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导入新课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温那段人类战争史上的神话。长征为何被称之为“神话”?长征到底有多“长”?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揭晓谜底。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掌握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典型事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学习新课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中央红军人数失败。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王 明博 古(秦邦宪)李 德2.长征开始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秋,蒋介石调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原因:(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3)受挫: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4)抉择: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红军强渡乌江(油画)遵义会议旧址3.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935年1月贵州遵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相关史事: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二、过雪山草地1.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2.艰难征程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过草地过雪山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红 军 四 渡 赤 水水河赤遵义四渡赤水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相关史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人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陕北吴起镇1.会师陕甘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会宁会师楼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红1方面军一部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宁到达陕北后红军仅留下6000人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开始:1934年10月遵义会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原因:过程:意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时间:1935年1月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课堂小结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挽救了中国革命转折胜利随堂演练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D.北上抗日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BA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DC5.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6.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D课后活动(1)班级即将举行长征故事会 ①如果你是演讲者,你将搜集哪些相关资料?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②在你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你会突出哪些重大事件?说明理由。举例: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因为它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课后活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掌握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典型事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习近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温那段人类战争史上的神话。长征为何被称之为“神话”?长征到底有多“长”?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揭晓谜底。二、学习新知(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蒋介石指挥军队连续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下面我们来看这五次围剿的具体情况。1.阅读“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红军开始长征(展示课件)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3.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展示课件)时间 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②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前,由于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展示课件)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2.教师讲解: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展示课件)渡过湘江后,红军由出发前的8万多人,减少至3万多人。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课堂总结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四、随堂练习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B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D.北上抗日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A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5.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B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6.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D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五、课后活动(1)班级即将举行长征故事会 ①如果你是演讲者,你将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②在你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你会突出哪些重大事件?说明理由。举例: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因为它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x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上)微课.mp4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doc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征,湘江战役就这样开始了.mp4 红军长征渡金沙江,6艘破旧小船载3万人的部队,整整九天九夜.mp4 遵义会议.mp4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讲话.mp4 长征——习近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mp4 长征交响曲.mp3 飞夺泸定桥精彩片段.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