素真以干练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质朴娟秀的声腔,征服了观众与戏剧评论家。她心思细腻,擅长刻划剧人物性格并做适当的表达,唱作并茂而不过度夸张,又积极向其它剧种看齐,为豫剧表演截长补短,开启「陈派」的表演风范,所以豫剧界推崇她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抗战爆发后,辗转到山西西安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开封。1950年后辗转武汉、西安、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陈素真的代表剧作有「宇宙锋」、「三上轿」、「春秋配」《梵王宫》《女贞花》《拾玉镯》等。2.常派常香玉,1922 年出生於河南巩县董沟村,原名张妙龄。由於她的父亲张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岁就以文武双全的本事(唱得好、武功也好)风靡整个开封城。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於嗓音宽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调合豫剧唱腔方面曾经致力兼并豫西调与豫东调的特点,勇於创新的精神造就她开创了「常派」的表演艺术。常老师代表剧作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等多出。3.崔派崔兰田,1926年出生於山东省曹县。十一岁进入周海水科班学戏,一开始学的是老生,後来改学旦角,努力的结果使她成为豫西调著名演员「十八兰」的代表。崔兰田特长在悲剧,悲剧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因此唱腔、念白与身段作表必须更细腻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现悲剧的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风格就在悲剧的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她的代表剧作有「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卖苗郎》《二度梅》《陈三两》等等4.马派马金凤,1922 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六岁开始向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後来改学豫剧。马金凤的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声腔方面以小嗓为主,音质柔韧;特别要求咬字清楚、唱词易懂、唱腔要有「腔头」。马金凤在处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并连、垛唱的方式来强调节奏,这些都成为马派的主要表演风格。因为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表演方法,所以创造出「马派」表演艺术,马金凤的成功在於用心瞭解自己。她的代表剧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等。5.阎派阎立品,1920 年生,其父为祥符调名旦阎彩云。九岁学戏,主要学习目标是旦行中的「闺门旦」,长年辛苦练习带来的成就是:以能将闺门旦的优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名。阎立品对於表达闺门旦的含蓄娟秀有极深的领悟,由内而外展现婉约清丽的身段风范、不愠不火的甜润唱腔更美化了剧中人物形象。为求技艺更上层楼,1954 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钻研表演艺术,在融合京剧与豫剧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後,阎派艺术趋向成熟。阎老师的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豫剧伴奏乐队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节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豫剧角色行当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豫剧艺术特点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曲剧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曲剧传统戏《卷席筒》曲剧名家海连池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