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心亭看雪》——课后巩固练1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此文作者是______,明末清初人。【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一鼓作气B.是日更定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C.余强饮三大白/然后能自强也D.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表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的意思。【小题4】作者用笔清淡,风神绰约,请从写法角度简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妙处。【小题5】本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意趣深远,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小题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小题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小题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小题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小题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二)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①,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②置饮,以人之,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有删减)(注释)①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②瀹(yuè) 茗:烹茶。【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B.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C.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苍颜白发【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小题3】下列对语段(一)(二)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语段(一)写景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B.语段(一)中,大雪之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语段(二)中,面对“闭窗瀑闻,开窗瀑至”的趣景,作者油然萌生以心体物,物我交融的感觉。C.两个语段作者分别借“湖心亭”“飞泉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D.两个语段写景都体现了一个“奇”字,语段(一)“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语段(二)“奇”在树根分而枝合。【小题4】语段(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此外,还隐含着另一种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和语段(一)相关内容加以感悟。(链接材料)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节选张岱《自为墓志铭》有删改)参考答案1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解析】【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凇、沆砀、莲”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2 . 【小题1】张岱【小题2】B【小题3】湖中哪能还有(像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小题4】示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小题5】①高雅脱俗的情趣;②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③幽深眷恋的情怀;④人生渺茫的慨叹;⑤故国家园的怀念。【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明末清初人。【小题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全,都/第一次;B.是:这/这;C.强:尽力/勉励;D.客:客居/客人;故选B。【小题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焉,哪能;更,还。句意为:湖中哪能还有(像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内容,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可知,使用白描手法;用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据此回答即可。示例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示例二:“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小题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可知,作者是一个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人;由“独往湖心亭看雪……上下一白”可知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可以分析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可知,作者遇到了知己;综合来看,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幸逢知己之乐。【点睛】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 .【小题1】B【小题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小题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小题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小题5】 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全,都/数量词,一;B.之:助词,的/助词,的;C.是:这/判断词,是;D.折:折断/曲折;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小题5】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4 . 【小题1】B【小题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小题3】C【小题4】还隐含着家国之思(故园之悲,故国之思)。语段(一)开头的明代纪年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链接材料中作者“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回首二十年,真如隔世”,潜藏着对失去的家国的眷恋之情。【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A.还/更加;B.全;C.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客人;D.酒杯/白色;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重点词“惟:只有。一:数词。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文中指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要翻译准确。【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C.文段(一)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故选项中“表达了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情怀”说法错误。故选C。【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但是结合语段(一)开头的明代纪年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可知文段(一)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而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再结合材料中的“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和“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两相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点睛】译文:(一)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二)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链接材料:蜀人张岱,号陶庵。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1)《湖心亭看雪》——课中随堂填【趣味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课堂练习】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2 .请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________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③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④惟长堤一痕________⑤余舟一芥________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⑦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⑧及下船________4 .词类活用是金陵人,客此(_____)5 .古今异义余住西湖(________)6 .一词多义(1)是 是日更定矣(________) 是金陵人(________)(2)一 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3)更 是日更定矣(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4)白 上下一白(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7 .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6)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8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9 .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10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1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2)上下一白 (_______)(3)客此 (_______)(4)及下船 (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B.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和湖心亭的奇遇。C.结尾“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象。【小题4】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具体分析。(链接材料)月上吴山,雾霭溟蒙①,截然划湖之半。洞箫于中流发声,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节选自《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溟蒙:昏暗,模糊不清。参考答案1 .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①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通“桡”,撑(船) ③细毛皮衣 ④只有 ⑤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⑥罢了 ⑦做客,名词作动词 ⑧等到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余”,古今异义,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余;“及”,古今异义,古义:等到,今义:和,并;“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做客”;“拏”,通假字,通“桡”,意为“撑(船)”;“毳衣”“惟”“芥”“而已”在文言文中用法比较固定,分别是“细毛皮衣”“只有”“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罢了”的意思。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4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详解】句意:两个人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5 .古义:我;今义:多余【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句意:我住在西湖。余,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多余。6 .(1)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2)全 数词,一 (3)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 还 (4)白色 酒杯 【详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1)是日更定矣,意思是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是”,代词,这;是金陵人,意思是(他)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2)上下一白,意思是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一”是全的意思;长堤一痕,意思是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是数词,一。(3)是日更定矣,意思是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4)上下一白,意思是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酒杯。7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6)这一天初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船往湖心亭去看雪。(7)雾气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不能出错。(1)俱:全,都。绝:消失。(2)惟:只。一痕:一道痕迹。一点:一个点。一芥:一根芥草。两三粒:两三个米粒。而已:罢了。(3)焉得:哪能。更:还有。(4)莫:不要。痴:痴情。(5)对坐:相对而坐。(6)是:这。更定:初更过后。拏:划(船)。毳衣:毛皮衣。(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8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 “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以此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详解】考查对重点语句内涵的把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从情感上来说,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乘小舟前往,是作者刻意制造的“独往”,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不期然湖心亭中竟有知己相遇,此一番是惊讶与惊喜之情。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舟子说有”痴似相公者”,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此一番刻画了相公之“痴”。9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意与字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写作背景与主旨来分析作答。“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独自一个前往湖心亭看雪。“独”是独自的意思。文章开篇交代了看雪的背景,“大雪三人,湖中人鸟声俱绝”,时间是在“更定”,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所以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遗世独立、超凡脱俗。从再结合后文内容来看,这个“独”字也与后文的“痴”相呼应,为表现作者的“痴”作铺垫。从写景的角度来看,“独”字侧面突出了雪后的寂静、空旷的气氛。10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详解】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比较。《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11 .【小题1】 消失 全 客居 等到,到了 【小题2】(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小题3】B【小题4】都表现了作者痴迷山水、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本文作者在大雪天独往湖心亭看雪,描绘湖心亭悠远脱俗雪景的同时,表现了作者不流于俗的闲情逸趣;“链接材料”中作者泛舟湖心,在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将风声比作湖山的回应,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绝,一词多义,消失。一,一词多义,全。客,名词作动词,客居。及,本义,等到、到了。【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2)莫,不要。更,还。似,像。者,……的人。【小题3】B.文中并末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B。【小题4】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作者于“大雪三日”后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只有作者与舟子两人一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写景,写出了天地辽阔,境界苍茫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流于俗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链接材料:描写作者出城泛舟的月景。月影美不可言,舟行水上,闻洞箫之声,触山而起回响,意境清幽旷远,既表达了作者于美景中的陶醉之意,也传达出作者痴迷山水、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点睛】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链接材料: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突然发现已经划到了湖中心。洞箫在中音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哽咽了,悄悄的传达哀怨,湖山回应,就像中秋时节。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堤停住。夜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萧声唱和的。(1)《湖心亭看雪》——课前预习单1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强饮(______) 崇祯(______) 喃喃(______) 拏(______) 正沸(______) 更定(______)一芥(______) 长堤(______) 毳衣(______) 雾凇(______) 铺毡(______) 沆砀(______)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4 .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6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7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2)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3)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4)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8 .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参考答案1.qiǎng zhēn nán ná fèi gēng jiè dī cuì sōng zhān hàng dàng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如“喃”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拏:在这里读ná。“强”有三个音,“强饮”的“强”在这里读三声。“毳”不要读成“máo”。2 . B【详解】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3. A【详解】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C.强:竭力,尽力。“强”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不可望文生义;D.雪:下雪。“雪”在此句中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故选A。4 . BC【详解】A.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B.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C.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认识的人痛饮;D.意思是: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两人友谊之深;故选BC。5 . A【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6 .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找出正确选项。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ABC均正确,故选D。7 . (1)湖中/人鸟声/俱绝(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详解】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1)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句意: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4)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点睛】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8 . 陶庵梦忆 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庵”字的写法。(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湖心亭看雪》——课中随堂填-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docx 13《湖心亭看雪》——课前预习单-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docx 13《湖心亭看雪》——课后巩固练-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docx